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浪淘沙》(其七)+《鹿柴》 第一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浪淘沙》(其七)+《鹿柴》 第一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10: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浪淘沙》(其七)《鹿柴》(第一课时)
年 级:四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
主讲人: 学 校:
自然之美
单元主题
语文要素
1 拓展学习
今天我来学习《浪淘沙》(其七)与《鹿柴》,去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和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
1 拓展学习
1 拓展学习
自由朗读,学习诗歌《浪淘沙》(其七)。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1 拓展学习
大家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谈谈诗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受。
诗文大意: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啊,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1 拓展学习
从《观潮》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八月涛声吼地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1 拓展学习
从《观潮》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头高数丈触山回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 拓展学习
从《观潮》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 拓展积累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催试官考教戏作》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2 日积月累
唐朝有位诗人,因擅长写山水诗而著名。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赞誉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就是王维。
2 日积月累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zhài
2 日积月累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
2 日积月累
"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如何理解题目 “鹿柴”
创作背景: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2 日积月累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听见
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2 日积月累
思考:(1)“返景”和“照”怎么理解?
返景:夕阳,傍晚的阳光。 景:日光。 照:照耀(着)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2 日积月累
诗文意思: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2 日积月累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2 日积月累
关于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3 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基础必做题:
背诵《浪淘沙》(其七)、《鹿柴》。
能力选做题:
收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