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50分)
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B.《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C.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D.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儒家强调
A.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
B.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
C.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D.相生相胜的科学认识
4.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的强化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占据主流 D.华夏认同增强
5.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突出表现在( )
①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 ②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③从世卿制发展到官僚制 ④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是秦朝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李斯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汉书·主父偃传》 (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柳宗元《封建论》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A.统一天下、疆域辽阔 B.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C.以吏为师、刑法严苛 D.通过改革确立君主专制
7.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即位不久,出现日食。他趁机下了一道罪己诏,主动承认自己“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公元前177年,又出现了日食,而这一次,文帝则让宰相周勃去封地任职,使他离开长安政治核心圈。汉文帝这两次日食的举措(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意在削弱丞相的势力
C.顺应当时统治的需要 D.推动儒学地位的提高
8.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这些举措
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激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C.实现了中原与西域习俗一致 D.加强政府对东南地区的统治
9.据《晋书》记载,前秦苻坚是一个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的君主,在汉人王猛的辅助下,苻坚一度统一北方,王猛也官至丞相、尚书令、领司隶校尉等。根据上述材料不可以推测出的信息是
A.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统治
B.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C.魏晋时期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D.前秦政权在民族交融中逐渐壮大
10.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麻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麻纸是中国古代最主要书写材料
B.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考古成果证明了《后汉书》有误
D.丝绸之路推动技术传播
11.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十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D.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12.唐朝时期,在首都长安设立“东市”和“西市”,市民购买物品,必须去“东市”或者“西市”,故称“买东西”。“买东西”主要反映了唐朝时期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在对外贸易中实行朝贡贸易
C.城市实行严格坊市分区制度 D.货币的流通范围不断地扩大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避免互委,不专责。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B.一官多职,相互牵制
C.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D.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14.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反映了该工程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民族交融
C.改善沿线通航条件 D.便于治理水患
15. 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 )
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 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
16.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
A.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 B.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
C.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 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
17.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18.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中朝”
B. 宋代设置转运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C.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D.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19..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其结构严谨,这一现象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表明纺织业空前发达 D.社会风尚根本性变革
20..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
A. 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 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 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D. 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21.“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A.实行汉化 B.民族歧视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22.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有信息革命、军事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文学革命等,与此观点相应的史实说明正确的是
①信息革命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
②军事革命 战场开始使用火炮等火药武器
③商业革命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繁华商业街
④能源革命 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
⑤文学革命 苏轼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23.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
C.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24.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
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限制皇权
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完全控制了6司礼监
25.下列历史人物与其采取的措施及历史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A.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府,今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B.唐太宗——开创科举制,为唐朝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C.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入西藏,对加强唐蕃友好起到重要作用
D.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
二、非选择题(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再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其他措施。(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及结果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和思想措施 。(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唐代中后期,一方面户籍制度的荒废,另一方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租庸调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种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应运而生。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入手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14分)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BBADA 6-10:BCACB 11-15:ACAAA 16-20:BDBAC 21-25:DBCAD
二、非选择题
26、(1)措施: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2分)
影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其他措施: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答出三点给6分)
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2分)
措施:颁布推恩令;设中朝;设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出4点得8分)
(1)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共6分,每点2分)
意义: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分)
(2)背景:均田制瓦解;政府收入减少;(4分)
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作用:①简化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6分,一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