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浪淘沙》(其七)+《鹿柴》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浪淘沙》(其七)+《鹿柴》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09:4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盂县教育发展中心四年级教研组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
阅读训练要素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习作训练要素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主备教师 赵永安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浪淘沙》(其七)《鹿柴》 课 型
课 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9.4
教学内容解析 “拓展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啊,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日积月累”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鹿柴》,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渲染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意思。
学习目标确定 1、能够根据诗文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2、欣赏、积累古诗中写景的名句。
重点与难点 1、能够根据诗文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2、欣赏、积累古诗中写景的名句。 3、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关键问题解决 在教学《浪淘沙》(其七)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然后紧扣一些重点词,谈谈诗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在教学《鹿柴》时,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幽静。指导想象时,可引导学生调动听觉,仿佛耳边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调动视觉,仿佛看到夕阳返照进深林里,又照到了青苔上。
学习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表现性评价 分组量化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学习《浪淘沙》(其七)这首诗。(板书:《浪淘沙》(其七))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1、朗读这首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啊,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 三、四句句意: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活动意图说明: 鼓励学生把古诗读正确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环节二: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课件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熟读成诵学生紧扣重点词谈谈诗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受。 2、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3、学生读读背背。活动意图说明: 指导学生紧扣重点词谈谈诗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环节三:日积月累 学习《鹿柴》这首诗。(板书:鹿柴) 鹿 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3、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活动意图说明: 鼓励学生把古诗读正确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环节四: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熟读成诵。 1、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学生读读背背。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调到听觉,仿佛耳边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调动视觉,仿佛看到夕阳返照进深林,又照到了青苔上。
“双减”作业设计 基础必做题: 背诵《浪淘沙》(其七)、《鹿柴》。 能力选做题: 收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指导教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