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7核心价值引领下的素养写作课件(1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7核心价值引领下的素养写作课件(1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06: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5张PPT)
专题七 核心价值引领下的素养写作
鉴往知来,把握命题趋势
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
目录索引
鉴往知来,把握命题趋势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不妨鉴往知来,回顾一下2023年四套全国卷作文透露出哪些信息。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准确把握四套卷中作文试题透露出的信息,可以为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提供思路。
卷别 全国甲卷 全国乙卷 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Ⅱ卷
命题 情境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卷别 全国甲卷 全国乙卷 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Ⅱ卷
引导 语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 考 请写一篇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写作 要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卷别 全国甲卷 全国乙卷 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Ⅱ卷
题目 特点 ①命题情境更加简洁;②灵活性进一步增强;③可切入的角度多,更加贴近时代特点和现实生活。 ①命题取材经典,论述深刻,情境简洁;②寓意高远,既可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③体现中国理念与主张;④紧扣时代热点与焦点;⑤凸显思维的深刻性、辩证性。 ①情境简洁,暗示性强;②寓意高远,直指讲好中国故事;③富有延展性,可记叙,也可议论,可写国家,也可写个人;④贴近生活实际。 ①命题情境来源于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凸显读写一体;②指向明确,符合青少年思想实际;③切口小,话题集中,有利于展现真情实感。
信息点一:加强理论修养,关注时代主题
2023年高考作文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考Ⅰ卷“故事是有力量的”紧密关联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全国乙卷作文中的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文引导考生加强理论修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信息点二: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是高考从不回避的核心主题,“文化自信”是国家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朱熹园时谈文化自信,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文化传承发展,深刻道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新高考Ⅰ卷作文“故事是有力量的”,就引导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思考哪些故事能给予我们这样的力量: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浴血奋战改天换地的红色经典、宁死不屈傲然独立的伟大人格、奋发图强孜孜攻坚的科研力量……只有这样的故事,才能更好地触动心灵,
启迪智慧,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也只有谈这样的故事,才能凝聚人心,激活民族的凝聚力,进而“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全国乙卷作文“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种与人为善、美美与共的理念,正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作文引导考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提升作文的素养。
信息点三:关注青年成长,倾听心灵声音
2023年作文与往年作文相比,不仅关注了热点话题、时代主题等宏大叙事,也在凸显青年责任使命,引领青年树立远大志向、放眼国际视野的同时,关注青年的成长,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提到的“人”“技术”“时间”和新高考Ⅱ卷作文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能最大限度地使考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作文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较大的包容性和丰富表达的可能性,有利于不同思维能力、不同表达能力的考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引导考生吐露真情实感,发出心灵之声。
信息点四:夯实基本功底,提升写作素养
无论高考作文选什么材料,其考查的基本能力是写作。从夯实写作的基本功底角度去备考,应是最为准确和高效的方法。因此,二轮作文复习,要强调:精准审题立意,守住高考写作的基本盘;精通结构技巧,从阅卷人角度布框架;学会“虚拟论敌”,用好常用的论证方法;储备必要的精彩时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
突破点1 审题——抓住核心概念,辨明逻辑关系
审题是作文的头一关,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只有审准题目,才能确保立意正确,才能顺理成章地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作文。虽然近年高考作文力图降低审题的难度,命题情境有所精简,但越是精简的命题情境,越需要准确审题的能力,因为精微的语言,未必就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反而可能是高密度、大容量的,需要深思和慎读。
重难突破1 抓住核心概念
近年高考作文呈现出围绕核心概念命题,且核心概念逐渐多元化的趋势,这是材料作文的一个命题新动向。对于考生来说,如何精准分析材料,准确提取核心概念,如何辩证分析多元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作出恰当的取舍与分析,是摆在作文审题立意之前的难关。
典例剖析(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由三个核心概念构成的材料作文。材料是一个简洁的议论性句子,是一个前后为转折关系的复句,其中涉及了三个核心概念——“人”“技术”和“时间”。
“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彰显。如何规划、安排时间,过好属于自己的“有限时间(人生)”,这是考生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的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
“技术”本身无分好坏,技术的发展使完成同一工作的时间缩短,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事实。但技术的发展也使人在同样的时间内从事更多的工作成为可能,因而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工作更繁复,生活更忙乱。
在三个概念中,“人”处于核心地位,是最大的变量。无论是对技术的使用,还是对时间的掌控,都需要“人”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掌控时间”还是“成了时间的仆人”,都是人作出选择的结果。
譬如,人类利用工业革命的一些技术成果,如机器生产、交通工具,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展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人工智能办公系统、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让同样的时间变得更有质量。但是,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就会因为过于依赖技术,使生活失去生机、活力,变得机械、刻板。
明白此,考生就可以紧扣“人”“技术”“时间”三个核心概念,结合自己的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思考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进行阐释论证。
范文示例
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董丝雨
如今,什么事情似乎都能“速成”。想学习,有速成班把几个月的课程浓缩到一天;要出门,飞机当天往返,火车朝发夕至;被催婚,“8分钟相亲”速配,感情都能“快餐化”,还有什么不能快……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有人觉得充实且刺激,哪怕一分钟的等待与停留,在他们看来都意味着对生命的浪费。但更多人在抱怨,快节奏让日子变得粗线条,人也愈发急功近利,在越来越快的生活鼓点中渐渐失去了自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而其中有54.7%的人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难怪文艺青年们慨叹:“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
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句的启发下,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命题。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发起“慢餐运动”,让人们以慢慢吃开始,去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快和慢是一对矛盾,似乎隔一个时期就会对抗一次。当然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质疑,是不是只有那些经济富足的人,才有能力去让生活慢下来。当一个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到透不过气的时候,慢生活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碗“无味的鸡汤”。
