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1张PPT)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的命题担负着两大育人目标:一是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命题“金”线),让考生从具有文化内涵的诗词中感受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并贯通古今,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信;二是审美品位的提升(命题“银”线),通过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的赏析,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从而提升审美情趣。
知识梳理与盲点排查
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
目录索引
知识梳理与盲点排查
知识梳理
盲点排查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①,不学荆州利木奴②。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②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下财产。
1.(理解赏析客观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起笔如叙家常,笔墨自然朴实,有清新之气,用笔深得陶诗之高妙。
B.颔联借用典故,表达鲜明立场,暗示诗人希望自己有如橘树般高洁的品格。
C.颈联以“喷雪”状开花之盛,“垂珠”描硕果之丰,抒发诗人的愉悦之情。
D.全诗写橘实写己,寄情于橘树,在平缓的语调中隐藏着诗人颇不宁静的心。
C
解析 “抒发诗人的愉悦之情”有误,“喷雪”和“垂珠”皆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以热烈的气氛反衬出诗人的孤寂无奈,并非愉悦之情。
2.(表达技巧鉴赏)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诗人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①运用环境烘托,写出诗人亲手栽种的柑橘在春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内心喜悦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②用典和对比,借用屈原和李衡的典故,说自己和屈原一样爱怜橘树,欣赏橘树的谨慎无私,并与只想着为自家谋利益的李衡对比,刻画出喜爱柑橘、坚守节操的诗人形象。③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想象橘树繁花满枝、硕果累累,能够供养自己的景象,传达出诗人乐观旷达的性格特点,也暗含远谪蛮荒之地的伤感之情。
3.(语言鉴赏)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颔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诗人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果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4.(诗句情感分析)欧阳修评价此诗“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请结合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②表面上语气平缓,言语达观,使人感到自然恬淡,洽心顺适,然而“坐待”二字却饱含无奈之情,“还堪”二字更显自嘲之意。③诗人言在此而情在彼,待到树长成林,正是流放时间的无尽无止,不平之情、愤懑之气却隐伏回荡于诗句中,语越淡而味越长,委婉曲达,耐人寻味。
5.(整体情感分析)苏轼评价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诗人抒发了对橘树的喜爱之情。从“新”可见橘树青翠,“遍”可见橘树茂盛、种得多,洋溢出诗人对橘树的喜爱。②抒发淡泊清高之情。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衡一样谋利,而是淡泊宁静。③抒发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颈联与尾联想象几年后橘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场面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境遇。④流露沧桑的自嘲之情(或者“流露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待到橘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10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②。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③,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 唤起湘累歌未了④,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九畹:泛指田亩广大。兰佩:以兰为配饰。③泠泠:指瑟音清越如流水。千古调:高山流水之调。④湘累:指屈原。
6.(理解赏析客观题)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蛾眉”代指女子美丽的容颜,词人对一国之君沉迷美色的现状心生怨愤。
B.上片化用了屈原《离骚》的诗句来表情达意,下片则是对上片抒情的深化。
C.词人借助比兴手法来抒发政治感慨,写出了自己与屈原类似的情感和心绪。
D.这首词不尚铺陈,意象含蓄,意境蕴藉,堪称一首言近而旨远的抒情篇章。
A
解析 “词人对一国之君沉迷美色的现状心生怨愤”有误。“蛾眉”是词人以美人自喻,自怨因“蛾眉巧”而遭嫉妒。
7.(意象赏析)词中上片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
参考答案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
8.(表达技巧鉴赏)本词成功地运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抒怀,请结合上片词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词人写兰佩芳菲、蛾眉空好,是用美人香草自比,抒发虽具美才佳质却不被当朝看好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②“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意少”写宝瑟好调,终至朱丝弦断,采用的也是“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借以抒发空怀豪情壮志却无人知赏的愁思。
9.(语言鉴赏)请赏析“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唤起湘累歌未了”,呼应前文“空谷无人”。词人大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再次诉说了在人世间难寻知音的苦闷之情。②“石龙舞罢松风晓”采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手法。在拂晓阵阵的松风中,词人酒醒梦消又回到现实中,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词人满腹的悲愤之情。
10.(思想感情分析)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下片词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问题诊断
答题情况统计
错误原因分析
考查要点落实 明确各题的考查点(是□ 否□)
答案符合答题要求(是□ 否□)
掌握各题型的答题步骤(是□ 否□)
知识盲点标记
考情解码
选材 特点 在近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中,特定情境中的感怀题材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作品或借景物来抒发个体情感,或劝勉在困境中的友人,或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的价值追求。
命题 特点 题型稳定,近年均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客观题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对表达技巧的判断和对诗人观点态度的理解。主观题注重创设情境,切入点较小,问题指向具体而明确。从主观题的标准答案来看,答案较为简洁,要点性强,关键词明显,分条呈现。
考查 能力 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考生通过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的赏析,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创造审美形象。
关注知识联想与迁移能力。命题注重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关联比较,或课内外同一诗人相关诗歌的关联比较。通过关联比较,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
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
强化点 情境还原,读懂诗歌大意
从高考阅卷反馈来看,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众多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出现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缘由还是我们的备考方略出了偏差: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都存在重做题、轻读诗的倾向,导致虽做了大量习题,却不能准确领悟诗歌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而古代诗歌毕竟是语言精华,是古代文化交流的特殊载体。所以,我们认为读懂作品乃古代诗歌鉴赏必须通过的第一关!
