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衡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衡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10:2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沧衡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南濮阳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的三组蚌砌龙虎图案。其中一组墓穴中,男性骨架头南脚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的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据此可知
A.男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B.古天文学源自中原地区
C.渔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D.自然力量受到先民崇敬
2.《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
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
3.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建策以两税法代租庸调制。同时,唐政府停止履行对小农进行田业授受的传统职责,私家地主的占田限额也随之被统统取消,“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唐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鼓励民间垦殖土地B.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确立封建土地制度D.打破自然经济形态
4.元朝行省长官作为介于路府州县和“腹里”之间的地方最高长官,具有日常事务的统筹全权,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得到中央授权。元朝这一制度设计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C.缓解了君相之间的矛盾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5.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这样的思想观点: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等。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阳明D.朱熹
6.图1所示为1842—1856年中英双边正当贸易总值变化情况。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A.中国保持对英经济竞争优势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外来商品
C.英国对华侵略诉求日益增强D.协定关税未对外贸产生影响
7.1895年2月,《申报》刊载文章指出,“中国自二十年来,亦尝有志自强,既在各省设立制造局,自制枪炮,又时向外洋不惜重价购置各种新式枪炮,其于置器一道,可谓尽心焉耳矣。惟有利器,而无用此利器之人,徒饰外观,毫无实际”。这一评论
A.缘于民族危机的加深B.旨在肯定洋务派的历史功绩
C.摆脱了中体西用窠臼D.揭示了洋务新政失败的根源
8.1928年,江西全省拥有中共党员4000余人。1932年7月,仅对公略、兴国、胜利、于都、宁都、乐安、永丰七县进行统计,党员总数就达到13124人。1933年9月,江西七县党员人数达到97451人。这集中反映了
A.革命中心发生转移B.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C.革命统一战线扩大D.国民革命形势高涨
9.1938年《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政府根据民生主义信条,实施计划经济,凡事业之余国营者,由国家筹集资本,从事兴办,务使之趋于生产的合理化”。时任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1942年)也指出:“工业化的成功,实赖有计划的建设与重工业之核心……欲求重工业之生产,势非由政府特为设法促进不可。”据此可知
A.民生需求助推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B.国家干预理论制约民族工业的成长
C.国营经济成为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D.民族危机影响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
10.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恢复了过去享有盛誉的武汉海关,开辟了可以直航国外的武汉、黄石两个港口。1983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厅,统一管理外资、外经、外贸工作,建立和扩充了10多个相应的进出口营运公司。这些举措
A.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B.加强了对外贸企业的集中管理
C.为对外开放营造了有利环境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11.希罗多德治史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描写人类的事迹,并使这些事迹不至于被后世所遗忘。他“化传说的笔录为历史科学”,这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据此可知,希罗多德
A.强调知古鉴今B.否定神话传说C.关注希腊历史D.具有人文史观
12.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统治法国时长期停止召开三级会议,剥夺男爵的司法审判权,取消自治城市的独立地位,下令在国家法令中使用法文,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这些举措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B.确立了至高无上的专制王权
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13.1865年后,共和党主导国会制定美国南部重建方案:剥夺南方叛乱分子的选举权和担任政府公职的权利;赋予黑人公民权和选举权;组建有大批黑人加入的南方共和党,以保证其控制南方各州政权。但至1877年,南方共和党政权先后被民主党全部取代。由此可见,这时的美国
A.种族歧视顽疾根除B.联邦制原则遭到破坏
C.政党政治得到发展D.南方各州取得自治权
14.1922年11月,列宁指出:“1921年以前,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而今天差不多完全没有了。农民对他们目前的境况是满意的。……这是在一年内取得的成就。”苏俄“一年内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沙皇专制统治覆灭B.苏维埃政权建立
C.苏俄经济政策调整D.农业集体化加快
15.图2所示为1958年在加纳阿克拉举行全非人民大会的场景,上方的旗帜上写着“别碰非洲!非洲一定要实现自由!”此次大会的召开
A.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推动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C.促进了非洲经济一体化发展
D.维护了非洲地区文化的统一性
16.1995—2000年,有50多个国家发生了反对某美资跨国餐饮集团的暴力抗议,从法国到巴西再到印度尼西亚等。反对者们将该集团的产品及企业的传播看作是为取代传统食品与文化、地方产品、独立思考以及可选择性政治意识形态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侵略。这一抗议活动反映了
A.反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B.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完善
C.冷战严重阻碍国际经济交流D.国际贸易消除了文化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2史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 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部分中共一大代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报刊活动统计表
——摘编自龙伟、张辉甜《办报以建党:五四进步报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报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侵略者不愿正视亚洲的现实,他们还在妄图保持殖民国家在亚洲的特权,还以为现在和19世纪没有什么两样,以为亚洲各国人民仍旧可以继续作为殖民者剥削和奴役的对象。为了实现这条路线,美国侵略者阴谋破坏日内瓦会议,策动组织东南亚的军事侵略集团;他们还在对其主要盟国施加压力,迫使亚洲各国接受美国的计划,因为连其主要盟国,也对美国的这种冒险政策表示顾虑。
——摘编自艾纳《美国殖民主义在亚洲》
材料二