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一个“慢”字。但真正的“慢生活”,不是一张机票“逃离北上广”,或是辞掉工作去“闲云野鹤”那么简单。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曾说:“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人就不会成为时间的奴隶。”
所以,提倡慢,也许只是对这种不自主状态的抵抗,为的是,把人生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做时间的主人。
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有句话曾十分流行:“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在快马加鞭的时候能适当停一停,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让慢成为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反省自己的机会,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
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更专注于事情本身。人们时常会陷入对不确定的担忧里,渴望直接知晓结果。人们也不免会因为别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不淡定,被旁人的节奏牵着鼻子走。然而抛弃这些急躁的心态,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成功自会水到渠成。
适当地慢下来,也是为了让快的状态更有效率。慢慢读一本“大部头”的书而不是让碎片化的阅读占据全部时间,慢慢写一篇足够分量的文章而不是只会用段子去“抖机灵”,慢慢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而不是去相信所谓的“速成秘籍”。看似不着急的背后,实际上是用慢的“扎实”去中和快的“不稳定”。
显然,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倡导慢生活的卡尔·霍诺曾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也有网友在如何看待慢生活的问题里留下一句话:“慢生活是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的得过且过。”
对待生活,难道不应该有稳定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知道什么时候驻足,什么时候跃起吗 如此才能快慢相宜,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出彩。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6日)
点评这篇5年前的文章,今天读来,岂不就是这道高考作文题的最佳范文!文章标题“学会做时间的主人”是观点,也与材料中“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的句子恰好对应。文章由科技“飞机”“火车”给人带来的时间缩短谈起,指出人们“在越来越快的生活鼓点中渐渐失去了自我”,为此作者呼吁“适当地慢下来”,但“慢下来”不是支持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文章说理辩证,引用恰当,给人以启迪。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胡适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朱光潜
以上两句话对新时代青年在为人与处事方面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引用了两句名言。第一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思是:功绩、事业的成功,其决定因素不必一定要在于我,但成功的过程一定有我的参与、贡献。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体现出了担当与奉献的精神。第二句“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中蕴含着“出世”与“入世”,“做事”与“做人”这两组概念。对此,考生要先明白“出世”与“入世”的内涵。“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表现为一个人心怀天下,积极作为,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出世”可理解为视功名利禄如敝屣,摆脱功名利禄的禁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核心概念“出世”与
“入世”的关系。题干中的“对新时代青年在为人与处事方面颇具启示意义”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写作时,应从“为人”与“处事”两大方面切入,辩证分析何时出世、何时入世。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出世与入世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出世与入世、何时出世、何时入世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参考立意: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②兼顾出世与入世,行稳人生发展之路;③出世度己,入世度人。
重难突破2 辨明逻辑关系
审题除了抓住材料的核心概念之外,还要进一步辨明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近年作文材料的核心概念,大致呈现出如下关系:2023年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是因果关系;2023年全国乙卷“别人”与“自己”,“一花”与“百花”是并列关系;2022年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是取舍关系; 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是承接关系;等等。只有准确辨明这些关系,才能准确审出材料的重点和命题人的意图。
典例剖析(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分别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两则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
第一则材料借核心概念“自己”与“别人”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在竞争中,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获,相反,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往往会让竞争变得更加恶劣,导致双方都陷入困境。损害别人的利益,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因此,在竞争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合作共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则材料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第二则材料借核心概念“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可以是一个个体、一个国家,而“百花”可以是一个集体、不同的国家。“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
两则材料并举,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第一则材料说的是不应怎样,第二则材料提供了行动思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一个充满竞争和压迫的环境,很难带来真正的繁荣。因此,我们应该追求一个充满合作与共享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审准了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的突破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与成长出发,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写同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个人与集体等主题的作文。
范文示例
人非孤岛要利他 国无独完需共赢
习语润心明智,平言启迪人生。两则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浅出的讲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非孤岛要利他,国无独完需共赢。
人字两画,一撇一捺,彼此支撑,共存共荣:人非孤岛需要支撑,同心共荣勠力前行。
马克思有了恩格斯的支撑,诞生了不朽的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主义者自此被团结在一起;毛泽东有了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撑,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最锐利的武器。撇捺为人,二人相从,三人为众,共产主义的火种彼此点燃,共产主义战士携手同行,共产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共产主义的前途越发光明——点亮他人的灯,照亮自己的路。
“国”有边框,“家”有宝顶,无框玉易碎,无顶家难安:举头见日怀敬畏,国无独完需共赢。