强化突破1 借助历史情境,读懂诗歌大意
典例突破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晁以道①
陈师道
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
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②。
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
孰知范叔③寒如此,未觉严公④有故情。
注①诗人回京后创作此诗。②寄声:托人传话。③范叔:范雎,家贫无以自资,曾相秦,后谢病归相印。④严公: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品性高洁。
句解文本
首联 我长期流转东南各地,今日才又返回京城;与老朋友相见,感觉自己双眼格外明亮有神。
颔联 做了十多年的官吏,依旧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你我虽然两地毗邻,但很少彼此互通消息。
颈联 一双冷眼目力尚好,小字也能看清;早已满头白发苍苍,哪里还希求什么当世功名
尾联 有谁知道我那时像范雎一样苦寒清贫,没想到老朋友对自己还有如此深厚的情谊。
典题1.请结合诗下注释,分析本诗尾联所用典故的意图。
2.请结合历史语境,简要分析本诗中间两联体现出诗人哪些精神品格。
参考答案1.尾联用典,既慨叹自己不公的遭遇,又对友人关心自己感到欣慰。
2.①为官清廉。诗人从政十年也仅仅能糊口度日。②刻苦求知。诗人虽然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③积极上进。诗人虽然仕途坎坷,身体衰颓,但仍追求名望,积极进取。
增分策略
借助历史情境读诗“两途径”
途径一: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我们知道:作者不同,其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作者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因此我们在操作层面需要做到:尽力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倾力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全力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即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途径二:看注释,破解难点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句的用典或意境。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中秋言怀
谢应芳①
战骨缟如雪,月色惨中秋。照我三千白发,都是乱离愁。犹喜淞江西畔,张绪②门前杨柳,堪系钓鱼舟。有酒适清兴,何用上南楼 擐金甲,驰铁马,任封侯。青鞋布袜,且将吾道付沧洲。老桂吹香未了,明月明年重看,此曲为谁讴 长揖二三子,烦为觅菟裘③。
注①谢应芳:元末明初学者、诗人,元末天下兵起,词人避居吴中(今苏州)。②张绪:南朝人,官至太常卿,领国子祭酒,美风姿,清简寡欲。武帝植柳于灵和殿前,曾感叹:“此杨柳风姿可爱,似张绪当年时。”③菟裘:古邑名,春秋时鲁隐公隐居之地。
“照我三千白发,都是乱离愁”含意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抒写了哪些“乱离愁”。
参考答案 ①伤时忧民的哀愁:天下兵起,词人目睹“战骨缟如雪”,心忧民生疾苦,愁绪满怀。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慕张绪功业,有“擐金甲,驰铁马,任封侯”之志,但乱世之中,只能“青鞋布袜”“且将吾道付沧洲”,请人“烦为觅菟裘”,心中贮满有志难伸的苦闷。③人生无常的悲绪:词人与二三好友中秋相聚,见眼前“老桂吹香未了”,想“明月明年重看,此曲为谁讴”,生发出自然永恒、人事难料的悲情哀绪。
解析 由诗歌注释“元末天下兵起”可知当时社会状况,由“战骨缟如雪”可知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伤害,战场枯骨横野,这是伤时忧民之愁。由“擐金甲,驰铁马,任封侯”可知,词人有披甲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志向,而由“青鞋布袜,且将吾道付沧洲”“长揖二三子,烦为觅菟裘”可知,现实之中,词人只能身着平民之衣避乱吴中,无奈归隐,这是壮志难酬之愁。由词题“中秋言怀”以及下片“老桂吹香未了,明月明年重看,此曲为谁讴”可知,词人与二三好友在中秋相聚,饮酒言怀,想到明月可以“明年重看”,但“此曲为谁讴”,流露出自然永恒而人世无常之感,这是人生无常之愁。
强化突破2 借助题材情境,读懂诗歌大意
典例突破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明府之任海南
皮日休
五羊城在蜃楼边,墨绶垂腰正少年。
山静不应闻屈鸟,草深从使翳贪泉。
蟹奴晴上临潮槛,燕婢秋随过海船。
一事与君消远宦,乳蕉①花发讼庭前。
注①乳蕉:指香蕉。
句解文本
首联 听说有五羊城之称的广州就在蜃气变幻成的楼阁旁边;您正是青春少年,腰间垂挂着结在印信上的黑色丝带。
颔联 山林幽静,应该不会听闻杜鹃鸟悲怨的鸣叫声;草木深邃,任由它遮盖住贪泉。
颈联 晴空万里,螃蟹爬上了临近潮水的台榭;秋风飒飒,燕子追随着您渡海的舟船。
尾联 有一件事儿可以给您消除在远方做官的忧愁,只见讼堂前的香蕉正吐蕊飘香。
典题1.根据诗歌标题及内容可知,本诗的题材是: 。
2.送别对象是 ,抒情主体是 。
3.本诗的颔联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送别怀人诗
李明府
皮日休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虚写,想象友人旅途中的情景。同时,诗人反用“屈鸟”“贪泉”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4.请结合题材情境,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对友人蒙冤被贬遭遇的同情和关切。“蜃楼”“不应闻屈鸟”等诗句表明李明府蒙冤遭贬至偏远之地就任,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关心之情。②对友人廉洁为官的赞美。借用“贪泉”典故,表明友人到任后会遮蔽贪泉,倡导廉洁之风。③对友人远宦的宽解和慰藉。诗人希望美丽的“乳蕉花发”景象能消解友人远宦的孤寂和忧愁。
增分策略
借助题材情境读诗“两注意”
1.注意区分古代诗歌的题材类别。依据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大致可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题画抒怀诗、酬赠应和诗、干谒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等九大题材类别。
2.注意由类及篇推断古代诗歌的技巧和情感。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古代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标题、意象入手,尝试着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的艺术手法和具体内涵。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
柳宗元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③东回山似戟,牂牁④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 洲畔客⑤,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柳州后。②临蒸:衡阳旧名。③林邑:古地名,在今越南境内。④牂牁: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⑤白 洲畔客:指南朝梁诗人柳恽,他被贬吴兴太守后,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 ,日暖(有的版本“暖”也作“落”“暮”)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劝慰友人的。
参考答案 ①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②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③借用典故,以被贬的柳恽来宽慰劝勉友人。
解析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柳州任上。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奉诏回京,不及两个月又遭贬谪,这次所贬之地柳州远在广西,在唐朝是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曾经当过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写信给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阳气候炎热难耐。诗人收到信后,作了答诗以柳州之恶劣劝慰身在潇湘的友人。
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表示难以忍受衡阳这个地方。诗人回信后告诉他不要这样悲观地想。秋来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语。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然而诗人自己都已经适应了,那么友人就不应该再有不满的情绪了。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对偶工整,色泽明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尾联诗人引用典故,劝勉友人,回应了前文。
强化突破3 借助文本情境,读懂诗歌大意
典例突破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凌云高处
刘 过①
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云霄最上头。
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
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
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②。
注①刘过:南宋文学家。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句解文本
首联 提起衣襟,又上了一层楼;才登上最上边的楼层,仿佛置身于高空之中。
颔联 此时此刻,我才认识到天地真是个飞转的车轮;也充分地认识到人的一生实在是托付给了无人驾驭的船只。
颈联 深秋时节,草木萧瑟,岚气寒湿;天地万里,山川寥廓,江雾弥漫。
尾联 我拄着手杖还想穷尽远眺的眼睛,但是,眼中所见,哪里可以辨认出是中原大地呢
典题1.首联写诗人摄衣登楼,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首联写诗人摄衣登楼,既是对诗歌题目的照应,又是下文所见所感的缘起。
2.颔联中“转毂”和“虚舟”各比喻什么 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参考答案颔联以“转毂”喻天地运转,以“虚舟”喻身世沉浮。比喻贴切形象,内涵丰厚。诗人登上高楼,纵目远眺,在空间的高度上审视天地的同时,也在生命的高度上反思人生,感叹天旋地转逝者如斯,感叹人生无常身不由己。
3.颈联中景与情有怎样的关联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了苍茫迷蒙的深秋景象,透露出诗人对命运前途无法把握的沉浮之感。
4.尾联两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尾联两句写诗人年迈登高,希望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②表达了诗人想要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痛苦之情。
增分策略
借助文本情境读诗要“三抓”
1.抓关键词语,定位情感基调
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字字品读,抓住诗中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
2.抓景、事、情,把握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通过对“景”“事”的咀嚼,体会出诗词的主旨。
3.抓尾联,揣摩诗歌感情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在尾联或结尾往往表明主旨,俗称“卒章显志”。读诗歌时可从尾联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春感怀
陆 游
关河谢远游,岁月迫归休。
敢恨骥伏枥,但思狐首丘①。
雪明窗误晓,霜点鬓惊秋。
羁旅饶愁思,谁怜季子裘②
注①狐首丘:传说狐将死时,必先摆正头的方向,使头朝着其穴所在的故丘,这叫作“正丘首”。②季子裘:季子的貂裘。指战国时苏秦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其谓羁旅之困。
