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姐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反映出他们( )
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 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
2、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
A.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3、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
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
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
4、下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5、唐太宗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为此,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项中,能够体现唐太宗这一“理念”的史实是( )
①东突厥归附后设羁縻府州
②在西突厥设置北庭都护府
③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和亲
④遗使与吐蕃进行长庆会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的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②“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③“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
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7、宋朝土地买卖“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写契纸,须经官府验契纳税,称作“税契”。税契后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合法凭证。此规定( )
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
C.缓和了尖锐社会阶级矛盾 D.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
8、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汉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9、雍正即位后将太子人选写为密诏,当众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写一份内容相同的密诏自己收藏。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之后乾隆发布谕旨称:“总之,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确立( )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管理 B.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成为中枢稳定的制度保障 D.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创新
10、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说明(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11、顾炎武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作。今之经义始于宋熙宁中王安石所立之法……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这表明他( )
A.复兴唐宋诗赋 B.批判八股取士 C.否定君主专制 D.肯定熙宁变法
12、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揭示了(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 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
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 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
13、“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D.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14、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已动摇 B.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5、20世纪初,立宪派批评革命派的“排满”主张,认为中国“乃合汉满蒙回藏苗而共同所有之中国也”,各民族人民“皆中国国民”,满族当然也是中国人。孙中山回应:“革命的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由此可见,孙中山( )
A.接受了立宪派的批评意见 B.回击了立宪派的政治攻击
C.对民族主义有了正确认识 D.具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16、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该材料主要反映出作者认为( )
A.列强要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B.西方工业国开始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C.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
D.五四运动是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运动
17、从1913年到1921年,北洋政府颁布了70余项经济法规和行业性章则条例。……但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更迭频繁,许多政府奖励条例都因“财政部筹款为难”,最后不了了之,部分法律甚至沦为各派势力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材料旨在强调( )
A.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成果显著 B.推动了中国经济法制的近代化
C.社会条件制约相关法令的落实 D.振兴实业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
18、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下表为日本设立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联银”)分行城市表。“联银”从事普及“联银券”,要求群众手中的法币必须兑换价值极低的“联银券”等伪钞。日本设立“联银”的目的在于( )
分行名称 设立年份 天津 1938 济南 1938 唐山 1938 烟台 1938 青岛 1938 石家庄 1938 太原 1938 山海关 1938
分行名称 设立年份 新乡 1939 运城 1939 除州 1939 秦皇岛 1939 临汾 1939 开封 1939 海州 1939
A.强化战时物资管制
B.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C.转嫁负担以战养战
D.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20、1946年11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签订,该条约具体内容多达数十项条款,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1)缔约双方国民在彼方领土内居住、旅行、经商、金融、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置购动产、进出口关税等方面,彼此享有国民待遇:(2)缔约双方在进口关税,采矿。内河及沿海行船与通商、购置不动产方面,彼此享有最惠国待遇。以下四个选项中对该条约点评准确的是( )
A.是战后中国参加国际事务有所作为的表现
B.只对缔约一方单方面优惠的不平等的条约
C.所有规定对于缔约双方都是平等而互惠的
D.实力差距使平等停留于形式互惠实为单惠
21、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这一主张( )
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 B.有助于加快社会变革的进程
C.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D.有利于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
22、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1月14日,“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我国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上的标志性人物梁军在黑龙江哈尔滨逝世,享年90岁。下图是梁军登上第三套人民币的场景,该场景反映了当时( )。
A.人们参与恢复国民经济的热情 B.“双百”方针对文人画的深刻影响
C.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D.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23、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从120种减少到60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0%下降到17%,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由此可知我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取消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与方式
24、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 )
A.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 B.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已恢复到2460万。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全国人口已达到4.1亿。……“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强化,对定居乃至流动人口的清查更加严密,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也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
材料二:长城是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聚,汉文风气一开。”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蒙古游牧为主,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北方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民初国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前,国文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文言文,且选材多停留于经史文选等。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以文言为代表的古代话语体系记录和承载着封建旧道德、旧伦理。“宋、元以来盛行的白话文学乃是文学的正宗,白话为文学之利器,也为教育普及之工具”。胡适还坚持要用白话来编写教科书,以利国语的传播和普及。白话文进入教材,从此改变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从1932年颁布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开始,“了解固有文化”与“增强民族意识”列入了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1936年颁行的课标“修正本”,将“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修订为“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
