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答案
D(D.“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错,《新周刊》说“包括杭州,也一直在寻找宋韵”,建筑家王澍承认“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建筑家王澍和《新周刊》都没有对杭州寻找宋韵做出否定性评价。所以,“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2.B(B.“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生发出强大的力量,那么它在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两方面必然有所缺失”逻辑推导出错。秉承人文基因、促成经济良性发展是一个城市生发力量的两个必要条件,但不能由此反推如果城市缺乏力量,这两个条件必然缺失。)
3.C(C.“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错,材料二重点讨论的是城市发展与历史延续的关系。)
4.①对接生活:所使用的论据都源自现实生活,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有效对接生活,如苏杭等地的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概况。②引领生活:点明人文因素、经济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下城市如何发展有指导作用。(4分)
5.①城市的经济发展应与独特的人文因素融合,形成强大的城市竞争力、凝聚力、吸引力。②城市发展不能忘记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延续城市厚重的历史。(4分)
6.C(C.“波普一下子发生了本质变化”“清醒地意识到”错误,波普的变化是一种无奈,对现实生活不得已的妥协。)
7.D(D.“复杂多变、毫无主见”错,波普有诗意的理想和追求,也一直都在抗拒命运,后来的变化是对现实生活不得已的妥协。)
8.①衬托主要人物。哈特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物,他对波普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波普的形象特点。②象征社会环境。波普诗意的生活是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也无以为继,一旦他回到现实之中,就能够被社会接纳,反映了现实生活对诗意生活强大的消解能力。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波普的诸多经历都是通过哈特道出。(6分)
9.从追求精神(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实际、现实)。可悲:波普妥协屈从于现实生活,摒弃了自由理想和自在追求的生活,工作将失去情趣,尽情想像的创造性将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可喜:波普原来的生活虽然充满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只沉浸于个人狭小的天地,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将自我融入实在的现实生活并有所创造,才是理性而幸福的人生。(6分)
10.EMS(3分)
11.C(A.正确。B.正确。“殂”:死亡。句意: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中途去世。C.错误。“乘”:趁机;/借着,就着。句意:北魏军乘机进攻。/相信借着风势破浪前进的时机总会到来。D.正确。“解”:解除;/了解,理解。句意: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不求深入理解。)
12.B(B.“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错误,依据“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可知刘兴祖的建议是改变进攻路线“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来保证能从沿途获得粮食补给,并未提及“宋朝”的民力不足。)
13.(1)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4分)(2)文帝认为将领们多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4分)
14.①体现第一个原因的史实是: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碻磝,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②体现第二个原因的史实是:张永没有通知其他将领,率领本队人马乘夜后撤,士卒大为惊慌,造成兵败。(3分)
15.A(A.“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
16.①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②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6分)
17.(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6分,一空1分)
18.①层出不穷;②子虚乌有(3分)
19.“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20.①修改后为口语,修改前多用文言词语,古朴典雅。②修改后句式较长,修改前多为四字句,句式短小,节奏感强。③修改后的语言形式、表达风格,与上下文衔接不协调。
21.①“我觉得”表明“更珍贵”是作者的主观判断,使表达更准确。②“你想”,将叙述转换到第二人称,似乎是面对面交流,使表达更亲切。③叙述人称的灵活切换,使表达更巧妙、更准确。
22.示例:虚心待人人人归,实心做事事事成。
23.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是关于要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名言。第一则引言选自宋朝戴复古的诗,即“金无足赤、璧有微瑕、人无完人”,意思是黄金也会有点儿杂质,白玉也会有点儿污点,意在说明再美好的事物也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不要求全责备。第二则引言选自《劝学》,意思是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阐述了博学和反省的重要性。第三则引言选自《论语》,“见贤思齐”,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同时发现自己的短处,这时会心生向往,心生羡慕,心生强烈的敬仰之心,希望自己能够“与之齐”;“见不贤”,就是见到品性上、德行上不好的人,自己应该警惕,要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正,阐述了要见贤思齐,学会反省,提升自我,孔子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通过对他人的认识进而自我审视的自我提升方式。材料意在引导青年学子要正确认识自己,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长处和缺点、不足;要见贤思齐,学会反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作文的指向很明确,也就是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看人之长,观己之短,把“博学”“参省”“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作为我们日常内省修行的准则。