国与国之间,最需要彼此尊重,和平相处。如果一个国家总是冲破边框,派出航母到他国海峡示威,派出军队到他国边境挑衅,“无偿赠送”导弹为战乱火上浇油,以“世界警察”自居横行世界,今天拆一拆这个国家的“台子”,明天掀一掀那个国家的“盖子”,一心不想让他国瓦全,最终定是本国玉碎。——吹人灯、阻人者,注定会被黑暗淤滞,一步一深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世界的舞台,中国是一个怀瑾握瑜的君子:中国企业深耕“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共致富;中国维和致力于世界和平,以积极姿态展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负责任的作用;中国领导人擘画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蓝图,浩瀚宇宙中,这颗蓝色星球是80多亿人的共同家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人人心中都装有一个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还会有人在对骂、网暴中轻生 如果每个国家的领导人心中都装着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国与国之间还会摩擦出战争 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理解和共情,少一些掣肘和批评;国与国之间要多一些交流与合作,少一些纷扰和战争。对抗同停滞,牵手共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宣言书,是动员令,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必当深刻领会,砥砺践行!
点评这是一篇审题精准的典范议论文。文章开篇,简要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人非孤岛要支撑,国无独完需共赢”,简明扼要。中间部分,分为两层,先论人需要支撑、国需要共赢,再结合国际形势,批错误现象,彰中国做法,对比鲜明。结尾再重提材料,点明意义,简短有力。文章切中肯綮、不枝不蔓,批评而不攻击,倡树而不炫耀,深刻而大气。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也有人说,不论遇见谁,你都是你自己。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这两句话属于观点对立型的。前一句意在说明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后一句意在说明有些人保持自我,不受外界影响。审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你”和“谁”两个词语,“你”是指内因,即“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品质,拥有什么能力,保持什么习惯等;“谁”是外因,可以是“你”所处的环境、结交的人、获得的资源等。按照哲学观点,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参考立意:①要坚守初心;②感恩人生路上的引路人;③环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④正确认识自我,适时调整奋斗方向。
突破点2 立意——写出真性情,凸显大格局
所谓“立意”,是在对所给材料准确理解(审题)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形成观点态度的过程,就是明确自己的看法和态度。高考作文的立意,要准确、深刻、新颖、独到,既要能写出真情怀,还要能凸显大格局。
重难突破1 写有我作文,写出真性情
近年高考作文均有“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启示”之类的引导语。这些引导语意在提醒考生,作文要“真”:要立足考生自身实际,从考生视角看材料,从考生实际谈感悟,作文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要写出真性情。2023年新高考卷的两道作文题,对这一要求的体现更加明显。
典例剖析(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作文降低审题难度,更加贴近生活,让人人有话可说,这是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整体趋势。然而,宏大的时代主题,宽泛的立意范围也让众多“假大空”的作文大行其道,“口号式”“召唤式”“宣誓式”“金句式”的作文比比皆是,这给很多人一种误解:只要充满正能量就能夺得高分。
其实,这种充满了“正确的废话”式的作文恰恰脱离了写作的正道,与我们的新课改初衷相悖。越是宏大的主题越需要较小的切口,越是正能量的立意越需要言之有物,越是宽泛的话题越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恐怕是2023年新高考Ⅱ卷命题的初衷。
我们来看材料,材料的主要信息集中第二个复句上——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第一步,我们来分析“空间”。这里的“空间”不是平常意义上个人生活的房间,而是自我展示、情绪表达、情感交流和精神磨砺层面的个人空间。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可以听说读写,也可以琴棋书画。只要发诸真情,写出实感,能打动人心,都可谓审题立意精准。
第二步,我们来分析“放松”。放松,不仅需要“自己的空间”,还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需要丰富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技能,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放松,不是躺平摆烂,而是心灵的休息和调适。
第三步,我们来分析“沉淀”。什么是沉淀 什么需要沉淀 如何去沉淀 这些问题,是“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关键。“沉淀”是凝聚、积累之意,是思考,提炼,抽象,升华,是由现象到本质、由行动到思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成长”。
而上述这些思考,就是文章立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我”的独立思考,更少不了“我”的感悟与体会。如果说命题有新的方向,这道作文题可能有所暗示。
参考立意:①在自己的“天地里”,让思想丰盈;②放松心灵,沉淀智慧,自我成长;③给心灵一间房,让精神放个假;④找一个“空间”,整理一下“行囊”;⑤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范文示例
片刻宁静,沉淀成长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推着向前,忙碌的脚步从未停歇。时间如同流水,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让自己沉淀,成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繁华的世界,很少有人能抵挡住繁华的诱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是否忘记了精神的追求 我们是否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让自己沉淀,成长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繁华,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我们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我还记得有一首歌中唱道:“片刻宁静,沉淀心底,让心灵自由飞翔。”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片刻宁静,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沉淀,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滋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片刻宁静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必要的投资。因为只有我们有了片刻宁静的时间,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提升自己。
只有我们有了片刻宁静的时间,我们才能更好地沉淀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平衡,才能在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片刻宁静并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追求。因为只有我们有了片刻宁静的时间,我们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思考人生的意义,才能真正思考我们想要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片刻宁静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点评这是一篇写真感受、抒真性情的作文范文。文章紧扣“宁静”“沉淀”“成长”三个核心词,从自我心灵的完善角度立意,写对“片刻宁静”的需求。文章没有空谈大道理,也没有旁征博引,古今佐证,只是谈自己的真情实感,谈宁静对成长的作用,有一种真实、自然、纯真之美。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示着君子处世,应顺应“天道”,刚强劲健,刚毅坚卓,永不停息。《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经常运动,生命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天行呈健,水流生机,自然界蕴含着生命奋发的奥妙。
我们处于大有可为的新时代,然而,却有人选择佛系躺平、故步自封,有人畏葸不前,有人蹉跎自误……殷鉴在前,作为当代青年,你在劲健的苍穹与奔腾的激流中得到了怎样的生命启示 你将以何种姿态去谱写自己的青春 请结合材料,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借《周易》和《吕氏春秋》中的名言指出“天行呈健,水流生机,自然界蕴含着生命奋发的奥妙”。这“奥妙”是什么 如何才能做到“生命奋发” 这需要考生给出自己的解答。材料的引导语部分,立足当下,揭示当下社会中不少人佛系躺平、蹉跎自误的做法,以此启发当代青年应积极奋斗,砥砺前行,保持旺盛的活力。
参考立意: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②展青春向上之姿,行上下求索之路;③道阻且长,行则将至;④乘奋斗之舟,达幸福之岸。
重难突破2 展爱国情怀,写出大格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宏大叙事的明显倾向。其中,以历史重大节点或现实宏大背景为切入点的材料和以“家国情怀”宏大叙事为旨归的写作占据重要位置。2023年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Ⅰ卷,就明显具有这一特点。
典例剖析(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作用,由小及大,“表达沟通—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最后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抽丝剥茧,抓住核心概念:“故事”是行文的基本范畴;“力量”是描述重点,也是考生布局谋篇的落脚点。