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发言提出了解决亚洲问题唯一合理的途径,这条途径必须以承认亚洲各国人民的自由、独立与主权等基本权利为基础。被视为日内瓦会议五大国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在会议上的一言一动,都被与会各国关注着。在开会的时候,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它们的代表发言时,并没有多少人在听,有的在看报,有的在办别的事情,有的在打瞌睡,有的连(同声传译)耳机都不戴上。可是,当中国代表发言时,他们全都把耳机戴上,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其实,新中国的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不仅是会议厅中的全体人们在倾听着,全世界的人们也在倾听着。
——摘编自福英《谈日内瓦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二战结束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在处理亚洲问题上的具体做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的发言在日内瓦会议上受到与会各国关注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初期中、美两国在处理亚洲问题上的具体做法。(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棉纺织业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分)
沧衡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以蚌砌的龙虎形象作为陪葬,再加上古天文学中龙虎天象之佐证,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推崇与敬畏,故选D项;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此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况且题干中没有对男女丧葬状况进行对比,无法判定男子是否占社会主导地位,故排除A项;题干说明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先民很可能已具有了一定的天文观念,但无法判定中原地区是古天文学的源头,故排除B项;仰韶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经产生,单凭题干史料信息无法判定渔猎在其生产方式中的地位,故排除C项。
2.A 【解析】本题考查十六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十六国时期,众多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以华夏领袖后裔自居,旨在增强其统治的权威性,体现了北方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进一步增强,故选A项;北方少数民族具有各自的发展演变脉络,并非同宗同源,故此题干史料无法反映古史编修对客观性的追求,故排除B、D两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还未实现统一,故排除C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经济和赋役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后,唐政府主要依据田亩和资产征税,土地兼并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减弱,所以政府放弃对地主占田的限制,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唐朝政府鼓励垦殖土地的政策,故排除A项;我国封建土地制度确立于战国时期,故排除C项;唐朝时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主要形态,尚无法打破,故排除D项。
4.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元朝行省辖区广阔,行省长官对日常事务具有“统筹全权”,旨在及时处理地方事务,维护地方正常秩序,但行省军权仍由中央控制,旨在维护全国的政治稳定,故选D项;元朝地方权力划分从根本上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不存在制衡,故排除A项;行省长官统筹地方日常事务,使元朝地方政府保持较高的行政效率,故排除B项;君相矛盾体现在中央决策中,题干关注的是地方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
5.C 【解析】本题考查阳明心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与材料思想一致,这一思想对程朱理学的弊端有所纠正,故选C项,排除D项;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对专制的批判和经世致用等方面,故排除A、B两项。
6.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早期中英贸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商品输华总值起伏不定,中国商品输英总值保持增长,中国保持贸易顺差,英国侵华的目的远未达到,侵华诉求日益增强,故选C项;中国自然经济落后于英国机器大工业,故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才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中英贸易总值的增长与协定关税有密切关系,故排除D项。
7.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1895年年初,清朝军队在甲午战争中溃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有识之士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举措进行反思,故选A项;文章作者承认洋务派在军事领域的贡献,但反思其不足进而寻求进一步变革才是其主旨,故排除B项;文章作者仍停留在制造利器和培养制器之人的层面,并未摆脱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故排除C项;洋务新政失败的根源是未从根本上变革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并不只是缺乏人才培养机制,故排除D项。
8.B【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1928—1933年,中共领导江西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革命形势发展促进了中共组织规模的扩大,故选B项;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在江南,1934—1936年的长征使革命中心转移到陕甘宁地区,故排除A项;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统一战线遭到破坏,国民革命宣告失败,故排除C、D两项。
9.D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的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力主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控,这说明民族危机影响了国统区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故选D项;“民生需求助推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故排除A项;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加强管控经济活动对抵御日本侵略是非常必要的,材料没有体现出民间工业发展受到制约,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控,没有体现出国营经济是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故排除C项。
10.C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恢复武汉海关,开辟国际港口,建立涉外机构,发展外贸企业,这些举措为湖北省对外开放和改革经济体制营造了良好环境,故选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外贸企业的管理,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关注的是湖北省的对外开放举措,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始于1984年,故排除D项。
11.D【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希罗多德治史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描写人类的事迹,他“化传说的笔录为历史科学”,可见他具有人文史观,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他强调知古鉴今,故排除A项;材料显示出他提倡历史科学,但不能体现他否定神话传说,故排除B项;关注希腊历史在材料中也未体现,故排除C项。
