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3、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出示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引出本课作者。
2、板书题目
(二)学习关键词语
1、分享学生课前预习到难懂的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2、了解写作时间为现代文学初创时期。
3、出示现代文学初期词语,学生对比现在词语认读。
【设计意图:本文写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其遣词造句仍留有那个时代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深入理解课文之前,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疏通词句,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4、出示读音难的词语,学生认读。
5、拓展知识,了解云锦。
【设计意图:了解传统丝织工艺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三)初读“好的故事”,感受梦境美好。
1、小组合作,浏览课文,画出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2、汇报交流。
3、这个梦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圈画出可以概括的词语。
预设:美丽、幽雅、有趣(板书)这故事到底美丽、幽雅、有趣在哪儿?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感受。
(四)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1、找出作者描写梦的段落,再划分描写现实的段落。
2、汇报交流。板书:现实、梦、现实
(五)品读“好的故事”,聚焦词句。
1、品读“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一同荡漾。”
(1)想一想:作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时描写景物有什么不一样?预设:作者罗列了一连串的景物。
(2)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
(4)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语句很简洁,很有画面感。
2、品读“诸景诸物......都是如此。”
(1)品读“解散、摇动......”体会动态美。
(2)指名读,读出动态之美。
3、品读“河边枯柳树下......云里去。”
(1)品读“一丈红、大红花......”体会色彩美。
(2)补充图片,男女生对读,读出画面感。
(3)读句子“带织入 狗中......”,发现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续写句子。
预设: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使用了相同的字词。
(六)阅读资料,深化理解
1、思考交流:作者是在什么状态下写出“好的故事”的?
预设:昏沉的夜
2、出示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分析写作手法和写作背景。预设:对比手法,“昏沉的夜”象征黑暗的社会现状板书:昏暗、黑暗
3、出示图片,了解当时中国的现状。
【设计意图: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适时补充相关历史 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打通理解上的障碍 ,感受作者象征手法的运用。】4、资料引入,验证想法。生活在如此黑暗的社会中,却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板书:希望
5、小练笔,给鲁迅先生写信说一下现在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主动查一查资料。
(八)板书设计:
26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