在立意的选择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这既能彰显爱国情怀,又能凸显远大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及时批驳谬误,解疑释惑,让世界看到、听到新时代的中国是非常有必要的。
写好这类宏大背景或宏大叙事的作文,要注意如下几点:
1.善于转化,视角独特
解读宏大叙事,首先要学会转化。宏大叙事的特点是“大”和“抽象”,命题材料往往给人笼统和模糊的印象。如果在审题时善于转化,就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写作视角,比如,我们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宏观的角度掌控审题的方向,从微观的角度打开突破口,一定会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将抽象材料形象化,把中国故事具体到身边鲜活的人和事,一定会有“路转溪头忽见”的顿悟。
2.举例典型,意蕴丰厚
解读宏大叙事,离不开典型故事。中国故事,上古时代,中华儿女就有灿若星河的神话传说;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常以寓言故事喻理警世;秦汉以来,历史故事有资治道;现当代社会中,各类故事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现代以来的革命英雄故事,当代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脱贫攻坚的故事……这些故事,意蕴丰厚,能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3.情感真挚,格局远大
情感的抒写靠的是个人的切身体验。个人与国家、时代紧密相连,青年一代是时代的脊梁和希望,对所处的时代应有一份情怀,要敢于面对,敢于追求,敢于担当,写出大格局,讲好自己的成长故事,讲好自己的理想故事,传播正能量,表现使命感。这都是宏大主题作文应有的气魄和气度。
范文示例
故事的力量
魏纯明
人生如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我们的经历与成长。好的故事,就像其中最精彩的一页,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启示与感动。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无数的故事,它们或许来源于书籍,或许来源于父母、老师和朋友。这些故事,或许有些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但它们所传递的道理和价值观,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优秀劳动者的杰出故事
劳动者的故事感人,具有价值引导力,给我们坚实的力量。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经过长期而艰难的研究,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被选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探索与发现的故事
探索者的故事动人,具有精神推动力,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同时,科学又有着独特的魅力,充满无穷的乐趣。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她是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被选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年,直到她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时代楷模”的动人故事
奉献者的故事暖人,具有社会凝聚力,给我们关爱的力量。有些人的光芒,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师者桂梅,立德圆梦。年过花甲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被选为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她。自然击她以风雪,她报之以歌唱。命运置她于危崖,她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总之,故事是有力量的。它们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同时,好的故事,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我们应该善于讲述故事,让它们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页。
点评文章先总评材料,然后以小标题的形式,讲述了三个故事。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优秀劳动者袁隆平的杰出故事,探索与发现者屠呦呦的动人故事,“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贴近生活实际,使人感到熟悉、友好、亲切,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意思”指有趣味、有情趣,不单调、不枯燥。“有意义”指有思想、有道理、有价值。“有意思”,常用于让人一时感到乐趣的事物,具有个人化、暂时性的内涵。“有意义”,常用于具有人生价值、时代价值的事物,它体现一种社会性、永恒性的内涵。
有人说,“有意思”让平淡的人生有了灵动的亮色;也有人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有意思”和“有意义”有何感悟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由四句话构成。前两句话分别解释了“有意思”“有意义”的表层含义。后两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两个词语的深层内涵和所使用的范畴。提示语部分列举了人们对“有意思”“有意义”的作用和价值的解读,要求考生表达自己对这两个词语的感悟和思考。材料的核心概念是“有意思”“有意义”,考生首先应明确,这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两个观点。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选择 可以选择生活不需要有意思,需要有意义;或生活不需要有意义,需要有意思。也可以选择生活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要立足二元关系,体现思辨性,体现高格调、大情怀。
参考立意:①“有意义”之外还应“有意思”;②生活的本质还应是“有意义”;③“有意思”与“有意义”相辅相成。
突破点3 布局——从阅卷人角度思考文章结构
布局,也就是谋篇布局,即在审题立意之后,对选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这是文章动笔之前的“运筹”与“腹稿”阶段,决定了作文将以何种面目呈现给阅卷人。因此,高考作文的谋篇布局,不仅要考虑如何写的问题,更要考虑给谁看的问题。规范的文体、完整的结构、清晰的观点、精巧的开头、严密的论证必不可少。
重难突破1 文体规范
所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样式。目前高考作文要求的文体主要是议论和记叙两类。鲜明的文体特征,规范的文体意识,是作文得高分的前提。
高分技巧一 议论文:化大为小显逻辑,理例结合求深刻
高中生写议论文,常因出现以下问题而导致文体不明:一是以叙代议,大段大段地叙述素材,一句总结就结束了全文;二是布局零散,主体部分既无内在逻辑关系,又没有语言形式上的联系;三是风格混乱,文章整体是议论文的结构,行文时却多用记叙、描写类语言。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尤其要注意:
(1)明确论点显立场。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论点的提出要非常醒目,最好是开门见山,也可先破后立。
(2)化大为小显逻辑。若只用一个论点统领全篇,往往会使文章显得不够深入细致,只有将一个大论点分成若干个小的方面或角度逐层分析,才能全面细致。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小角度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理例结合求深刻。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所以必须适当引述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但必须注意,有“例”仍需说“理”,理例结合才能彰显论证的深刻性和严密性。
高分技巧二 记叙文:用描写说话,用细节说话,用情感贯串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善于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事件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波澜起伏,要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事件进行详略取舍,还要注意挖掘事件本身蕴含的引人思考的内容。
写记叙文还必须设定一个明确的线索,不管写人还是记事,贯串文章始终的应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感人。
写记叙文不能一味平铺直叙,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少量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穿插抒情可以达到强化情感、感染读者的目的。
高分技巧三 演讲稿:旗帜鲜明,语气多样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典例剖析(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题干明确要求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因此,要注意文体规范,记叙文就要注意写出精彩的细节、动人的情节来。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亮相”为线索,对人物“亮相”前的准备和心理活动进行渲染,更要详尽地展示人物亮相的过程,可以有波澜和曲折,可以增加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
范文示例
亮  相
走过长长的走廊,我终于站立在那扇虚掩的门前,里面闪耀着的灯光从门缝里泻了出来。我伸出的手倏地停住了,一个兴奋的声音在问自己:“这真是我的第一次亮相吗 那满场的光辉真是属于我的吗 ”