——摘编自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段轻视和忽略文言诗文教学的时期。2001年《高中诺文教学大纲》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义,读懂文章内容。2003年颁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定: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中国思想界起初误以为现代化就是西化,时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化和民族化并不矛盾,是融合为一体的。21世纪,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现象,它将模糊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本民族的文化越有活力,越是刚健、自信,就越能自由开放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
——摘编自胡虹附《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简表
历史时期 辉煌成就 奋斗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 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艰难的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 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 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惊天动地:推进强国大业 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一步完善。努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全球化发展
请你选取一种观点,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材料中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孔子“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的主张都强调了反对使用武力,说明他们反对当时诸侯之间的不义攻伐战争,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老子、孔子反对战争的观点,而且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孔子和老子均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反对不义战争,不是“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故D项错误。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汉代的治国理念。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汉代风俗方面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B.材料中说的内容是汉代挑选官员的理念的改变,并没有提到行政中枢权利,故B选项错误;C.根据材料“汉处多有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任用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知,主流治国理念变动,故C选项正确;D.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是选官思想的变化,没有体现出郡国并行体制完善,故D选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由材料可知,明堂历史悠久,起源于西周,汉朝时沿用,北魏孝文帝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其旨在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加大封建化改革力度”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C项是手段,并非主要目的;D项错在“缓和矛盾”,孝文帝修明堂并不能起到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的作用。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将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A
解析: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得出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①东突厥归附后设羁糜府州,③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和亲是一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②)在西突厥设置北庭都护府是武则天时期,④遗使与吐蕃进行长庆会盟是唐穆宗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
6、答案:D
解析: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是西汉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②秦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③“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是宋代的知州;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是元代的行省制。选择D项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土地买卖‘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写契纸,须经官府验契纳税称作‘税契’。税契后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并结合所学可知,买卖契约是商品交换的条件和手段。宋朝商品经济发达,为规范商业活动,契约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材料中的规定适应了宋朝社会经济发展需要,A项正确;“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阶级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地买卖“立契”问题,不能体现“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宣扬明朝政府的国威,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题干中秘密立储制度“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利于缓解争夺皇位的冲突,稳定中枢,故选C项;“官僚机构”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皇储制度管理,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中央的核心——太子即后来皇帝人选问题,非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形式创新”不合逻辑,应为“本质颠覆”,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租佃制下出现了雇佣、面向市场的现象,说明租佃制下,农民相对自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轻,故选C项;明末清初在发达的手工工场内部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产品生产面向市场,而材料中的雇佣是在田庄中,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排除B项;土地兼并使土地越来越集中,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抨击八股文,但不反对科举制,B项正确;材料不是复兴唐宋诗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否定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C项;从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熙宁变法,反对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指鸦片战争的失败,“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指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无法同先进的生产力对抗,说明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生产力的落后,故选A项。“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体现的是生产力落后导致失败,而不是对外政策,排除B项。“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说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失败的原因,无法由此得出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的变化,即材料未体现中国走向近代化,排除C项。“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指鸦片战争的失败,但没有说明开埠通商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说明士大夫阶层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而排斥洋务运动,故选C;洋务运动得到了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植和支持,排除A;“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说明士大夫参与度不够只是阻碍发展的因素之一,士大夫阶层不愿意参加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排除B;由“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知D错误,排除。
14、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没有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反而私自与西方列强达成协议,这就动摇了中央的权威,A项正确;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B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就已经开始勾结,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革命的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可得出,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接受了立宪派的批评意见,A项正确;孙中山并没有回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认识是正确的,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处于民国时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早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西方工业国就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故B项错误。C项,“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可知瞿秋白说的学生运动是是新文化运动,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力量,“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则表明瞿秋白认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空泛”,即并未建立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因此是不切实际和难以实现的。故C项正确。D项,五四运动不是社会主义运动,是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北洋政府颁布了法令想规范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军阀混战的社会特性使得法律难以实施,经济也发展困难,说明军阀混战阻碍了法令实施,即社会条件制约了相关法令的落实,故选C;“许多政府奖励条例都因‘财政部筹款为难’,最后不了了之”说明没有取得成效,排除A;颁布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文件并不是从北洋政府开始,且材料中的法律文件并未实践,排除B;发展实业和立法文件得不到落实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