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名言开篇,引出“自省”的话题。接着阐释概念内涵以及关系,如“思齐”是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希望能向他人看齐;“自省”则是能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前者是对外,后者则是向内,一外一内,内外兼修,此为成长之正道。然后联系孔子对于修养自身的一些观点,如“忠恕之道”“一日三省吾身”“不求诸人,反求诸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自省的重要性,接着反观当下年轻人的做法,分析这种做法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指出危害,最后发出呼吁,呼应开头。
立意:
1.取长补短,提升自我;
2.人无完人,学会反省;
3.见贤思齐,反躬自省。
4.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5. “思齐”与“自省”,成长的两翼。★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碗苏式汤面,浇头数以百计,精工细作汇聚万千风味;一曲吴语《声声慢》轻柔婉转,引得青年男女排起长龙,只为一饱耳福;一方园林浓缩天下山水,白天熙熙攘攘、碧叶红花,夜晚清净优雅依旧光影斑斓……这,是2500多岁的不老古城苏州的城市腔调。
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全国约2%的GDP,作为制造业重镇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地,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十强……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苏州的发展基调。
苏州等城市恰如苏作“双面绣”:一城双面,面面精彩。千百年来人文与经济的精巧调和、相得益彰,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绵延发展传奇。如果说人文是城市的腔调,那么经济就是城市发展的基调。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优美乐章的核心所在。
城市的发展基调至为重要,但城市的文化腔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基调。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长久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奠定了城市发展的风格特质。精致、创新、内涵等文化特质,也是苏州等地经济发展的一贯坚持和内在追求。文化影响人的创造,将腔调注入,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调越是醇厚鲜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就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桥流水、丝绸刺绣、戏曲弹唱,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城市精神,更使得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长盛不衰。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为特色的产业聚落,坚韧的城市精神助推创业者深耕产业促成经济繁荣。城市也随之不断提升功能和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强化城市的腔调,稳住发展的基调,我们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深沉的腔调赋能发展,让发展的基调独特而可持续,能让城市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动人的城市之美,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展现。
(摘编自新华网·新华时评《城市的腔调里有发展的基调》)
材料二
王澍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一个迁居至杭州的“新杭州人”,他与这个城市的过去有着灵魂上的共鸣;作为一个建筑师,他对“建筑”这一概念有着存在主义式的危机感,这与他“冷眼”经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体两面。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前夕,《新周刊》专访了建筑师王澍。
《新周刊》:或许因为文化上的厚重,杭州的城市建设一直很受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王澍:杭州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和一千年前区别不大,变化是80年代才开始的。20世纪初,西湖边的新新饭店只6层楼高,但造起来之后,被全国人民议论。杭州高度的破界是80年代末,西湖边上出现了第一栋50米高的高层建筑。突破这个高度之后,几十栋高楼就陆陆续续建起来了。
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登峰造极的样板,城是一半,湖山是一半,就这样维持了一千年。这个结构对中国城市的影响特别深远。颐和园就是西湖的翻版,而全国还不知道有多少个“西湖”。现在的杭州则是“1比20”,1份湖山,20份城市。但我只在“一半湖山一半城”的结构里活动,出了这个范围,对我来说就相当于出差,去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样的地方。
《新周刊》:对城市的过去您怎么看?挖掘历史身份的做法贯穿了许多城市,大家把城市最辉煌的历史再次装裱,不断强化类似的形象输出。包括杭州,也一直在寻找宋韵。
王澍:一个城市是需要有追求的,不能忘记过去。跟原有的生活历史脱钩之后,你除了抄别人没有出路。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宋朝对中国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巅峰。但真正生命力的所在,并不是简单地拿宋朝来说事儿。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追求的高度。对文化在历史中的变化,要有更高更远的认识;只是单纯地模仿或重现,恐怕很难让一个城市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历史的高峰,物质上特别发达,但难以保证就是文化上的高峰。你需要找自己到达过的最高点去比较。反过来,这个时代也有野心,想找最厉害的高手过招。