本诗的“感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敢恨骥伏枥”运用反问,是说哪里敢怨恨年老而有壮志呢 实际上是反语,意即到年老都还有壮志,但实现不了,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②思念故乡。运用“狐首丘”的典故,表达思念故乡之感。③游子漂泊困顿。尾联先用“饶”字点明羁旅愁思浓厚,然后用反问和季子裘的典故表达了漂泊困顿之情。④年华已逝的感伤。“霜点鬓惊秋”一句,诗人感怀时光飞转,年华已逝。
解析 首联写人老了不能远行去看大好山河,只好被迫归隐休息,诗人感怀自己年华逝去,壮志难酬,垂垂老矣很难继续为国效力。颔联用“骥伏枥”和“狐首丘”两个典故,说自己虽然老了,但仍像老马一样,志向还是奔驰千里,像将死的狐一样,心里念着国家,诗人人老心不老,空怀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颈联写初春雪光映照让人误以为天亮了,寒霜爬上两鬓,让人以为秋天到了,诗人感怀时光飞转,年华已逝。尾联先用“饶”字点明羁旅愁思浓厚,然后用反问和季子裘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思念家乡的愁苦以及仕途不顺的苦闷。
易错点 由表及里,分析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常与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等结合在一起考查。本考点考查内容综合性较强,答题时需统筹全篇,知人论世,由表及里地揣摩创作意图,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情感和态度。
易错突破1 避免情感的模式化、单一化
典例突破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①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②。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开元寺:建于东晋。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时任宣州团练判官。②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句解文本
首联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颔联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州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颈联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尾联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典题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体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往昔化为虚空。②自然永恒不灭。③人世变易不居。④对功业的追求与渴望。⑤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 “六朝文物草连空”写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草色连空,诗人体悟到往昔化为虚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写天淡云闲的景象,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诗人体悟到自然永恒不灭。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写鸟飞不出山色、人逃不出水声,抒发了对时代变迁、人世变易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写自己没有机会再见范蠡,只见五湖东面一片参差烟树,抒发了对范蠡的怀念仰慕之情,表达诗人希望能够像范蠡一样功成名就之后悄然引退,纵情山水,然而壮志难酬又使他痛苦和无所适从,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增分策略
(一)破除“四定式”,准确理解诗歌情感
在判断情感时,要注意破除以下思维定式,以保证方向判断的准确性。
1.题材定式:不要看到送别就认定伤感,还可能含有留恋、安慰、嘱咐、祝愿、期待等情感。
2.作者定式:不要一看到李白就认为他傲视权贵,还要看到他政治上的理想;不要一看到辛弃疾就认为要抒发报国之志或怀才不遇之情,也要看到他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技巧定式:不要一看到乐景就以为是乐情,很多诗歌是以乐景写哀情。
4.背景定式:不要一看到注释中提到“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时”等背景文字,就认定抒发怀才不遇、哀怨凄伤的情感,还可能抒发任凭风雨、乐观旷达的情感。
(二)掌握“三策略”,防止情感概括不全
全面把握作者情感,就要从诗歌描写的具体意象、物象、事件等角度逐句进行细致分析。具体可运用“三策略”:
1.切分层次
即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切分。如一联(两句)可能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两句都要分析,只分析其一,就可能要点不全;上下片写了几句话,就有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
2.多方联系
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会有更深一层的情感内涵。答题时,多方开掘,内外勾连,才能全面分析,答全要点。
3.注意双向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答题时不能只答出“一向”。就整篇而言,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性较明显;“风雨”“春天”等词语往往具有双关义(象征义),托物言志的句子(联、片)、用典抒情的句子(联、片)往往具有双向性:前者一物一志,后者分典中情与典外情。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佳人
李 石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栏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结合内容,分析词中“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①期待,“佳人”“吹笙”“倚栏”盼郎夜归。②失望,三更了,想念的人“坐待不来来又去”。③孤独、苦闷。“佳人”百无聊赖,就起来用扇子扑打飞萤,以排遣内心的孤独、苦闷。
解析 起初是期待。“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栏闻唤小红声”,本词开头就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下,有一座画楼,楼上住着佳人,周围静悄悄的,只闻佳人在吹笙,“佳人”她吹罢了笙,倦倚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词中的佳人“吹笙”“倚栏”,盼郎夜归。
然后是失望,“坐待不来来又去”二句,写她的心理活动,她看到的夜色。本来,吩咐了侍儿准备衾枕,就应该走向卧房;但是没有,她蓦然涌起了心事:自己等待的人儿,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
最后是孤独、苦闷,“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佳人”百无聊赖,在花下扑飞萤以分散思绪,排遣苦闷。此时此地,除此以外,实在也没有更多的排遣方法了——要不就是呆呆地坐着。此时,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易错突破2 避免观点态度评价不准确、不深入
典例突破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湖南崔中丞
戎 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句解文本
首联 高山上长着青松,小路上泛着尘土,云泥悬殊怎能同处相融。
颔联 天下的人都嫌良马瘦弱,只有您愿结交贫穷的卧龙。
颈联 千金虽贵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为了知己,甘愿以身相许。
尾联 不要以为读书人不懂感谢,只要有区区之心,就要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
典题诗人在诗中道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①颔联说天下人都嫌良马瘦弱,崔中丞却不嫌弃贫困潦倒的卧龙:不盲从世俗,不以外在(地位)识人。②颈联说瘦弱的良马不会为千金而改变心性,却十分看重诺言:做人要不失本性,信守诺言。③尾联说自己会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做人要懂得感恩。
解析 颔联中,崔中丞没有嫌弃“良马瘦”“卧龙贫”,一边是“举世”“尽嫌”,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了崔中丞不同流俗的慧眼,赞颂了他识拔人才。这告诉我们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
颈联告诉我们要有千金不移的志节,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做到一诺千金。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报恩人不辞生死的气概。此联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增分策略
掌握“三要点”,准确、深入评价观点态度
1.由表及里,深入体悟
分析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内在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
2.点面结合,具体分析
(1)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空泛分析。
(2)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具体分析。对诗人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概括全面,评价准确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诗人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
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猛 虎 行
高 启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炯炯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落收鸡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同意。诗歌表面上写猛虎只在深山横行值得庆幸,但暗指深山之外有比猛虎更可怕的东西,借以批判当时苛政无处不在,表现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憎恨,因而足见可喜之外多可悲。
解析 对诗歌尾联的理解,不能仅仅着眼于第七句的“喜”字,而应意识到“犹可喜”是为了突出后一句诗。
诗歌尾联的意思是猛虎虽然凶猛,但让人欣慰的是,它只在深山里逞凶狂。两句诗意在言外,说明人世间还有比猛虎更凶猛的东西。而结合孔子“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知这里字面上写老虎的凶猛,实际影射比猛虎还要可怕的苛政和人间作威作福的当道者。由此可见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憎恨,而这些情感绝不可能是“喜”的。因而足见可喜之外多可悲。
重难点1 以本为本,准确分析诗评题
所谓“诗评”,就是对诗歌的评论。高考“诗评题”指的是诗歌鉴赏题目中,先列举一首或几首诗词,然后在设置后面的主观题时,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可以不出现人名)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简称“评语”),要求考生结合这一“评语”,或分析其正确性并加以阐明,或分析其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这是“评价”题型的一种延伸,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需要考生自己分析题干考查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恰当表述。
典例突破1(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句解文本
首联 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
颔联 长桥卧波,霜叶似火,秋色怡人;夕阳如血,云峰斜倚,晚晴正好。
颈联 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
