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10: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已经形成若干文化体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 )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B.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C.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 D.受外来文明的影响较深
2.《史记》记载西周开国功臣太公望被封到齐国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文化交融
C.扩大了国家统治范围 D.巩固了王室权威
3.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
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
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 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
A.有助于文化认同 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
C.加剧了诸侯割据 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5.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6.隶书出现在秦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据此可知,隶书在秦代的出现( )
A.受到“书同文”政策的影响 B.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
C.是基于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D.是文化专制政策的必然产物
7.汉武帝时期大司农桑弘羊认为,富国只有重农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同农业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又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治国必须守重,要加强粮食、盐、铁、酒等物资的积累。这一认识( )
A.导致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改变了国家与民争利的局面 D.标志着无为而治政策的改变
8.下表反映了西汉不同类型列侯的数目变化。据表中信息可知( )
时期 异姓功臣侯 异族归义侯
高祖六年——高祖十二年 131 /
惠帝元年——景帝中元五年 47 7
景帝中元六年——武帝太初四年 41 40
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B.中央行政制度发生了调整
C.南匈奴内迁数量不断增加 D.异姓诸侯王势力逐渐壮大
9.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D.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
①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 ②民族交融加强 ③南北长期对峙 ④北方政权逐渐强大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北部的边防
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
12.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13.唐朝实施集体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皆为正宰相,临时差遣各类其他官职加封“参知政事”“参知机务”者为副宰相,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然其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和职责是相同的。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减少了行政摩擦 B.迎合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扩大了选才范围 D.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合理
1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减轻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16.唐代边塞诗人有着浓郁的汉朝情结,不管是高适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还是岑参的“汉家大将西出师”,汉代的人、物、事皆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亮相。这种文化现象( )
A.蕴含着诗人的英雄主义情结 B.源于士人潜意识的民族认同
C.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力度 D.说明唐人对汉代盛世的神往
17.宋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局面,也出现“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状况。说明( )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8.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
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
19.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 B.民族分离 C.因俗而治 D.军民合一
20.元朝在边疆地区先后建置辽阳、云南、甘肃、岭北等行省,在行省体制下,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直隶于行省,结果“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行省制度的实行( )
A.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家思想 B.是推广扩大游牧经济的措施
C.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D.实践了民族平等的政治观念
21.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22.魏晋士大夫追求“名士风度”,往往是与不拘礼法、率性纵情、风流潇洒、饮酒服药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士大夫则追求“圣贤气象”,总是体现出一种忧患民生、兼济天下、恪守礼教、修养一心性的人生追求。这种变化( )
A.和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密切相关 B.是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的产物
C.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和发展 D.缘于政治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23.明初废宰相,设内阁“特侍左右,备顾问”。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
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
C.内阁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24.明朝藏区政教首领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贡赐贸易带来的大量茶叶等也被用于寺院法会,或是熬茶、布施、供献等宗教活动。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贡回市茶”( )
A.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
C.推动藏族地区社会发展 D.消除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
25.1759年,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其中,博克达山系(今新疆境内),素来为关外之民所重,尊之为“灵山”与“圣山”,犹“东岳”之于西域,故首先被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与三山五岳等同列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 B.反映出宗教文化受到了政府重视
C.表明华夷之辨旧观念瓦解 D.意在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思想控制
26.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门、在京大臣或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各级京官及外省中级官员;乾隆时奏折成为官方文书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奏折制度的变化( )
A.规范了官方的文书运行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
C.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D.便于增强皇权治理能力
27.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 )
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
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
28.明代某学者提出为学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观点( )
A.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精神追求 B.融汇了儒、法、墨学说的智慧
