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的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根据小标题讲述课文主要内容。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尽量连词成句的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一闪而过”
第一关:三个词语
第二关:一句话
第三关:一段话
尽量扩大视域,看谁看的又快又对。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本课词语,检查是否读准确。
召集 商议 允诺 得罪 胆怯 强逼 上大夫 上卿 蔺相如 廉颇 渑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我们来回顾一下之前我们学了这个故事分为几个小故事?(适时板书)“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结合板书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将相和》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文本,品味人物形象
(一)“完璧归赵”的故事
(1)提出默读要求:快速默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尽可能扩大视域,连词成句的读,边读边理解故事内容。读完后把你认为描写蔺相如最精彩的语句勾划下来,想一想:蔺相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汇报交流
预设一: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抓住“怒发冲冠”理解意思,体会蔺相如的“勇敢”。读出体会。
总结:“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是学习历史故事的一个好方法。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 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 ,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的送回来。”品读语言体会蔺相如的“足智多谋”“机智”。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品味语言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渑池会面”的故事
(1)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快速浏览《渑池会面》的故事,把你认为描写蔺相如最精彩的语句勾划下来,品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2)汇报交流预设: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抓“ 同归于尽”体会蔺相如勇敢机智。
(3)出示廉颇资料,了解廉颇。抓故事间联系,深入了解故事。总结:“抓联系读故事”也是学习历史故事的好方法。
(三)“负荆请罪”的故事
(1)根据自学任务卡,自学第三个故事。自学任务卡用品语言,抓联系的方法,自学《负荆请罪》的故事完成练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画波浪线)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的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画直线)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的人。
(2)自学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一下。
(3)全班汇报交流。先看廉颇,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再看蔺相如,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顾全大局)
三、作业
1、学了课文,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写一段话。
2、用品语言、抓联系的方法,去读《史记》中的其他故事。
四、板书设计:
6 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