尾联 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典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心静如水,平和静谧的内心状态;②心境投射到外物:诗人眼中的景象,如桥、寺、翠羽、红蕖、浩渺的烟水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 首先审准要求,弄清方向。先理解题干中王国维这一观点的意思,即“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事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然后理解诗歌,联系题干观点分析。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而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渠香袅”,灵动明快。
最后,根据上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提炼并组织答案。
增分策略
“三步骤”,准确分析诗评题
第一步,审准要求,弄清方向
1.审准题目要求。一定要准确地知晓是“分析妙处”“理解观点”“谈谈对观点的理解”,还是“是否同意”等。
2.弄清诗评方向。答题前必须像对待文言语句翻译一样,逐字逐句翻译,拆开理解,抓住题干核心内涵,明确其评价角度,考查的是诗歌的艺术手法、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等之中的哪一项(或几项),如果评价涉及几个角度或层次,那么组织答案时也应答出几个角度或层次。
第二步,理解诗歌,精准分析
1.读懂诗歌的意思,了解诗歌情感。
2.找出涉及“诗评”方面的诗词句,也就是紧扣诗歌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的关键词来阐述。
第三步,归纳概括,组织答案
结合第二步得出的结论,提炼并组织答案。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建 元 寺①
李 绅
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②。
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
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
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
注①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②禁火辰:指寒食节。
有人评价李绅本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试结合全诗分析。
参考答案 ①意境阔大。诗歌的抒情不拘泥个人情怀,而着意表现盛衰之感、世事变迁。②感情刚劲。结尾“莫悲风月独沾巾”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明快爽朗,体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和豪放刚劲的情感。
解析 先要读懂别人评价的语句,然后从“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可以读出诗中包含了对盛衰变化、世事变迁的感叹。这种不拘泥个人的情怀正反映出阔大的意境。“刚劲”的情感,则是由于结尾处,忽生出豁达的情趣,劝自己不要独自沾巾伤怀。诗人虽然感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但是在结尾处用“莫悲风月独沾巾”慰勉勿在年老之时悲哀,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音调明快爽朗,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①花下作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②罥(juàn):缠绕。
前人评价这首小词“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请结合该词简析“豪放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①意境开阔:词人思绪千丈,眼前晴照当空,手法夸张,意境奇丽高远。②情感洒脱:“更尽杯中酒”是殷勤劝饮的豪情,“不用敛蛾眉”是对将别的劝慰。
解析 “豪放之气”体现在词的意境上。本词上片写景。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晓来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晓来残红满院,本易触动愁情,然词人添上一句“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蛛丝千丈,飘荡缠绕在高高的晴空。词句高骞明朗,音调高亢,意境奇丽高远。
“豪放之气”还体现在词人的情感上。“更尽杯中酒”,一方面见出主人殷勤劝饮,一方面也显出词情的豪放。“美人不用敛蛾眉”意思是美人啊,请你不要因伤感而双眉紧皱。该句表面是对美人的劝慰,实际上也是劝慰自己,劝诫自己不要因为留恋、惜别的情怀而伤感,表现了词人洒脱的情感。
重难点2 求同辨异,突破比较鉴赏题
高考诗歌命题从比较角度考查考生群文阅读的能力。古代诗歌的对比鉴赏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比较分析;一种是就所给诗歌,要求与教材中的某一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命题指向一般明确具体。
诗歌对比阅读题的命题方式有比较相同点或比较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则不给。如果给出比较点,则要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出比较点,则要从诗歌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重难突破1 教考衔接,课内外诗词比较鉴赏
典例突破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算 山①
陆龟蒙②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
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
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他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③龙媒:骏马。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
句解文本
首联 江水环绕,青山屏障,都来守护这一方土地;当年盘结据守这里的人实在是才能出众的人。
颔联 周郎的计策在清静的夜晚确定,曹家的战船白天就成了灰烬。
颈联 遥想当年,孙吴政权凭借三千雄骏的骑兵驰骋纵横,从而保有五十八年的江山,甚至可以伺机攫取当时的至尊之位。
尾联 哪里比得上如今的天下一家,宫门可以对着天下万国敞开。
典题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诗写险固山川,都意在表明其有军事意义,可据险而守。
不同点:①陆诗的描写意在引出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诗的意图在于警醒当朝统治者提防有野心的藩镇割据作乱。②李诗写山川之险还为了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提醒友人早日还乡;陆诗无此意图。
解析 本诗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点出历史上的孙权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时局。《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到蜀中要塞剑阁,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两诗写险固山川,都意在表明其有军事意义,可据险而守。
陆诗描写险固山川,意在引出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诗“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意图在于警醒当朝统治者提防有野心的藩镇割据作乱。李诗后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川之险,风光变幻,险象丛生,还为了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提醒友人早日还乡。
增分策略
教考打通,比较鉴赏课内外诗词
1.注意回归课本
对课本要求必背的篇目,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篇目,不但要会背会写,更要把握其运用的突出的艺术手法。
该部分备考注重回归课本,将课内的诗歌分类并进行整理归纳。例如:
主题 课内诗歌 艺术手法
羁旅 思乡 《登高》《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次北固山下》《黄鹤楼》 借景抒情、烘托、想象
爱情 闺怨 《涉江采芙蓉》《一剪梅》《无题》 比兴、衬托、虚实结合、想象
咏史 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赤壁》、《咏怀古迹》(其三)、《登幽州台歌》 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衬托
主题 课内诗歌 艺术手法
咏物 言志 《望岳》《石灰吟》 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象征
送别 友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借景抒情、烘托、想象
边塞 征战 《燕歌行》《出塞》《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用典、夸张
山水 田园 《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过故人庄》 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白描、视角变换、虚实结合
2.学会课外迁移
只有牢固掌握了课内相关知识,才能够在遇到相似主题的课外诗歌时迁移运用,学会用课内学到的技巧解决课外的题目。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蒜山怀古
吴伟业①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②东下,佛狸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谭兵,参军客。 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神鸦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荒潮,渔樵笛。
注①吴伟业:明末清初人。②阿童:指东下灭吴的西晋名将王濬。
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了“神鸦”,但用意并不相同,请结合词句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 ①辛词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描绘了沦陷区人民把异族统治者当作神明供奉的热闹场景,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②本词中“旧垒废,神鸦集”两句,描写了乌鸦聚集鸣噪,昔日战场营垒只剩断戈残戟的残败景象,抒发了王朝兴替、国破家亡的感慨。
解析 辛词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甚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令人痛心的事。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本词中“旧垒废,神鸦集”两句的意思是:旧时的营垒一片荒芜,觅食的乌鸦聚集鸣噪。昔日的战场,已是一片冷寂、空旷、残败的景象,只剩下让后人凭吊的遗迹。此处词人面对昔盛今衰之景,抒发了王朝兴替、国破家亡的感慨。
重难突破2 知同辨异,课外诗词比较鉴赏
典例突破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 萨 蛮
[南唐]冯延巳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①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西 江 月
[宋]贺铸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注①锦壶:漏壶,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也称“漏刻”,漏壶中插入一根标杆,称为“箭”。
句解文本
《菩萨蛮》
上片 美丽的环状发髻慵懒地披散在枕头上,凤凰样的金钗斜斜地别着头发,我坠入了那春水荡漾、杨花飞舞的迷幻梦境中。红烛流着血色的泪,肆意汪洋,翠绿的屏风,画着烟波浩渺,带着一丝寒意。