学校不久前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台,并开始选拔主持人。这对于爱好主持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老天是眷顾笨小孩的,笨头笨脑的我竟糊里糊涂地成了电视台第一批主持人。今天是电视台开播的日子,也是我第一次通过电视在全校师生面前亮相。
“哟,怎么不进去呀 ”导播老师笑着走过来。她弯下腰为我理了理红领巾,调侃地问:“小丫头是怕了吧 ”我用力地摇头,心里却“咯噔”一下。“这就好!来,这个送给你。加油!”她拍拍我的头,变魔术似的递给我一样东西。圆圆的,软软的,带着一股清香。橘子!我明白了,回给老师一个灿烂的笑容,小手毅然推开了演播厅的大门……
“三,二,一!”我的心随着开播倒计时开始像沸水般翻腾。偌大一间屋子只有我一个人,我将要打响与自己的战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的面部僵硬,如凝固了一般。我的一只手把那只小小的橘子握在手心里使劲地捏着、捏着,想把所有的紧张与害怕都捏没了,把所有的惶恐与不安都捏没了,捏、捏、捏……我感到橘子在慢慢变软,我的笑容在慢慢荡漾……
我曾经不服一切受人尊敬的主持人。在我这个黄毛丫头的眼里,他们只不过是坐着或站着,动动嘴皮子、背背写好的台词罢了。然而,在这一刻我才知道,要从容地面对镜头,微笑着轻松地面对观众是多么不容易。这需要我每天早晨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练习,需要每天晚上对着镜子进行表情练习,还有心理上、仪表上……倏忽间,手心里的橘子掉了,但我的笑容依然动人,话语依然流利……
从演播厅出来,我轻轻关上那扇门,结束了我的第一次亮相。但关不上的、结束不了的是我将打开更多的门,亮相更多次,勇敢地,执着地,坚定地……
点评这篇题为《亮相》的文章,非常有生活气息,全文写了自己作为学校成立的“红领巾电视台”的主持人第一次“亮相”的过程,语言符合人物年龄的特征,又富有个性。详细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记叙文,记叙清楚、细节生动,非常值得借鉴。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鼓励我们追求不凡,但有人说“平凡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赞美,它意味着生活安定,内心充实”。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当今,“平凡”被一些人混同于平庸,甚至成为无能的代称。但是,生活中,平常的人和事,常常会凭其突然闪现的人性的光芒和存在的价值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低首心折,感叹不已。所以,材料可以引发我们重新理解“平凡”二字的深刻含义。题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据材料可以提取出“以平凡成就非凡”的观点,可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证;关键是安排好论证的层次和材料,体现出议论文的论证特点。
参考立意:①我们可以平凡,但拒绝平庸;②脚踏平凡,迈向不凡;③在平凡之中书写不凡华章。
重难突破2 结构完整
结构指的是文章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还要文气贯通,让人读来一气呵成。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缺少完整而健壮的骨骼,血肉就无法依附,灵魂更是无处寄托。高考作文阅卷中,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段落划分恰当、首尾呼应的作文自然会获得高分。
在当前考场作文以议论文为主的情况下,练就一两个成熟、完整的结构体式,十分必要。
1.总分总结构
总分总结构是考场作文最常用的,也是最能体现结构思路和完整性的高分作文结构,主要形式有两种:
(1)对照式“总分总”结构,图示如下:
特别提示①每个分论点自成段落,意义相对独立,结构并列,一般无因果、轻重、主次之分。
②注意各个分论点或论据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彼此间的照应、衔接关系,切忌罗列与分论点无关的论据。
③分论点要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否则会给人内容散乱的感觉。
④各分论点在内容上不可交叉或有从属关系。
(2)递进式“总分总”结构,图示如下:
特别提示这种结构的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或者本论部分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行文,“是什么”指对论述对象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为什么”阐释论点成立的理由,“怎么做”指根据论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什么”与“怎么做”是写作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要平均用力。
2.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是最能体现论述的逻辑性和深刻性的议论文常用结构,其主要形式有两种:
(1)“引提析联结”结构,图示如下:
特别提示①“引”要引得自然,不突兀;要简洁精练,不拖泥带水。
②“析”要有理有据,有扩展有延伸,或扩展出广度,或挖掘出深度。
③“联”要联得自然,不能有刻意牵强的意味;要联到点子上,不要胡乱联系。
④“结”要结得严密,让中心论点以水到渠成的方式展示出来。
(2)“起承转合”结构,
图示如下:
特别提示①层进式结构对各层内容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各层内容不能随意变更。
②在论证过程中,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③各分论点都是体现中心论点的,要将各部分、各层次有机地连缀成一个具有鲜明递进关系的整体,形成环环相扣、前后协调的论证结构。
典例剖析(202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厚植家国情怀是近几年天津卷作文试题的宗旨。今年天津卷作文试题选用周恩来在天津求学时的自勉对联,既凸显了优秀革命文化这一共性特色,也凸显了“天津南开”这个独有的“地方特色”。对联涉及读书求知、交友处事两方面,这两点“是考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也是迈向社会的中国青年最关切的大事,能够调动考生的生活体验和课堂积累,激发丰富联想和写作兴趣”。
材料包括两部分:周恩来的联语,命题人的解说阐释及写作方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其实是在提示考生,应该从“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的角度去思考读书求知、交友处事。“任选角度”则提示考生,可以把整副对联作为立意的出发点,从读书求知与交友处事的关系展开;也可以从其中的一联出发,或写读书求知,或谈交友处事,具体论述如何从生活中积累经验,从社会实践中获得智慧,从而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全力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范文示例
结良友,行大道
赵天亮
肝胆者,良友之必备;实践者,大道之前程。诚如青年周恩来自勉的名联所写,只有交友投分,广结有情有义之士,躬身入局,奔走于山河大地之中,方能实现人生价值,落实责任担当。
结良友,存“达则兼善天下”之志。
周总理关心统战工作,堪称广交朋友的楷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动员“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担任国家职务,他曾亲自去其住所进行几小时的恳谈。二人在交往中,发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共同关注,从而达成合作,实现共赢。而在中国古代,也不乏深厚友谊的见证。有不顾贫寒、彼此欣赏的管鲍之交;有顾全大局、齐心为国的刎颈之交;有惺惺相惜、跨越年龄的忘年之交;更有“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知音之交。他们彼此扶持,也彼此成就。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只因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愿景,故而结为良友,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段佳话。
走山河,于最平凡中彰显伟大。
每一位相逢的良师益友,都如璀璨的流星般,短暂地照亮我们生命中的灰暗时刻。而真正面对挑战时,往往要依靠自己,参透社会这本无字的大书。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一人自幼熟读《春秋》,却更加好奇历史的规律、中原的广阔,因而选择走遍四方、云游天下,这正是一代史圣司马迁。当写到魏国历史时,听说秦为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来淹魏都城大梁,为弄清史实,他亲临大梁,在城墙上爬高走低,寻找当年痕迹,终于掌握大量资料,证实秦国确曾水淹大梁。书本知识并非无用,但为臻完善,更要立足实践,品味无字之书。
行大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皆为手段,然何为目的 在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际,少年周恩来答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昔年俊才有此志,我辈今当又如何 中国“飞人”苏炳添,超越伤痛与年龄,在东京奥运会以9秒83的成绩获小组第一,为国争光。江苏小伙陆鸿身残志坚,以自己的担当和奋斗,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达人,成功后不忘帮助乡亲。青矜之志,履践致远。在朋友家人的鼓励下,在生活这本无字天书的考验中,他们不再囿于条件,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
古人有言“不啻微芒,造炬成阳”。胸怀梦想与担当,微弱的火光也终能燃成烈焰。一生无儿无女的周总理,将生命完全献给了国家。恍惚中,我看见他头戴礼帽,身穿风衣,向我们走来,正声发问:“青年,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青年,你又为何而读书 ”
