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9:0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课程标准
初步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社会问题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课程标准初步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社会问题。
一.人口增长
工业化是指工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首先从英国开始,逐渐向欧洲其他地区和美国拓展,进而发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社会变化
人口增长
大众教育
城市化
环境污染
贫富分化
劳动力结构
结合书本P23-P26,两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变化?
概念解析:
一.人口增长
1.概况: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
为什么这些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数量会迅速增长呢?
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迅速。
结合下列信息,说一说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变化?
一.人口增长
(2)原因:
①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③政局稳定。
(3)表现:
①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
②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2.影响: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美国宣传画报
一.人口增长
3.劳动力结构
据统计表,说说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影响?
英国劳动力
构成示意图
更多人放弃
农业生产,
专门从事工
业和商业
②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4.妇女地位
④工业革命使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这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
二.大众教育
1.大众教育: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时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时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
(1)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表现:欧美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法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
近代法国课堂
初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大学
德 国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并列关系
系统教育体系
中等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
①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③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②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近代英国乡村学校
近代法国课堂
(2)表现:
(3)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大众教育
1.形成:
2.表现:
①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②工业革命推动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需求大大降低。
①新兴工业城市得到发展;
②新兴工业城市得到发展;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三.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工业化
城市化
推动
促进
三.城市化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英国曼彻斯特
美国纽约
英国利物浦
3.出现的问题:
①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②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
相关史事: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铺、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美国大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市人口増长太快,住房也就变得拥挤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很容易引发流行病。
三.城市化
5.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1881年,第一辆由电力驱动的电车在德国柏林周边的里特希菲尔德问世
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
4.解决办法:19世纪中期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照明日益完善,出现马拉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马拉轨道公共客车
三.城市化
规划+管理+科技
+提高市民素质
达·伽马首次印度之旅
读图,工业化进程中哪个阶段环境污染最严重?
工业化初期阶段
起飞阶段
信息化阶段
后工业化
环境质量
经济发展阶段
工业化起飞阶段
环境污染严重,废水废气的排放,生态环境恶化,都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雾都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国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1.环境污染: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1840年曼彻斯特工厂
的烟囱污染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5天内丧生者达5000多人,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沉默的强盗”: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
机器时代的“享受”
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但这些巨大的蒸汽轮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
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广大工人从事高强度劳动
2.贫富分化加剧:
资本家攫取大部分社会财富,广大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且收入难以糊口
社会贫富分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3.社会矛盾激化:
早期工人破坏机器,表达自己的愤怒,后来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卢德分子”破坏机器的场景漫画
英国纺织厂里的童工
19 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结合材料理解狄更斯描述的那个时代,并对照现实生活的感受,分享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
认识:工业革命具有双重性,是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物质生活更丰富。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分化的不公平现象。
启示:我们应该在大力发展科技、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知识拓展
工业革命
人口变化
城市化
社会问题
大众教育普及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推动
带来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
带来
促进
促进
促进




1.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816年,德国普鲁士共有20 345所小学,配备教师21 766人。220万适龄儿童中有116.7万人入学,入学率约占60%。到1846年,各类小学达到24 044所,教师增至27 770人,入学学生达243.3万人,相应增长率为18%、28%和108%。这一时期德国推广大众教育根本上是为了(   )
A.提高人口增长率   B.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C.适应城市化发展  D.增加劳动就业率
C
B




3.如表是1880-1900年欧洲部分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万)。下列属于形成这一变化原因的是(  )
A.贫富分化问题加剧  B.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B
年份 伦敦 巴黎 柏林
1880年 90 60 17
1900年 470 360 270
4.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汽车工业快速发展   B.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贫富悬殊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