下片 随着漏壶中画箭的沉浮,时光渐渐流逝,那佩玉之人已经远去天涯。我独自噙着泪水梳洗着新式妆容,清晨,看见窗外片片梅花飘落在染满寒霜的大地上。
《西江月》
上片 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
下片 欲寄书信,却恨人如天远;难捱长夜,漫漫夜似年长。小窗风雨清冷,声声碎人愁肠,更无奈,独眠孤舟枕上。
典题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词在情感内涵上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思远怀人和落寞孤愁的情感。
不同点:①从“锦壶催画箭”和梦中杨花纷飞的春日景象与眼前落梅无声的冬日景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冯词还包含着女子对时光飞逝、容颜难驻的感叹;②结合注释,从“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可以看出,贺词寄寓着词人深深的宦海沉浮之苦和羁旅漂泊之悲。
解析 《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开头两句写的是女子睡在床上梦见当年与情人在春水杨花的旖旎风光中欢会悠游的场景;“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和泪试严妆”实写女子现实的孤单寂寞,表达了思远怀人的情感。“锦壶催画箭”一句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暗含女子对容颜老去的感伤。
《西江月》词主要写相思之苦。上片追忆昔日欢会的情景。其中“携手看花”“扶肩待月”言其感情之深。后二句写别时即“已伥伥”,而今回想自当是更为悲伤凄婉。下片抒别后相思之情,表达了思远怀人和落寞孤愁的情感。“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小窗风雨清冷,声声碎人愁肠,更无奈,独眠孤舟枕上。结合注释,以“更”更进一层,“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海沉浮之苦表达出来。
增分策略
诗歌比较鉴赏注意“两原则”“四角度”
1.诗歌比较鉴赏应遵守“知同辨异”的原则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或相反的地方。“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2.诗歌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四个角度
(1)从内容、情感上找不同。要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的身世和情感,诗歌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尾句。
(2)从意象、意境上找不同。诗歌鉴赏,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在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相同的意象,可能意境不同;相同的意境,可能所构成的意象不同。
(3)从词句、语言上找不同。抓住两个方面,一是遣词造句,二是语言风格。
(4)从手法、技巧上找不同。既要熟知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基本知识,也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进而进行比较分析。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鹭 鸶
杜 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罗 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落在树上的一群鹭鸶比作一树梨花,突出了鹭鸶的洁白和美丽。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解析 杜诗中“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写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运用了白描手法,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写鹭鸶因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从诗中可知,此处是描写鹭鸶的群体形象,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自由的特点。
罗诗中“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向人夸”运用拟人手法,“夸素白”和“羡鱼心”形成对比,讽刺那些贪婪而又标榜自己的人,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未必像衣衫那么素净,心底未必如面容那般慈和,虽然像鹭鸶有“素白”的外表,但也如鹭鸶那样,“羡鱼心”比谁都来得厉害。
预测点 多维审视,理解鉴赏宋词
宋词作为宋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其别具一格的魅力在中华文明中广为流传。宋词如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宋词拥有韵律和谐、格式错落、情感丰富、形象多样、意境优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宋词阅读鉴赏题考查频率不高,但在高考选材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下,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应该对宋词进行理解、鉴赏,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预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①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①蒋捷: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句解文本
上片 白鸥望着停泊的孤舟上的我,好似在问:是身体不得已羁留,还是内心情愿停留 若是内心情愿留下,又为了什么事紧锁眉头 江风拍打着船窗边的小帘,灯影摇曳不休,对着孤影,冷冷清清,不禁怀念起昔日的游伴。
下片 昔日一同游玩的旧友今日还在否 回想当年,楼外一片盎然春色,堤边柳树下系着行舟。梦啊,梦啊,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冰凉的水独自空流。雪天阴云密布,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木棉裘。都说没有人像我一样愁,今夜飞雪,连不畏寒的梅花也禁受不住,像我一样沉浸在愁苦中。
典题“都道无人愁似我”写出了词人的万千愁情。词人都有哪些愁情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停留的惆怅无奈之情。②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③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④词人思及国家破亡,想到自己孤舟漂泊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解析 分析这首词作表达的情感,一要看标题,二要注意注释中的背景信息,三要在理解词作大意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由诗题中的“荆溪阻雪”和词作中的“泊孤舟”“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等可以看出,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内心虽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由“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可知,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孤灯相伴,自会产生孤寂愁苦之情。由“旧游旧游今在否 ”可知,词人怀念昔日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但是从“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可以看出,就算想要在梦里重温这样的美好情景,也无法实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凉。由“荆溪阻雪”“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可知,词人行程不顺,再结合注释可以看出,此时词人处境蹇厄,又思及国破家亡,不禁忧愁悲愤。
增分策略
鉴赏宋词“三审视”
1.审视背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
首先,我们要看词作的题目。词的前面有词牌名,词牌名后面的题目一般包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作者的心情等,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其次,读注释。注释中往往会隐含作者创作的一些信息,如果注释中的信息不完整,我们要学会抓住词作中的关键字眼,如“贬”“迁”等表示作者现状的字眼,以此来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生遭遇、作品的创作动机等。
2.审视形象,分析作者情感
诗词的形象一般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词中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继而了解社会现实意义。诗词中的形象可以是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可以是咏史怀古的历史人物,更多的则是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3.审视语言,探究表达技巧
宋词的语言句句优美、饱含深意,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品味语言,一是要品味作者“炼字”的妙处,结合其原本的含意,并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感悟;二是要品味重要语句的作用,体悟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诗词的表达技巧,有运用修辞、情景结合、虚实结合等。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 庭 芳
黄庭坚
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苹。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微雨过,盘姗藻荇,琐碎浮萍。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沁,山露佛头青。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指上下片衔接之处是词意承转的关键地方。“堪听”是本词的过片,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其承转作用。
参考答案 ①“堪听”表明雨至,承接上片月下荷塘的晴朗之景,由此转为下片对雨中景、雨中事的叙写;②“堪听”诉诸听觉,承接上片对修水、新绿、鸳鹭、荷花等景物的视觉描写,转为下片对雨落横塘、檐响风铃的雨中景的听觉描写。
解析 本题抓住词的典型文体特征,从“过片”切入,要求分析该词过片——堪听的承转作用,命题指向明确,不在命题概念上设置理解障碍,考查考生对词的行文思路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需要扣住“承”“转”二字,回归文本真实理解,疏通词意,多角度把握“承转”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 玉 案
陈 瓘
碧空黯淡同①云绕。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纱窗天欲晓。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 使君留客金尊倒。正千里琼瑶未经扫。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
注①“同”即“彤”。
这首词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请选取三处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同云”“风峭”,描写下雪之前阴云密布、寒风料峭的景象;②“明透纱窗天欲晓”,描写遍地白雪在晨晖中反射出光亮;③“一夜青山老”,描写大雪覆盖山头;④“使君留客”,明写词人留客,暗写大雪封路;⑤“琼瑶未经扫”,指大雪覆盖;⑥“欺压梅花”,描写大雪覆压梅花;⑦“十分农事”“管取明年好”,暗含“瑞雪兆丰年”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意思是早起刚刚卷起珠帘,美人就吃惊地传报,一夜之间,青山覆满了白雪,就像一夜之间白了头一样,所以一“白”字写出了雪之大。“正千里琼瑶未经扫”写到正是未经打扫的千里的雪使客人无法上路,“千里”写出了雪之大,而“琼瑶”本指美玉,这里用以喻雪。“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中“欺压”二字写出了雪满枝头的情景。词人因雪见梅,因梅思春,再由春天联想到“十分农事,满城和气”,最后从“瑞雪兆丰年”的农谚中得出一个“明年准是个好年头”的愉快判断。(共22张PPT)