12.A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时期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16世纪前期,法兰西斯一世采取措施削弱贵族和教会的权力,抑制市民的权利,强化王权,这有利于促进以国王为象征的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故选A项;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故排除B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于18世纪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封建庄园制是中世纪欧洲产生地方分裂割据的根基,法兰西斯一世并未将其“铲除”,故排除D项。
13.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近代政党制度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独立战争后,共和党在政党政治框架内,主导南部重建,特别是赋予黑人更多社会政治权利,与民主党在民主基础上角逐国家权力,这表明此时美国的政党政治得到发展完善,故选C项;赋予黑人公民权和选举权并不代表美国种族歧视顽疾得以根除,时至今日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严重,故排除A项;联邦制强调联邦政府权威,同时赋予地方各州一定的自治权,此时这一原则并未遭到破坏,故排除B项;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联邦制,各州保有一定的自治权,故排除D项。
14.C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缓解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故选C项;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17年11月,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故排除B项;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故排除D项。
15.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1958年,全非人民大会以非洲的名义号召与西方殖民国家斗争,争取独立和自由,这加速了欧洲在非洲殖民统治体系的崩溃,故选A项;早在二战前,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就已兴起,故排除B项;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争取独立和自由,并非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文化统一,故排除C、D两项。
16.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美国利用经济优势,向世界各地输出自身文化和价值观,激起众多国家的抵制和抗议,干扰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此只能通过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加以解决,故选B项;反全球化只是部分国际力量的态度,并非“国际共识”,故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故排除C项;国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互鉴,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但无法消除文化多样性,故排除D项。
17.(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官府横行不法;宦官专权;科举生员免税漏税严重。(3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官场腐败日益严重。(3分)
(2)看法:
襄阳李公:肯定一条鞭法,认为一条鞭法条目简单,征输便利,对百姓有利。(3分)
黄宗羲:批评一条鞭法,认为地方官借机加赋,致使一条鞭法加重百姓负担,对当时的益处小,对后世危害大。(3分)
18.示例
看法:五四进步报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有利条件。(2分)
阐述:新文化运动爆发后,陈独秀等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流行,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部分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进步中国人,借助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积极撰写和翻译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文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注意提升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启迪其阶级觉悟,使之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李达、董必武等先进人物把报刊活动作为政治动员的重要渠道,联合学人,发展组织,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8分)
总之,五四进步报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华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营造了必要的舆论环境。(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19.(1)做法:干涉朝鲜内战;在中国扶蒋反共;孤立并封锁新中国;单独占领日本并扶植日本发展;阴谋破坏日内瓦会议;策动组织东南亚的军事侵略集团。(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是与会五大国之一;新中国与会代表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亚洲问题的唯一合理方案;周恩来等新中国代表的人格魅力。(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评析:美国处理亚洲问题出于自身国家利益需要,坚持殖民主义思维,推行霸权主义,不惜发动战争,破坏世界和平;中国处理亚洲问题立足于亚洲民族国家的现实需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亚洲各国自由、独立与主权,维护亚洲国家利益。(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1)价值及推断: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印度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动了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人们的重要衣料。(2分)
史料二有助于探讨棉花种植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研究古代南美洲植棉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出古代秘鲁也是棉花种植和棉织业的故乡。(2分)
史料三可用来探讨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研究棉布彩带是否为古代埃及法老特权的表现,可以推断出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2分)
(2)示例
标题:棉纺织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1分)
阐述:棉花原产地为印度、东非和中美洲。随着不同地区商贸往来的扩大,欧亚大陆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多,棉花种植技术传播到西亚和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汉代以来伴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棉花种植技术逐渐大量传入中国,中国棉纺织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世界各洲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种交流越来越多,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品也成为深受人们喜欢的重要产品。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殖民扩张的加剧,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英法美等国竞相发展棉纺织工业,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棉花原料、向其倾销棉织品,以牟取暴利,从而导致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4分)
总之,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1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