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农具或生活器皿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石磨盘、陶器和骨器的出现说明当时农耕生活已经比较稳定,A
项正确。水稻主要是我国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排除B项;中国古代居民长期聚族而居,C项不符合史实,排
除;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时代,排除D项。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涪陵小田溪墓地墓葬与文献记戟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重庆有巴国文化遗存,且这些考古文物与《山海经》《华阳国志》中的记载相近或相同,
这表明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可相互印证,C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不同史学家有关周王朝统治的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牧野之战胜利、周灭商建国(前1046年),到战国时期秦国吞并周王室(前
256年),这期间只有700多年,并不足800年,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与设问无关,均排除。
4.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咏长城》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
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长城西起临祧,东到辽东,长城以北和以西都是少数民族,D项正确。咸阳是
秦朝的都城,A项错误;洛阳、邯郸远离都城和蕃戎,排除B、C两项。
5.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让诸侯将朝廷给他们的恩德惠及到其他子弟身上”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此举
意在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是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尊崇儒学的影响,排除;汉承
秦制,但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C项错误;材料与地方游侠无关,排除D项。
6.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北宋王安石的词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
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归帆去棹残阳里”可知,该城市临水而建,“六朝旧事随流水”说明该城市是古代孙吴、
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即今天的江苏南京,C项正确。
1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生活走向稳定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不再聚族而居 D.受父系氏族公社的管理
2.1972年和1982年,重庆市涪陵小田溪墓地先后发现了7 座墓葬,尤其是1、2号墓葬,规模巨大,随葬品数量众多。这些生产或生活物品大多与《山海经·海内经》《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相同。这表明
A.先秦政权重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 B.巴国文化的记载并不可靠
C.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可相互印证 D.重庆是长江古文明发源地
3.明清史学家多称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祚八百多年”的王朝,但当今史学家都批评该观点是错误的。 当今史学家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A.明清史学家都是封建时代的学者
B.周灭商之后的统治仅有七百多年
C.周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D.西周只是我国青铜时代王朝之一
4.《咏长城》诗中写道:“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诗歌中“□□”应是
A.咸阳 B.洛阳
C.邯郸 D.临洮
5.大夫主父偃上疏说:“如今的诸侯王权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其他人却一点封地都分不到。这明显不符合仁孝之道。”汉武帝遂颁诏“让诸侯将朝廷给他们的恩德惠及到其他子弟身上”。此举的出发点是
A.使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B.加强中央集权
C.沿袭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传统 D.打击地方游侠
6.北宋王安石作词:“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词中“六朝”的都城在今天的
A.浙江杭州 B.广东广州
C.江苏南京 D.河南开封
7.图2是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名句的书法条幅。这一诗句
A.肯定了隋开凿大运河惠泽后世 B.嘲讽了隋炀帝的大兴土木
C.抨击了隋朝穷奢极欲导致内乱 D.以儒家正统史观斥责暴君
8. 表 1
土地产权 赋役项目 征税对象 课税形式
调整前 政府对农民授田,土地限制买卖 田赋、力役、贡品 分主户和客户,迁徙后仍向原籍交税 以实物交纳
调整后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户税、地税 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 以钱计算税值,再交纳实物
表1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次调整
A.确保了宋代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B.促进了隋炀帝等创立科举制度
C.减少了政府税收名目和收税的对象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9.唐懿宗咸通九年(868 年)雕版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精美印刷品。它原藏于敦煌藏经洞,后流失海外。据此可知
A.唐代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唐后期雕版印刷技术水平较高
C.唐代敦煌石窟艺术成就斐然
D.隋唐的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0.北宋建国后,在各地设宪司掌管司法、刑狱,并规定重要的刑狱案必须报告朝廷,由刑部复审核准。皇帝还经常派出使臣到各地去审理案件。这些做法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稳定了东京局势
C.抬高了文官地位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1.辽朝建立后,设置契丹贵族参与管理的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及“文铨、部族、丁赋之政”;西夏建国后,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这些举措
A.促进了契丹部族的汉化 B.有利于西夏与中原王朝的互市交流
C.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D.有助于游牧民族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12.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主张遭到君王和非儒学派的排斥、抨击。宋神宗将《孟子》列入科考,“孔孟之道”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孟子》顺应了北宋治国的需要
B.《四书章句集注》的流行
C.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D.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尊崇
13.1405—1433 年,明朝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马欢、巩珍分别据经历编著了《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这三部书可用于研究
A.古代中外关系的发展 B.明朝在大西洋航线上的贸易情况
C.明代后期的财政困难 D.宦官专权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14. 表2
时间 人口(万人) 耕地(万亩) 人均耕地(亩)
洪武十四年(1381年) 6013 36677 6.10
万历十年(1582年) 16679 78598 4.71
表2是明朝人口和耕地情况统计表。万历年间人均耕地减少,人口数却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 B.社会秩序的稳定
C.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 D.小农经济的解体
15.康熙二十年前后,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这种制度在当时
A.使内阁制度走向形同虚设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D.导致清朝的封建统治由盛转衰
16.乾隆后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共辑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收入
A.史部 B.经部 C.集部 D.子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大题,共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区别“所从言之异路”,予以评论:“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8分)
(2)从司马谈对“诸子”评论中任选一项,结合所学战国时期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看法。(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图3是秦朝政权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图4、图5分别是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政令传达流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西汉众多城市均有大小不等的市场。 最大的都市是长安,城内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南北向称街,东西向称陌。城内9个市场以南北主要大街为界,街东3个市称为东市,街西6个市统称西市。 各市间有墙隔开,市墙有门,供买卖人定时出入。 张骞通西域后,来往长安的外商络绎不绝,朝廷设立大鸿胪,在管理外交的同时兼管商务。
————摘编自李天石《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宋朝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 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 商品流通不限于内地的州县,与辽夏金通过榷场的互市交易也十分频繁。 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 北宋铸币量很大,但仍不能满足商业的发展需要。 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 宋朝城市繁华,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城市中坊、市之分已完全打破,夜生活的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西汉,宋代商业的发展。 (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君主的设置,本意是“治天下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同时,“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在具体事务处置时,“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黄宗羲认为封建社会构建的“一家之法”是“是法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唯一法律是“天下之法”。
————摘编自崔罡《论黄宗羲的“治法”思想————以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为中心》材料二 黄宗羲一生都处在战乱四起、改朝换代的明清之际,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黄宗羲命途多舛的个人经历,也给予了他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与丰富的历史背景资料,这为黄宗羲思想的产生与成熟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许现师《黄宗羲“天下之法”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