突破练22 由表及里,分析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过故人陈羽山居
戴叔伦
向来携酒共追攀,此日看云独未还。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
却望夏洋怀二妙,满崖霜树晓斑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从昔日拜访友人、饮酒欢聚写起,由昔日相聚之乐写出今日拜访
之因。
B.诗人写友人看云未还,表现其隐居山间飘逸自在、超然出尘的高士形象。
C.颔联、颈联意象相对密集,既写山中景色的美好,又写访友不遇的苦恼。
D.本诗以归路所见霜树斑斑的景象收束全篇,表现诗人停留顾望不愿离去。
C
解析 C项,“又写访友不遇的苦恼”错误。颔联的意思是:半年没有见到友人,山中的风光依然。诗中未体现“访友不遇的苦恼”之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金圣叹评此诗,访友不得,“于怀虽不大佳,于兴亦不大恶也”,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诗人拜访友人而不得见面,一定有惋惜、怅惘之情;②虽然不遇友人,不妨暂且观其山居,以尽访友之兴;③仰见峰峦红霞,俯瞰曲水绿湾,想到友人身在其间的雅趣,亦不失访友之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周德万携孥赴龙舒法曹,道过水阳相见,留别女弟
范成大
草草相逢小驻船,一杯和泪饮江天。
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
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
神如相此俱强健,绿发归来慰眼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标题交代了本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了本诗的题材,也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第一句中“小驻船”突出了此次兄妹相逢的匆忙,也与诗歌第五、六句相互照应。
C.第三句中“忍”字与《鹊桥仙》“忍顾鹊桥归路”中的“忍”字用法有相同之处。
D.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愿望:大家能身体健康,即使满头白发时相聚亦可得到安慰。
D
解析 D项,“即使满头白发时相聚”说法错误,“绿发”应该理解为“黑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4.请结合诗句分析“一杯和泪饮江天”中的“泪”包含的复杂情感。(6分)
参考答案①久别重逢,喜极而泣。兄妹二人在水阳相见,泪中含有惊喜。②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妹孤”是第一层,“忍使行千里”是第二层,两种担忧叠加在一起,因而流泪。③因刚见面就要匆匆分别而伤心,更因再次久别而悲伤。“马转”“橹鸣”的催促让诗人“怅望”,想到自己渐渐老去却又要久别,不禁流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9分)
咏 史
龚自珍
金粉①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②操全算,团扇才人③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④。
田横⑤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注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②牢盆狎客:指依附权门的帮闲幕客。③团扇才人:指像东晋重臣王导之孙王珉一类整天手摇白团扇,谈玄论佛的贵族子弟。④为稻粱谋:为生活打算。⑤田横:秦末群雄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派人招抚,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的江南名士或依附权门窃据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诗中写出了他们的庸俗苟安之状。
B.本诗题为《咏史》实则讽时,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无情地鞭挞了当时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C.颔联具体揭示了“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和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D.文字狱是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诗人对清统治者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的行为愤恨不满。
C
解析 C项,颔联没有具体揭示“‘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和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主要表现士人在文字狱高压政策下的处境和苟安态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6.本诗尾联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不同。①本诗尾联借用“田横抗汉”典故,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表达了诗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②《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希望清政府能破格荐用人才,以出现一个崭新的政治局面,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变革的信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9分)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唐]元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苙渐依条,短莎①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②,修鳞③自兹始。
注①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
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
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
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
D
解析 D项,“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错误。刘诗无细节描写,元诗前四句为细节描写。“刘诗突出松树之‘高’”错误,刘诗所写松树在高处,是为凸显松树不畏劲风的坚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8.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刘诗写山上的青松刚劲且不畏恶劣的环境,表明自己志向坚定,同时也借以勉励从弟。②元诗写千岁松树由小松长成,表明如想有所成就,需立志高远且从小积蓄力量。(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①,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②,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③,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④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震泽:太湖的古称。苏轼曾经在梦中与好友苏坚(伯固)同游太湖。②接淅:指行色匆忙。③挂席:挂帆,准备启程。④莫徭:部分瑶族的古称,指苏坚即将任职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篇从梦游太湖入笔,说的是词人苏轼曾经在梦中与好友苏坚同游太湖,太湖里一望无际的浪花翻空摇舞,两人乘坐一叶扁舟徜徉在浪花之上。
B.上片第三、四句写想象中的庐山胜景: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词人梦游太湖与庐山,奇丽之景,令人神往。
C.“此生长接淅”是词人宦海浮沉的生动概括。“梦中”三句收束上片,说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D.此词以雄健的笔调营造出境界阔大、气度昂扬的意境,气象宏阔,情致高健,横放而不失空灵,直抒胸臆而又不流于平直。
B
解析 B项,“想象中的庐山胜景”“词人梦游太湖与庐山”错误,应是借“觉来”二字转到眼前庐山胜景,只见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太湖梦游与庐山清赏,虚实交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0.请结合下片词句分析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①“泪沾臆”,表达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②“君才如梦得”,表达对友人才情的肯定、赞美之情。③“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谁谓古今隔”,表达对友人创造出与屈原、刘禹锡比肩的作品的劝勉、期许之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渔 家 傲①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退隐江宁之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点明具体节令,描绘山间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B.词人外出春游,在高岗与低谷间穿行,游兴非常浓厚。
C.下片写词人游兴已尽,回山寺就寝,有孤枕难眠之感。
D.全词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
C
解析 C项,“有孤枕难眠之感”错误。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但那松涛如呜咽悲鸣,把他惊醒,词人的睡意犹未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2.晚年的王安石虽身居山林,却似闲非闲,他也曾写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这样流露矛盾心境的诗句。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这种矛盾心理。(6分)
参考答案①本词先写词人野游寻春,在山寺恬然入梦,怡然自适。②接着写他被山间的松涛声惊醒,感慨美梦短暂。③本词表现出了词人想要放情山林又依旧心系尘杂、内心并不平静的矛盾心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共21张PPT)
突破练23 以本为本,准确分析诗评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咏 怀
阮 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吞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驱车”句照应“吞八荒”,“受命”句启领下文之出征效命,使全诗章法严谨。
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此诗与《诗经·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
D
解析 D项,此诗没有表现战况激烈;《无衣》主要表现的是将士们同仇敌忾,没有体现“重名节的气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评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气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②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③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阔大,如“吞八荒”“魂飞扬”“百世荣”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画 鹰①