点评这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立意准确的优秀范文。文章开头,从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交友与读书是实现人生价值、落实责任担当的两个途径。然后先谈交友,“结良友,存‘达则兼善天下’之志”;再谈读无字书,“走山河,于最平凡中彰显伟大”。最后提出“行大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目的,用“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交良友与读无字书)“皆为手段”一句过渡,深入一层,强调观点,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见识,议论深刻。结尾处虚设情境,发问收束,新颖不俗。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韩非子·孤愤》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这涉及为人处世的“度”。“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意思是有智慧、有学养的人,一定看得远,而且能明白事理。“明察”指观察入微,不受蒙蔽;严明苛察,明白清楚。综合来看,作文的核心概念是“至察”与“明察”,“至察”是“明察”的极端,生活中无论做事还是做人,应该“明察”,但不能走向极端,做人应留一线,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
参考立意:①明察但不至察;②至察则无友;③明察致远。
重难突破3 思路清晰
优秀的考场作文,要既能展示考生清晰的思路,又能提高老师阅卷的速度。结构要板块清晰、一目了然,不能信马由缰、杂乱无章。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最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清作者的思路,看清全文的布局安排,阅读一个段落,要能迅速看出这一段写了什么,段和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因此,设置好分论点、写好段首标志句十分重要。
典例剖析(2023河北部分高中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步履匆匆,人们处处追求“快”:吃饭要快,走路要快,外卖要快,物流要快,看剧要打开倍速……木心先生曾说:“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如今,“快”与“慢”已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你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写时下人们步履匆匆,处处追求“快”,“快”似乎已经成为时代的标配。这表明在信息时代,人们在生活方式上有了全方位的加速度,也表明时代在快速发展。而木心先生说“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意在说明让生活慢下来,享受慢生活的韵味。
快慢是两种速度,两种节奏,它们并不冲突,正如感性和理性、宁静和喧嚣一样,是彼此依存的关系,在行动上我们当然要快节奏、高效率地去做好事情,同时在思想上要有平和的心态,慢慢欣赏周围的风景,才不会浮躁,才不会迷失在速度的快感中。
针对目前常考的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二元或三元核心概念作文,我们倡导采用下面的结构模式拟写分论点,并且尽量用规范整齐的句式表述,这样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结构模式一 A+B+AB式
中心论点:把握快慢艺术,让人生更精彩
分论点1:快是一种激情,有速度,更是一种紧跟时代的态度。(A)
分论点2:慢是一种闲适,有深度,更是一种热爱生活的享受。(B)
分论点3:快慢结合,享受时代的快捷便利,安抚心灵岁月静好。(AB)
亦可反之:B+A+AB式
结构模式二 B+B+AB式
中心论点:快慢合理行,身心俱舒畅
分论点1:以慢来夯实基础,路虽远,慢慢走,一定能到达。(B)
分论点2:以慢来调整心态,事再多,件件做,总会能成功。(B)
分论点3:慢是心态,快是行动,倍速时代,快慢相济必赢。(AB)
结构模式三 A+A+B式
中心论点:时代发展真迅速,快慢并行我做主
分论点1:快一点,有时我们能事半功倍。(A)
分论点2:快一点,也让我们为生命续航。(A)
分论点3:但我们没必要一直“快”,有时慢下来,也是一种享受。(B)
结构模式四 非B+非A+AB式
中心论点:让“快”与“慢”和谐共舞
分论点1:如果在时代建设里只有慢,那会是什么景象 人人只求慢慢做,社会发展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非B)
分论点2:如果在人的生命中只有快,那会是什么结果 人人只顾拼命跑,没有时间享受劳动成果有何意义 (非A)
分论点3:慢是慢工出细活,是夯实基础,是心灵寄托;快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要紧跟时代,勇攀高峰。没有非此即彼,只有和谐共舞。(AB)
结构模式五 AB+AB+AB式
中心论点:以快为此岸,以慢为彼岸
分论点1:面对学问,以快为此岸,追求更多更丰富;以慢为彼岸,不必急功,不求近利。(AB)
分论点2:面对人生,以快为此岸,树立更高的理想;以慢为彼岸,安抚心灵,舒享人生。(AB)
分论点3:面对时代,以快为此岸,关注科技的发展;以慢为彼岸,关照亲情,关爱友情。(AB)
范文示例
“快”意江湖与“慢”享人生
生命是一次攀登,你可以健步如飞以登上更高的山峰;也可以徐徐前行,细看沿途的风景。生命是一场盛宴,你可以狼吞虎咽享受更多的美食,也可以细嚼慢咽尝尽其中甘苦。是的,生命是一次抉择,快与慢,全由你自己决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而脚步匆匆,时而安静驻足;我们时而被要求迅速快捷,也时而被要求缓慢沉稳。生活就是这样,徐疾有致才能在时光中更加安定从容。
慢一点,体会人生的美好。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的五柳先生便懂得在这悠然的南山下体会这慢生活,他不为这喧嚣的官场所累,他只为他的归隐生活所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种怎样的宁静,慢下来,你方能体会。
冰凉的按键快递不出温热的祝福,就像匆匆的灵魂来不及体会人间的温情。请走慢一点,等一等灵魂。早春的二月,白居易懂得慢下来看一看草长莺飞、杨柳堤烟。凛冽的寒冬,陆畅也能懂得慢下来品一品这“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的惊雪。慢一点,人生将因此沉静半分,芳香永存。
快一点,追逐人生的精彩。
快一点,你能看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刻你是否感到时间的可贵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刻你是否感到奋斗的重要 你所遗弃的今天是多少人不可及的明天。快一点,带着梦想在人生的行道上奋力拼搏,人生将因执着追求而精彩。我们不断向前,想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预定的目标,我们不断追寻,期待在下一秒就能达成心愿。生活不会永远在固有的轨道上行进。
如今的生活,方便面、快餐店、高速路,甚至快递,一切都与快接轨。更有甚者,不少人养成了刷牙收书包、听歌做作业、吃饭瞄电视的快习惯,殊不知,快并不等于快乐!试问,你可曾从方便面中嗅出慢火炖出的健康 你可曾从高速路边欣赏到迷人的风光 你可曾从快递来的礼物中感受到祝福翩翩而至的温馨 答案,不言而喻。
快,轰轰烈烈;慢,细水长流。
把握好这些,就像正好在孤单的时光里完成一次充实的旅行,就像在狂躁的岁月里得到一次恰到好处的心灵的洗礼。
快与慢,把握好速度,你的生活将日益美好而丰盈。
点评文章采用“A+B+AB”的结构模式,思路清晰,以快与慢的线索结构全篇,体现了哲学的辩证性和深刻性。材料丰富,古语诗歌信手拈来,文采斐然。同时反观现实,引发人们对快与慢的思考,有收有放,中心突出,首尾呼应,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江中,一条鱼委屈地质问鸭子:“为什么人们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竟成了千古名句 不是应该我先知道吗 ”
鸭子想了想,沾沾自喜地说:“因为人类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材料中的鱼和鸭子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利益,呈现不同的心态,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记叙了江中鱼和鸭子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三个中心对象“鱼”“鸭”“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从鱼的角度来说,想要被看到,要能从水底浮出水面,调整位置,表现自己;不被赞美,默默做事,幕后付出有时也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命运使然。从人的角度来说,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或赞扬表面的东西,那传言千古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表象和本质有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被表象所惑,方能寻到真理。从鸭的角度来说,有时享受赞美,成了既得利益者,是位置、命运使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走在台前,成为台面,善于表现自己的确更容易被看到。
参考立意:①以一角而窥冰山;②见皮相,亦见骨相;③以慧眼看透红尘纷扰;④台前幕后,共筑人生。
重难突破4 快速入题
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场白,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作文的开篇,也起定调的作用,一篇文章的基调、思路都在开篇体现出来。因此,开篇不能不慎重。作为考场作文,技巧固然重要,快速入题也同样重要。
范文示例
在故事的星空底下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缺少故事的时代。互联网上每天都演绎着数亿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是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缺少好故事的时代。信息的驳杂与破碎,审美的苛刻与畸形,让互联网众声嘈杂。在故事的星空底下,我们期待最闪亮的那一颗星。
什么是好故事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故事蕴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一个好的故事总是让人沉浸,让人感动,让人回味无穷……
梁祝化蝶的故事在维也纳的音乐厅中催人泪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至死不渝的爱情在世界各国舞台上被不断演绎,《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情与之遥相呼应……这些美好的故事让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的我们,依然相信爱情。不唯爱情,人类的智慧与勇气,渺小与崇高,都镌刻在故事之中。