C.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 D.化用了道家“道法自然”之说
29.尽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这反映出,清代中前期( )
A.传统政策亟需变革 B.农业生产衰退产生粮食问题
C.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中央权威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30.16世纪,中国对外贸易范围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成为对外贸易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 B.自然经济仍有较强生命力
C.外贸入超局面有所改变 D.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瓦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大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1年版的《中华历史通览》丛书把中国古代史分为12个阶段,分别编写了12本书,每本书以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命名,分别是
阶段 上古秦代卷 汉代卷 魏晋卷 南北朝卷 隋代卷 唐代卷
书名 《文明曙光》 《华夏方兴》 《治乱嬗替》 《南北分治》 《大河滚滚》 《流金岁月》
阶段 五代十国卷 宋代卷 辽夏金卷 元代卷 明代卷 清代卷
书名 《乱世风云》 《两京梦华》 《塞北三朝》 《大漠烟尘》 《枯荣之间》 《冷月清风》
(1)《中华历史通览》丛书的作者以《大河滚滚》作为隋代卷的书名,你认为是否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5分)
(2)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阶段特征。(要求:确定阶段,概述特征,形成结论)(5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凡大食、古逻、阔婆、占城、勃泥、麻逸、……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等物。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元丰三年(1080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弘治年间,朝廷……对明初朝贡贸易……做出了重大调整,并做了许多新的规定。在地方上,正德、嘉靖年间,商舶(私人)贸易日益公开化发展。明后期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朝野的共识。嘉靖时期,出海商人遍及沿海各地,在福建“准贩东西二洋”,隆庆、万历年间,在漳州允许商民出海贸易,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月港体制。万历年间,在广州举办一年两次的“交易会”,更是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并出现了许多经营外贸的商业组织,明代海外贸易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逮香花《论明代海外贸易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海外贸易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6分)
邓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
1.A 2.B 3.A 4.B 5.A 6.B 7.B 8.A 9.A 10.D
11.A 12.C 13.B 14.A 15.A 16.B 17.C 18.D 19.C 20.C
21.D 22.D 23.D 24.C 25.A 26.D 27.D 28.A 29.A 30.B
游离出来,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得出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壮大,提出自己的治国方案。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宗法制崩溃,礼崩乐坏,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点睛】
32.(5分)(1)合理。
理由:历史时代阶段特征的表述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应该简明扼要,大运河是隋朝具有代表性的建设,不仅对南北经济交流、巩固隋朝统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性,作为书标题,可以使用关键词来表达历史时代特征,隋朝大运河是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一方面凸显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隋朝大兴土木、劳命伤财的暴政,大运河见证了隋朝的兴衰;(任答1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合理。
理由:历史阶段特征是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隋朝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应该从多维度归纳概括其阶段;历史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单个词语不足以描述完整的历史时代特征,大运河只是隋朝建设之一,不能反映隋朝整个经济,更不能折射隋朝政治、文化、思想、外交等全貌;(任答一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5分)【参考示例】秦汉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重农抑商,农耕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
思想:从焚书坑儒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民族与对外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东亚文化圈”向外扩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作者以《大河滚滚》作为隋代卷的书名有其合理性,我们在做题时可以选择合理或是不合理。
第二小问理由,若选择合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大运河的双重性分析,得出隋朝大运河是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一方面凸显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隋朝大兴土木、劳命伤才的暴政,大运河见证了隋朝的兴衰。若选择不合理,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应该从多维度归纳概括其阶段,单个词语不足以描述完整的历史时代特征,大运河只是隋朝建设之一,更不能反映隋朝整个经济,更不能折射隋朝政治、文化、思想、外交等全貌。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若选择秦汉时期。可以从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首先,说明秦汉时期的政治,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即可。其次,说明其经济状况,如:重农抑商,农耕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等。最后,说明其思想状况,如: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等即可。最后总结,得出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
33.(1)特点:政府设立专门的外贸管理机构;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多样;官营民营并存;立法保障中外贸易。(任意3点,每点2分,共6分)
(2)变化:允许私人贸易;走向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特点)。(2分)
原因:朝贡贸易存在严重弊端;民间走私贸易兴盛;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隆庆年间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贸易体系渐趋形成;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任意2点,每点2分,共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可知,政府设立专门的外贸管理机构;根据材料“……凡大食、古逻、阔婆、占城、勃泥、麻逸、……并通货易”可知,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等物”可知,商品种类多样;根据材料“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可知,官营民营并存;根据材料“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可知,立法保障中外贸易。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商舶(私人)贸易日益公开化发展”可知,允许私人贸易;根据材料“更是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并出现了许多经营外贸的商业组织,明代海外贸易走向了世界”可知,走向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特点)。原因:根据材料“对明初朝贡贸易……做出了重大调整”可知,朝贡贸易存在严重弊端;根据材料“嘉靖时期,出海商人遍及沿海各地”可知,民间走私贸易兴盛;根据材料“明后期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可知,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根据材料“隆庆、万历年间,在漳州允许商民出海贸易”可知,隆庆年间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贸易体系渐趋形成和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