杜 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②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本诗写于开元年间,是一首题画诗。②?(sǒng)身:竦身,收缩身子,作搏击状。③绦:系鹰的绳子。镟: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使用惊讶语气极力地渲染画作的不凡,产生了夺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B.尾联为虚写,想象苍鹰在广阔的天地中翱翔、搏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
C.本诗以赞画为主,兼写怀抱,既抒发诗人疾恶如仇的情怀,也表达诗人的凌云壮志。
D.本诗虽为杜甫早期作品,却感情激昂,章法谨严,较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D
解析 D项,“较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错误,本诗有“顿挫”而无“沉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4.明代文学家王嗣奭评价本诗说:“中二联皆是画作殊。”请予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中间两联都是承接首联内容展开,重在具体描写这幅画作中苍鹰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②颔联侧重绘其貌,抓住画面上的“?身”“侧目”等细节,辅以想象和比喻,把画中之鹰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③颈联侧重绘其势,借助假设和想象,写苍鹰如果摘掉缚绳即可展翅飞翔,借助诗人观画的感受写出了画中之鹰的气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平蔡州①(其一)
刘禹锡
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
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
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
相公②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
四人③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注①元和十二年,唐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检校左散骑常侍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此诗,赞颂这一重大胜利。②相公:对宰相的称呼,此处指裴度。③四人:四民,指士、农、工、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妖星夜落”指唐朝军队以火先行进攻,攻势猛烈,照亮护城河,为李愬的出现蓄势。
B.叛军们崩溃逃散,向朝廷的军旗跪拜投降,他们如同那些冬眠的动物一样被春雷惊动。
C.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叛军的不堪一击和唐王朝将士的神威勇武、所向披靡。
D.最后两句写百姓各安其业,儿童们欢乐跳跃,将士们欢欣鼓舞,表达了胜利的喜悦之情。
A
解析 A项,理解错误,从“妖”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倾向,“妖星夜落”指的是叛将吴元济已临末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6.清朝翁方纲认为“叙淮西事当以梦得此诗为第一”,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叙写这场淮西捷战的。(6分)
参考答案①按照时间顺序层层铺展。前两句先写战前情势,第三到八句写战争取胜的过程,第九到十二句写战后军民同庆,过程叙述完整。②多角度叙写。从叛军角度写其战前军心涣散,从李愬及唐王朝军队的角度写他们作战的英勇神武,从百姓的角度写告捷后的祥和欢乐。③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官军作战时的英勇无敌、所向披靡以及战后军民同庆胜利的场景;侧面从叛军溃败投降来表现战争告捷。④叙述上详略得当。前两句略写战前情势,从“汉家”以后六句详写平定蔡州取得胜利的情形。(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7~8题。(9分)
月下吟三首(其二)
王守仁
江天月色自清秋,不管人间底许愁。
谩拟翠华①旋北极,正怜白发倚南楼。
狼烟绝塞寒初入,鹤怨空山②夜未休。
莫重三公轻一日,虚名真觉是浮沤③。
注①翠华:用翠羽装饰旗杆的旗帜,一般代指帝王或神灵的仪仗。②鹤怨空山:南朝齐周颙曾隐居北山,后受诏出仕,有人以“鹤怨空山”讥之。③浮沤:水面的泡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秋夜江边的月色,以夜空的澄明、月色的明净烘托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B.颔联选用“翠华”“北极”“白发”“南楼”等典型意象,想象奇崛,虚实结合,对仗工稳。
C.颈联下句中的“夜未休”写出了长夜漫漫,诗人思绪联翩,夜不成寐。
D.全诗写月下所见所思,将写景、抒情、用典、议论相结合,风格高华,意气自足。
A
解析 A项,“烘托”错误,首联是用夜空的澄明、月色的明净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8.后人评价这首诗“一任胸臆”,请简要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胸臆”。(6分)
参考答案①“正怜白发”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惆怅。②“狼烟绝塞”表达了诗人对边境战事不休的忧虑。③“莫重三公”“虚名真觉是浮沤”表达了诗人对利禄虚名的鄙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点 绛 唇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性刚直,遇事敢言,曾多次遭贬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在江南的雨天,登楼凭栏,面对眼前的景色,思绪万千,即景抒怀。
B.词人远眺天边大雁,想起自己的种种过往,因无人领会他的心情而倍感愤恨。
C.“雨恨云愁”采用比拟手法,寓情于景,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D.这首词绘景抒情用语自然,格调清新旷远,多重情感交织,幽微动人。
B
解析 B项,“因无人领会他的心情而倍感愤恨”错误,应是因无人领会他的感情而感到孤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0.此词虽略带伤感,但《词林纪事》评价云:“清丽可爱”。请从景物、情感两个角度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景之美丽。渔市孤烟、高飞大雁营造了清丽的意境。即使是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在词人眼里依旧是美丽的。②情之可爱。落寞处境中的昂扬奋进之情。天边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充满生机,寄寓词人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虽然无人理解他的“凭栏意”,知音难觅,但依旧希望被理解和重用。(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贺新郎·夏景
苏 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文人笔下,白团扇往往是佳人失宠的象征。本词中的“扇手一时似玉”,突出团扇、素手似白玉的共同点,隐约暗示了女子的命运。
B.本词的上片结尾化用唐人李益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如梦似幻,以静衬动,委婉地表现了女子的孤寂心理。
C.词的下片转咏石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一句,描写的便是石榴花半开的形象特征,似有美人风韵。
D.苏轼赋予其笔下的石榴花和佳人自伤迟暮的情感,这与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蕴含的情感是相似的。
B
解析 B项中“以静衬动”错误,应是“以动衬静”。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2.有人曾评价这首词“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环境清幽。华屋无人的静谧、午后桐阴的清凉,都为此词营造了清新幽静的环境。②意象清隽。翻飞的雏燕、白玉似的丝绢和团扇、梦境中的瑶台以及娇嫩的榴花,为本词增添了洁净的美感。③语言清新自然。本词以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娴雅风姿,用简洁的笔法捕捉住榴花外形的特征。④主题情感幽怨但不失高洁之气。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榴花,既是女主人公的象征,也是诗人的象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共23张PPT)
突破练24 求同辨异,突破比较鉴赏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9分)
战 城 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①,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 ②。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②参 :检查马匹铠甲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D
解析 D项,“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错误,本诗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不相同。①本诗的结尾句表达了战士们高昂的斗志,以冲天的豪气迎接决战的胜利。②《燕歌行》的结尾句通过对战士思念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来表达对骄横享乐、不恤士卒的将军的批判。(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洞庭玩月
韩 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与“明月别枝惊鹊”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C
解析 C项,“明月别枝惊鹊”中的乌鹊是因月光皎洁而受惊离巢,不是因天气寒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4.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写景侧重:韩诗侧重描写湖上月光的皎洁,张词侧重写月光下湖水的澄澈。(2分)②用意不同:韩诗抒发对洞庭月色的喜爱,张词借以抒发超越世俗的宠辱得失、内心澄澈的高洁人格。(4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9分)
满庭芳·赤壁矶头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临皋亭下,扁舟两度经过。江山如画,风月奈愁何。三国英雄安在,而今但、一目烟波。风流处,竹楼无恙,相对有东波。 登临,还自笑,狂游四海,一向忘家。算天寒路远,早早归呵。明日片帆东下,沧州上、千里芦花。真堪爱,买鱼沽酒,到处听吴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乘船两度经过赤壁,虽感此处景色美好,但美景并不能化解内心的
忧愁。
B.上片用典,“风流处”化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句,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C.“片帆”即孤舟,暗示人物处境,与“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用法相似。
D.本词上片写景,景中有情;下片先抒情,后叙事,实写内心情思和返乡生活。
D
解析 D项,下片叙事部分为词人的想象,借想象归乡后的悠游自在的生活,渲染词人归乡之情的深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皆为登临赤壁所作,两首词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何异同 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同:两首词都通过物是人非的对比,表达了对三国英雄已逝的惋惜之意。(2分)
异:①苏词通过对周瑜赤壁之战时雄姿的描写,表达了对周瑜风姿和成就的赞颂、仰慕之情,又通过写自己“早生华发”,表达了对自身年华老去、功业未就的悲叹惆怅。(2分)②戴词通过“早早归呵”的直抒胸臆和对归乡后悠游自在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渴盼之情。(2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7~8题。(9分)