我们爱苏轼的潇洒,爱他承天寺夜游的如水月色;爱李白的浪漫,爱他梦游天姥的梦幻绮丽。在夜色的掩映下,白日的喧嚣都静谧了,在想象的世界中,我们缓缓释放着自己的悲欢。故事的背后是人的悲欢,是人类所共有的喜怒哀乐。黛玉葬花的故事,让我们自然懂得了怜花惜花的生命观;湖心亭看雪的故事,让我们品得了天地俱白的美好。我们在中国古典的故事中品味了生命契合宇宙节奏的怡然。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荒唐,让我们懂得了理想主义的赤诚;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勇敢,让我们懂得了为正义前行的无畏。我们在西方故事中品味另一种炽热燃烧的文化……那一个个不能忘怀的曲中人已变成了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行。
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读故事的人变成了写故事的人。江梦南幼儿时期的一次肺炎夺走了她的听力。父母从海伦·凯勒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送她去学难度极高的唇语,最终她靠唇语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张桂梅老师在丽江创办女校,将一批批女学生送出大山,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多年后她的学生师范毕业后也放弃了更好的工作,回到学校续燃了教育的火把……这些也是真正的好故事,让我们在平凡中感受伟大,在空虚中明确理想。
世界纷繁嘈杂,但是如果你去漫天灿烂的星空底下站一站,去仔细观察一颗星星的闪烁,去聆听一个感人的故事,定能找到一种简单的快乐,获得心灵的滋养,从而也激励你去书写属于你的荡气回肠的故事。
点评这篇文章先从当今网络时代的众声嘈杂的现象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故事的星空底下,我们期待最闪亮的那一颗星”。接着分别从爱情、理想、智慧、勇气、生命、道德等方面紧紧围绕“故事的力量”这一话题展开,讲述人们在故事中收获的感动。最后从品故事到写故事,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强调了好的故事让人从纷繁嘈杂的世界中汲取力量这一观点。
技法点拨
1.考场作文开头三忌
(1)故弄玄虚
耍花枪,绕圈子,甚至用好多排比句、套话、名言警句等,不管与中心有没有关系,主题需要不需要,这样的开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不得。
(2)照搬材料
材料是为写作服务的,开篇需要引述材料,但不加选择地大量引用,或全盘搬用,必然会导致文章重点不明,主旨不清,文字不精,陷于盲目性,应有所取舍。
(3)贸然突兀
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写材料作文一开头就说“读了这则材料我有深刻的体会……”材料内容只字不提。这样写太突兀,要把材料简单概括,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
2.考场作文快速入题五法
目前高考作文大部分是材料作文,因此,作文的开头之法,也多是就材料作文开篇而言的。
(1)叙材简评法
作文开头,简要叙述作文材料所给的故事、事件、现象等,引出问题,再点出观点。例如: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娱乐和消遣,更是一种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启迪智慧的重要方式。好的故事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2023新高考Ⅰ卷《好故事是有力量的》)
(2)名言导入法
作文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引出叙述材料的关键语句,并对语句进行简要分析,引出全文观点。例如:
荀子曾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外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故事就是我们常用的外物。借助故事,我们可以臻于远方。(2023新高考Ⅰ卷《借助故事,臻于远方》)
(3)质疑设问法
作文开头,针对所给材料提出一个问题,再回答问题,从而得到论点。例如:
流水赋青山几多灵逸,从而演绎了“山环水绕寓无穷”的美丽;落霞赐孤鹜几缕神奇,从而抒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观。正如材料中所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解决当今国际争端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正是互惠互利、双成双赢。(2023全国乙卷《不阻人,花齐放,和谐生》)
(4)概念解说法
作文开头,抓住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界定其内涵外延,引出论题,再明确观点。例如:
“续航”在今天的语境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连续航行的意思。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一同讨论“续航”的新含义,并探讨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023北京卷《续航》)
(5)以例带入法
用契合材料主旨的简短事例,引出问题,点明观点。这种开篇一定不要展开,用排比句的形式最好。例如:
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流浪地球》到桂海潮飞上太空的事迹,好的故事代代传承又时有新篇,在亲切的讲述中默默传递着力量。(2023新高考Ⅰ卷《故事的力量》)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物学上的“共生”,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也许会有意无意地合作,对彼此都有好处,也就是“互利共生”;也可能只是各过各的,谁也不吃亏,称为“共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方从中获利,另一方却只能受害,发展到极端就是“寄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提到了生物学上的“共生”“共栖”和“寄生”的三种现象,“共生”是“互利共生”,各有好处;“共栖”各自独立,互不相扰;“寄生”则一方获利,损害对方。据此来看,最佳的生存状态是“互利共生”。唯有“互利共生”才能做到互利合作,共同繁荣。考生可据此展开个人发展和民族振兴方面的联想与思考。一花独放不是春,独木难以成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国家进步,都要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唯有合作,才能共生,才能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立意:①合作共生,共同繁荣;②交流合作,互利双赢;③合作精神,时代前进的动力;④互利共生,必将让世界日新月异。
预测点 热点主题及范文素材
主题1 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主题范文
出门即坦途 百姓俱欢颜
——修桥师傅眼中的家乡巨变
在贵州纳晴高速公路牂牁江大桥施工工地上,有一位修桥的工人,他的名字叫申修桥。“这是我父亲对我们当地交通发展的一个期许,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造一座桥方便乡亲们出行。”谈起自己名字的由来,他告诉记者,父亲当初要修桥的愿望已经实现,曾经饱受无桥之苦的窘境已经成为过去时。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省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特殊复杂的地形极大地阻碍了老百姓出行,落后的交通状况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更是道出了老百姓的无奈与心酸。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贵州,一座座大桥拔地而起,连高山、越峡谷、跨江河,让天堑变通途。“云端高路,大道出黔”让“无路去中原”成为历史,贵州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巨变。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为什么贵州会有这么多的桥 这是由贵州自身的地貌所决定的,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全省总面积的92%以上都是山地和丘陵,且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因此,唯有逢山开隧、遇水搭桥,才能冲出重山的阻隔,托起地方经济的腾飞。
据了解,2022年底,世界高桥前100名有近一半在贵州,前10名有4座在贵州,贵州有15座桥梁共计获25项国际国内大奖。正是因为这些,贵州赢得了“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筑桥出大山,天堑变通途,贵州架起一座座大桥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建成后的大桥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大桥不仅满足百姓出行需求,也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景点,如今到贵州来看桥逐渐成了时尚。“桥不仅畅通了路,更连起了小康和民心。”
一座座世界级桥梁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使贵州实现了从“地无三尺平”到“桥梁博物馆”的华丽转身,把“无桥不成路”的贵州点缀得分外美丽。
从“县县通”到“组组通”,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时代”,从一个机场到全省9市州都有机场,从激流险滩到“黄金水道”,人民群众亲身感受着贵州因交通带来的变化,享受到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服务。
(摘自人民网)
点评本文是“讲述中国好故事”最生动的例证。文章选取“贵州的桥”这样一个“视点”,从建桥者的“视角”,讲述中国发展,表现家国情怀。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如今,贵州的高山峡谷之间,2万多座桥梁凌空飞架,涵盖了当今世界上的全部桥型,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贵州万桥飞架的世界奇迹,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奇迹的缩影,不仅反映了贵州的山乡巨变,彰显了贵州在道路建设上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也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蓬勃发展!
