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2、结合史料,了解西晋的社会现象,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一、西晋的建立
1、概况
结合地图,梳理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鼎立
263年魏灭蜀
266年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图一
图四
图二
图三
一、西晋的建立
2、统治措施
材料一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二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
材料三 (皇后弟)恺以饴澳釜,(权臣)崇以蜡代薪;恺做紫丝步障四十里,崇做锦步障五十里;……帝每助恺,……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概括西晋的统治措施及其后果。
大地主、大贵族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豪华奢侈,追求享乐
措施
后果
制定了一些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八王之乱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
材料一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材料二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
①晋惠帝昏庸无能;②宗亲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强大;
③西晋统治腐朽。
二、八王之乱
结合材料,分析八王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 食货志》
材料二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2、概况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其在位间,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影响
材料 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诸王可以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
①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③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概况
敕勒川狩猎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结合材料,分析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
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游牧生活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2、经过
东汉、魏、晋时期
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内迁时期
路线
结果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西晋灭亡
材料 北方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汉族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
西晋统治腐朽,游牧民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为奴。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公元316年,在少数民族(匈奴)的进攻下,西晋灭亡。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4、十六国”的出现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在南方,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5、前秦的统治
(1)4世纪后期, 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文化上:
政治上:
经济上: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影响
(2)改革
图一
图二
课堂小结
特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西晋统一
南 北 朝
十六国
东 晋
北朝
南朝
课堂检测
1.下面的图示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
A.①魏②西汉
B.①汉②西晋
C.①魏②西晋
D.①魏②前秦
2.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C
C
课堂检测
3.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如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的局面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西晋统一了全国
4.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注重门弟,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C
A
5.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大量人口迁徙
B.孝文帝的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南移
6.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少数民族( )
A.认同中原历史和文化 B.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C.痛恨西晋的腐朽统治 D.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A
A
课堂检测
7.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氐族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说明( )
A.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北方各政权实现了统一
C.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改革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8.如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战国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B.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大举南下
C.盛唐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
D.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C
B
课堂检测
9.“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指哪一地方管理制度?秦朝采用什么制度取代了该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
课堂检测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谁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措施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课堂检测
材料三
(3)请指出材料三中A处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及建立者。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西晋;司马炎。
国家统一。(意思相近亦可)
课堂检测
10.西晋政权是短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摘编自(西晋)鲁褒《钱神论》
(1)材料一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社会风气与西晋的短暂统治有什么关系?
金钱至上,奢侈腐化之风。奢侈腐化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 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历史无数次证明:裂土封侯,贻害无穷。结合西汉历史举例说明。
八王之乱。举例: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吴楚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