池上竹下作
[唐]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公余对竹
[宋]王禹偁
冠褐①飘飘乍退公,引吟留坐一丛丛。
买添②幽景浑无价,洗却③繁阴别有风。
曾任雪欺终古绿,也从桃映暂时红。
此君合是吾庐物,会种婵娟伴钓翁。
注①冠褐:粗布冠带。②买添:再买。③洗却:除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首联都直接扣题,前者写翠竹荫蔽、池水依伴的优美环境;后者写公事之余的生活。
B.白诗颔联写诗人饱食安睡之后信步竹林间的情景,王诗颔联写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难得。
C.白诗颈联用拟人手法表明选择师友的标准,王诗颈联用比喻手法抨击趋时媚俗的污浊世风。
D.白诗中“悠悠”意为忧思、忧心忡忡的样子,王诗中用“婵娟”一词代指形态美好的竹子。
C
解析 C项,“王诗颈联用比喻手法抨击趋时媚俗的污浊世风”说法有误。王诗颈联用象征手法,“曾任雪欺终古绿,也从桃映暂时红”这一联托物言志,意为既持守有度,又虚怀有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8.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同:(1)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白居易视竹为师,王禹偁视竹为友。(2)都表达了恬然自得之意。(2分)
异:(1)白诗流露出诗人远嫌避祸、淡泊宁静的心境。(2分)(2)王诗表露了诗人虚怀有容、俯仰自得的心性。(2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9分)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
[五代前蜀]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
B.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蚕事繁忙。
C.贯诗第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
D.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
D
解析 D项,“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错误,应是借儿啼表现山家生活淳朴自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0.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王诗妙用“闲”字,写出栀子花的寂寞、无人观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②贯诗用“蒙蒙”叠字,写庭花宛若披上轻纱,隐约朦胧,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 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 乡 子⑤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注①此词作于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晋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定风波》上片前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定风波》中“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定风波》一词,环境险峻,词人“催醉”;《南乡子》一词,万事皆休,词人“催酒”。“催醉”“催酒”二词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C
解析 C项,“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错误。《南乡子》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2.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词人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参考答案①《定风波》借“戏马台”之典,写重阳节词人不但照例饮酒簪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②《南乡子》中词人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说明即使像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都成为历史遗迹,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共19张PPT)
突破练25 多维审视,理解鉴赏宋词
一
二
三
四
五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踏莎行·游凤凰台
刘一止
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注①“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
一
二
三
四
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
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
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
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
D
解析 D项,“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错误,词的开头“二水中分,三山半落”与结尾“月明满地天无幕”的景物描写都是从大处着眼,并没有对细节的刻画。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四
五
2.有人评价,作金陵怀古词者,几乎没有不嗟叹南朝兴亡的,而本词独能超然其外。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上片词人自许少年新诗,明言不为伤春,舍弃了金陵怀古词悲时伤春等主题,表现了词人宽广博大的胸怀,体现出词人的意气风发。②下片词人虽遥怀六代繁华,但又笔锋一转,写自己与友人携酒欣赏月色,皓月凌空,辽阔天宇,更添超然之气。(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
二
三
四
五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露出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C.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D.末尾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B
解析 B项,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因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四
五
4.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构思极妙”,对此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象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9分)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 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②。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③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③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一
二
三
四
五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
B.下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
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
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
A
解析 A项,“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分析不当,不是“由近到远”,应是“由远到近”。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四
五
6.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本词开篇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②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昂扬慷慨,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扬州慢》则用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萦绕着伤悲气息,表达了黍离之悲。(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临 江 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建炎三年(1129),词人因避金兵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恰逢端午,遂有此作。②午日:端午佳节。
一
二
三
四
五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端午之际,词人高声吟诵着《楚辞》,虽感慨身世,但仍满怀欢度端午佳节的喜悦之情。
B.词人借助“满帘风”,将激荡情绪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C.“戎葵”一句,委婉表达出词人内心深处对时事、自身际遇的复杂感情,语淡情深。
D.词人酹酒江水,希望杯中之酒能够随桥下流水一起流入汨罗江,故国之思,可见一斑。
A
解析 A项,“满怀欢度端午佳节的喜悦之情”有误,应为“心中充满无限悲伤”。
一
二
三
四
五
8.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在情感抒发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抒胸臆,抒发对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悲怆,感人至深。②“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诗人与友人即将离别时的凄凉落寞之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含蓄蕴藉,韵味无穷。(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一
二
三
四
五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江 城 子
周紫芝
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断云飞雨又经年,思凄然,泪涓涓。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因甚江头来处雁,飞不到,小楼边。
一
二
三
四
五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傍晚景色如在目前,“低尽”摹出夕阳之态,“如烟”凸出柳树之色。
B.“经年”前加“又”字,强调离别之久,使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怨意更为浓重。
C.“思凄然,泪涓涓”两句,一写内在情感,一写外在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D.大雁只到江头,不来小楼,暗示远行人没有音讯,字里行间透出失望之情。
B
解析 B项,“对远行人的怨意更为浓重”错误。“又经年”只是感慨分离时间之长,显示不出对远行人的怨意。
一
二
三
四
五
10.请以月为对象,分析本词中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①霜月娟娟,写出了月色之美,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使词人的伤感之情更显浓重。②月有缺有圆,而人只缺不圆,人与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不能团圆的悲伤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