素材链接
※名言警句
①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
②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④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⑤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⑦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⑧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⑨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⑩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精彩语段
语段一:现代化,是曾在黑暗中跋涉的中国梦寐以求的曙光。一代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修建160万千米公路、约16万千米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还有建设三峡大坝……在当时看来,梦想的实现似乎遥不可及。
彼时彼刻,谁能想到,一个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中国,能在一百多年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今日中国,高铁飞驰领跑世界,公路纵横牵起城乡,数字经济联通实体经济和消费,现代化程度远超当初的设想。
语段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定义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报告同时也给出了“顶层设计”。“两步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已排兵布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主题2 文化自信,丰富精神沃土
主题范文
充分认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岚 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结提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并使之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悠远的历史,深厚的大地,这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管是典籍典故,还是发明创造,无不饱含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思想家、伟大科技成果、伟大文艺作品,涵养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泥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我们就一定能筑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凝聚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自人民网)
点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性,最有生命力的特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凝聚统一、开放包容、崇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素材链接
※名言警句
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
③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
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⑤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曲道奎
⑥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精彩语段
语段一:多姿多彩的文明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文明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西方优越论”“西方中心论”一度喧嚣。甚至有声音认为,“其他社会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采纳其现代价值标准和尺度”。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
语段二:五千载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如浩浩江河,滋养泱泱华夏。在延安考察后的返京途中,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位于河南安阳郊外的殷墟遗址调研。3 000年历史风云,那些浸润着生活烟火气的古老甲骨文,激发着人们不断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徜徉其间,他感慨万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语段三:五千多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历史纵深,也是思想理论的深厚土壤。湘江之畔岳麓书院,武夷山深处朱熹园,“郁然千载诗书城”里的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思索:“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主题3 科技创新,助力民族复兴
主题范文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
吕永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渗入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正为营造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速赋能。实践证明,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抓住了这点,就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抓手”。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谁抢占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引领时代发展新潮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抢抓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练就“撒手锏”,跑稳“接力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之态,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在更宽的领域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让科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抓手”。
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综合实力的“新引擎”。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近年来,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促进了科技的广泛运用,有力地构建了新发展格局,这对于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了“祝融”探火、“天和”遨游、“嫦娥”揽月等,但在许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上还有待突破,只有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让科技成为提升综合实力的“新引擎”。
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奔赴复兴征程的“新动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如果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发展就会是低质量、低层次的。实践证明,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实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务必精准把握时与势,科学辨析危与机,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努力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让科技成为奔赴复兴征程的“新动能”。
(摘自“中青在线”)
点评当下,世界诸多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领域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素材链接
※好句积累
①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②“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③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④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⑤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精彩语段
语段一: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到成为一名出色匠人,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管益辉坚守一线岗位30多年,从车床、钻床、铣床的基本加工操作学起,苦练磨刀基本功,钻研先进数控设备,勇于挑战技术难题。现如今,管益辉已经成为中国高铁关键零部件数控加工技术技能领军人物,带领团队累计创效4.65亿元。
在一次工作中,管益辉发现复兴号、和谐号动车组的轮对轴箱存在加工效率低、返工率高、自主生产率低、检修成本高等问题,经过多年试验攻关,管益辉带领团队建成了国际领先的轴箱体柔性生产线,实现了轴箱体柔性化批量生产,攻克了分体式轴箱体加工难题,实现动车轴箱体全面国产化,让“中国制造”在中国高铁上更加闪耀。“做事就要做到底,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会一心一意专注于轴箱体加工,全心全意投身于加工制造业。”管益辉说。
语段二:合肥聚能电物理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车间主任陈建林常说,要在工作中打造精品。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为EAST实现超高真空的核心部件——内置式低温泵,正是陈建林捧着一颗匠心在守护。EAST内置式低温泵的主体部件——环体的加工工序繁多,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焊接前总装间隙要求不大于0.05毫米。陈建林与工艺人员在现场反复试验,一次性顺利地将环体套装成单元段,总装成环后经检测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这些年,陈建林出色完成了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10余项国内外重大科学工程核心部件及系统的总装调试工作。
(摘自《人民日报》)
主题4 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主题范文
美育是一种刚需
赵婀娜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从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去卢浮宫、不列颠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准。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如果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这将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摘自《人民日报》)
点评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不是培养艺术家或艺术专长的教育,而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是近年社会呼吁的热点话题,但在高考作文中还没有直接体现(高考作文已经考过了劳动教育和体育,当然主要是德育和智育),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素材链接
※名言警句
①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毛泽东
②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蔡元培
③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张世英
④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
⑤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吴冠中
※精彩语段
语段一: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和完善人格。美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也就是把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德,使人们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接受道德教育,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情感动力。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的因素,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所以可以说美育是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语段二: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解决一个“真”的问题。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独特作用。通过美育,能够以美导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可以推动人们的科学研究,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
主题5 青春奋发,锻造时代品格
主题范文
奋进,青春!奋斗,青年!
祝石梅
我们拒绝“佛系”,让青春年华拥有无限可能,在新时代下不断奋进;我们拒绝“躺平”,充满活力,坦然面对,坚守纯洁理想;我们拥抱未来,不断求索知识高山,让梦想发光。岁月因青春奋斗而更加静好,世间因青年向前而更加美丽。青春的力量就在于拥有不畏不惧、勇往直前的勇气,在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在最需要的地方挺立潮头。
青春征程,拼搏一路相伴。闪亮的青春不可能一蹴而就,理想的光芒离不开每一滴心血的铸就。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都是一代代中国青年用汗水与努力,用平凡的青春浇灌出来的。从20岁到32岁,从第一次的温哥华冬奥会到北京冬奥会,徐梦桃整整拼了12年。为了这一块奖牌,她付出了她能给的所有,左腿韧带断裂,切除左膝60%半月板。伤痛没有让她放弃,心中的火仍在燃烧。“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青春敢拼,不留遗憾。
青春征程,担当与之同行。青春,对于任何人都显得那么短暂,也许,因为那么短暂,才又那么珍贵。从“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看,百年前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在红船上许下了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誓言;在14年抗日战争中,平均年龄仅23岁的1 700多名飞行员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中国的解放事业;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毅然决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贫困的家乡,一步一步帮助家乡脱贫,30岁的她将生命永远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用短暂的人生书写了不朽的青春华章。“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用最真诚的心,做最亮的星,青春使命,勇于担当。
青春征程,多彩闪耀其中。每一个人的青春都独一无二,展现着不一样的色彩。2004年出生的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上,以高难度动作,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冠军,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他也在《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等多部影片中参演,还凭借“小栓子”一角入围了第38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在滑雪场,他是一飞冲天的年轻冠军,用努力实现奖牌梦;在片场,他是默默进步的电影新人,用心和眼睛吸收知识。这个少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丰富。人生不只有黑与白,青春就要活出热爱,要活出个性,青春多彩,敢爱敢做。
每一个人都拥有灿烂而独特的青春年华,而我们正经历属于自己的青春年代。新的时代有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将青春融入国家和人民的海洋,一滴水改变不了什么,但千千万万滴水可汇成海洋,年轻的生命是打不败的。
青春年华,我们要握好时代的“接力棒”,因为我们永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