18、答案:C
解析: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共二大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材料中表现为“劳工神圣”“赤化大地”“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中共代表的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调整为“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故C项正确。A项中“始终”说法绝对,故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八七会议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D项排除。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在设立“联银”并要求群众手中的法币必须兑换价值极低的“联银券”等伪钞,其目的在于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物资管制问题,排除A项: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不是针对抗日根据地,排除B项:材料中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是在占领区,不是国统区,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缔约双方在进口关税、采矿、内河及沿海行船与通商、购置不动产方面,彼此享有最惠国待遇”可知,虽然《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了两国互惠互利,但是中美两国实力差距很大,因此该条约更有利于美国对中国倾销商品,使得平等停留于形式互惠实为单惠,D项正确;该条约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条约,不能视为是战后中国参加国际事务有所作为的表现,排除A项;该条约明确了两国平等互惠,排除B项;中国经济实力低于美国,并非真正上实现正互惠,排除C项。故选:D。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云的这番话意在团结资本家,让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决策的正确合理,结合当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现实可知,陈云的主张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B项正确;1956年7月,三大改造即将结束,我国即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2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于1962年,1956年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图中女拖拉机手体现了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故选D项;1949年到1952年是我国恢复国民经济时期,排除A项;“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与材料中女拖拉机手反映的主题不符,排除B项;工人阶级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排除C项。
2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87年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干预的产品种类、比率大大减少,说明国家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国家宏观调控,D项正确;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取消,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调控的范围和方式,没有提到结果,排除C项。故选:D。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展开,1992年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推动十四大的召开,两篇“雄文”都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C项正确。
25、答案:(1)原因:清初社会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调整赋税政策,减少隐瞒人口的现象;大量荒地的开垦有利于解决粮食问题;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进和推广种植,缓解了人地矛盾;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
(2)变化:中原人民大量迁入北方边疆地区;北方边疆的一些游牧区变为农牧业混合区。影响:政府建立与内地类似的行政区加强有效管辖;中原文化向北方地区传播,促进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变化;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清初社会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根据材料“‘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可得出调整赋税政策,减少隐瞒人口的现象;根据材料“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可得出大量荒地的开垦有利于解决粮食问题;根据材料“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可得出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进和推广种植,缓解了人地矛盾;根据材料可得出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
(2)变化:根据材料“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可得出中原人民大量迁入北方边疆地区;根据材料“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可得出北方边疆的一些游牧区变为农牧业混合区。影响:根据材料“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可得出政府建立与内地类似的行政区加强有效管辖;根据材料“随着‘内地民人渐聚,汉文风气一开。’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可得出中原文化向北方地区传播,根据材料“蒙古游牧为主,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可得出促进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变化;根据材料“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6、答案:(1)变化:教学的要求逐渐降低,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成为基本要求,用文言写作的要求已逐渐废除;教学功能由单纯工具性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教学的内容由单一文言文到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对待文言文的态度几经变化。原因:新文化运动兴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日本侵略不断加深,强化文言文的教学,唤醒民族意识的需要;专家学者对文言文的认识日趋理性;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意义: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促进现代化与民族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
解析:(1)变化:根据“1936年颁行的课标‘修正本’,将‘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修订为‘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得出教学的要求逐渐降低,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成为基本要求,用文言写作的要求已逐渐废除;教学功能由单纯工具性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根据“白话文进入教材,从此改变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得出教学的内容由单一文言文到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根据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加血的历程可知对待文言文的态度几经变化。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日本侵略不断加深,强化文言文的教学,唤醒民族意识的需要;专家学者对文言文的认识日趋理性;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意义:根据“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现象,它将模糊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本民族的文化越有活力,越是刚健、自信,就越能自由开放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可知重视文言文教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促进现代化与民族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
27、答案:示例:论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救国大业。论证: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政治上,党先后经历国民大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过不懈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在思想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不懈奋斗,完成了救国大业。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肩负起救国使命,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道路。
解析:第一步,需要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找到材料中信息的共性,并通过这种共性对材料进行分类。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学习苏联经验,到探索出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时期,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信息的共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实事求是探索出适合中国自身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第二步,结合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论述过程中要写明相关历史事件的名称、背景和影响。第三步,进行总结,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