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BAA CBDCA
ADBCA BBDDD
BCD AB AD BC AB AC
27.
神经——体液
(2) ①. C ②. (促进)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 ③. (促进)糖原的合成 (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顺序可以颠倒)
(3) ①. 神经递质 ②. 葡萄糖(顺序可以颠倒) ③. 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
(4) ①. 葡萄糖 ②. 抗体1 ③. 自身免疫病
28【答案】(1) ①. RNA和蛋白质 ②. CD4分子
(2) ①. 辅助性T ②.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母婴/血液/性行为
(4) ①. 细胞毒性T ②. 靶细胞 ③. 浆
(5)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和细胞核
(6) ①. 免疫清除(免疫自稳)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选修)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2023.11
一.本部分共20 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B.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C.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及与其相连的神经
D. 学习、记忆和情绪均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2. 图中实线是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正常曲线。图中虚线是经某种方式处理后,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异常曲线。则该处理方式是( )
A. 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 B. 药物处理阻断K+通道
C. 药物处理阻断Na+通道 D. 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
3. 下列对排尿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排尿反射
B. 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C. 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能产生动作电位并向脊髓传导
4. 在人体内,都是因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一组症状是(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白化病 ④血友病 ⑤巨人症 ⑥侏儒症 ⑦甲亢 ⑧夜盲症
A. ⑤⑦ B. ②③⑥⑦ C. ①②⑥ D. ①④⑥⑧
5. “青春痘”是困扰男女学生的常见疾病,一般是由于雄性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的痤疮,痤疮丙酸杆菌会在病变部位大量繁殖,处理不当时通常会伴随着炎症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雄性激素不仅在男性体内存在
B. 雄性激素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C. 痤疮发生的原因是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和痤疮丙酸杆菌异常增殖
D. 痤疮丙酸杆菌中不存在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结构
6.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均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D. 某正常人常吃咸鱼、咸菜,其内环境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7. 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C. 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 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8. 尿崩症是指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性尿崩症(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疾病的统称。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尿崩症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往往高于正常人体
B. 抗利尿激素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来发挥作用
C. 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P蛋白激活G蛋白,进而激活靶蛋白
D. 尿崩症患者均可以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进行治疗
9. 如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 液体b可能含有激素和血红蛋白
C. 细胞2也可能是淋巴细胞 D. b中O2浓度比c中低
10. 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C. 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 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11.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均属于免疫器官
B. 眼泪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均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都是由特异性免疫负责实现的
D. 抗体、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
12.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抗原都外来异物
B.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造成的,属于免疫过弱
C.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D. 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13. 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的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若图中箭头所指表示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14. 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 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D. 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 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15. 下图所示概念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模型为反射弧,则至少有三个神经元,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B. 若模型中B代表神经中枢,切断①处后,刺激②处,C会出现反应,这不属于反射活动
C. 若模型中②为TSH,切除B后,TRH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若模型中字母代表内分泌腺,当血液中C分泌的激素含量较高时可抑制过程①②
16.核酸疫苗包括mRNA和DNA疫苗,是将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的mRNA或DNA直接导入人体,利用人体细胞在人体内合成抗原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mRNA不会进入细胞核,没有宿主整合的风险。目前研制的新冠疫苗有多种,其中 mRNA疫苗备受关注。研究发现,纳米脂质颗粒(LNP)能使m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靶向递送。mRNA疫苗通过胞外递送到胞内后可能面临着内体逃逸和胞内免疫两个难点,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以寄生方式在活细胞中生活
B. 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内体小泡,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内体小泡逃逸才可能翻译出抗原蛋白,抗原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D. 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逃逸,则会被TLR3和TLR7/8识别,使该mRNA降解
17.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B. 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细胞中无神经递质
C.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D.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18.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19.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目测估计法
D. 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20.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 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C. 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 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二、多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3分,共18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是信息分子,直接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B.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形成和维持
D. 内环境为细胞代谢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
22.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示了人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存在生物钟,其调控机理为:视网膜在受到光周期信号的刺激后,将信号传递至 SCN,进而调控松果体细胞分泌褪黑素(一种胺类激素),其分泌是由神经反射活动导致的,白天褪黑素分泌少,晚上分泌多,能使人在夜间迅速入睡并延续睡眠时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褪黑素的分泌过程可以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熬夜玩手机会促进机体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
C. 研究表明褪黑素能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
D. 褪黑素浓度低,效果显著,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23.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B. 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细胞中无神经递质
C.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24下列与血糖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作为信息分子,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
C. 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
D. 肌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平衡
25. 某同学设计了“探究2,4-D对黄豆芽胚轴伸长作用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观察项目 组别
第1组 (清水) 第2组 (2.5×10-7g/L) 第3组 (2.5×10-5g/L) 第4组 (2.5×10-3g/L)
处理前胚轴的平均长度(cm) 327 3.16 3.40 3.20
处理5天后胚轴的平均长度(cm) 3.96 4.52 5.11 4.15
A. 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观察指标是胚轴伸长量
B. 每组设置重复实验求胚轴平均长度的目的是降低偶然性,减少误差
C. 分析实验数据可发现2,4-D对黄豆芽胚轴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探究最适浓度需在2.5×10-7g/L~(2.5×10-5g/L间设置更小浓度梯度的系列溶液进一步实验
26.谷爱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坡面障碍技巧银牌、U型场地技巧金牌,成绩喜人。下列关于她在比赛时身体内的变化,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比赛在寒冷的冰雪环境下进行,她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
B. 比赛时她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都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C. 比赛时剧烈运动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D. 比赛时她体内的肾上腺和甲状腺活动加强,机体代谢活动增强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小题,共计42分)
27.(20分) 2017年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糖友全球最多(1.144亿),而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A~D表示物质,数字1~11代表结构和过程,丙和丁代表胰岛中的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1或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上述调节模型可以看出血糖平衡调节是 (填“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图中降低血糖的物质是________ (用字母表示),它可以通过促进_____、____ 及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等途径来降低血糖浓度。
(3)正常情况下,促进细胞丙分泌C物质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 和D物质(填物质名称)。与神经调节相比,写出激素调节生理活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当人体血液中存在抗体1或抗体2时会患糖尿病,抗体1作用的对象是丙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受体,其中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 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看,以上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病。
28.(22分)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实验研究。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和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据图回答问题:
(1)HIV是由______组成,该病毒入侵人体后,红细胞会被识别,是因为其表面也具有______。
(2)正常情况下,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______细胞,其在宿主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为 ,对人体的______(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造成影响。
(3)HIV可以通过 传染。
(4)在HIV入侵人体的早期阶段,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入侵的病毒后,活化的______细胞可分裂、分化,并使______裂解、死亡。之后,暴露出的病原体可与______细胞分泌产生的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5)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
(6)衰老的红细胞可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