这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是不是有可能重现一千年前的美感?但重要的还是当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千年根本就是一刹那;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还是看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对城市的打造,有没有留下点有意味的东西。这点意味,可以给当下的人以温暖,让一座城市成为融化在现实生活里的“精神高地”。
(摘编自《新周刊》2023年第19期“人物专访”《慢下来,西湖才会出现》)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腔调”是指融合了市民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生活等内容的城市人文风貌。
B.“优美乐章”实际上是指城市人文风貌与经济发展协调共生而带来的良好状态。
C.“冷眼”是指建筑师王澍以一个学者的客观与审慎,冷静地看待杭州的变化。
D.“再次装裱”是说杭州城市现代进程的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杭丰富的文化元素促成了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的繁荣,证明人文因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生发出强大的力量,那么它在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两方面必然有所缺失。
C.建筑家王澍欣赏、推崇杭州原有的“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结构,对于现在的城市结构特点并不认可。
D.王澍对于杭州寻找宋韵的做法做出了客观评价,既认可了这一做法的必然性,也思考了这一做法应具备的文化高度。
3.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都涉及城市与人文的关系,但前者重在阐述经济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后者重在探讨城市发展的具体做法。
B.材料一以苏州真实的生活画面和具体的发展数字,引出“人文需要与经济协调共生”这一观点,入题方式巧妙生动。
C.材料二中,《新周刊》由杭州的城市建设入手,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这展现出由浅入深的访谈技巧。
D.材料二中,王澍作为访谈的另一方,以更高远的视角审视当下时代的城市建设,这显示了一个优秀建筑师的素养。
4.好的新闻评论既要能对接生活,又要能引领生活。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4分)
5.《城市愿景》栏目将采访你,希望你谈一谈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期望,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表达你的想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英]奈保尔①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杧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的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一天我对波普说:“我想做点东西。”
“你想做什么呢?”他说。
我一下子还真想不出到底要什么。
“这不,”波普说,“你也在想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啦。”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他们觉得他有神经病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但只要见到熟人,他就用中指沾沾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波普的老婆在我学校附近的一个大户人家做厨娘。以前,她下午常等我,然后带我去她的大厨房,还给我好多好吃的。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我吃东西时她坐在一旁盯着我的样子,好像我是为她吃似的。她让我叫她阿姨。经她介绍,我认识了那个大户人家的园丁,他是个棕色皮肤的漂亮男人。
一天夜晚,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喝醉以后我可不喜欢他。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
哈特说:“等着瞧吧。”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久等,报上很快就报道了此事。哈特说果不出他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色。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
他竟臭骂了我一通。“你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有删改)
注:①奈保尔:英国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既表现了波普对诗意理想生活的追求,也表达了“我”对他的欣赏,还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做铺垫。
B.“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像诗人,而众人却认为他懒散、傲慢、无用,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
C.妻子出走、波普被捕入狱是小说的转折点,从此波普一下子发生了本质变化,说明波普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大街上众人中的一员。
D.小说最后当“我”提到“没有名字的东西”时,波普用粗鲁的语言对“我”“臭骂”,说明他已经彻底丧失了对曾经热爱的事业的兴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波普的独特,他“自称是个木匠”,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的“小工棚”,还没有盖完,这种矛盾的叙述方式,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主人公的变化。这样不仅有真实感,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且能够借孩子的态度来揭示作品的主题。
C.小说中很多细节前后照应。如波普以前喜欢用手指蘸朗姆酒向人打招呼,此时酒是诗意的生活仪式的体现;后来波普酗酒打人,酒成了消极落败的象征。
D.小说将波普置于“我”、妻子和大街其他人的大众关系之中,通过他们对波普的不同态度与评价,全面立体地展示了波普复杂多变、毫无主见的性格特点。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不断穿插哈特对波普的评价,有何作用?(6分)
9.波普从“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到“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闻魏世祖殂,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张永等至碻磝,引兵围之。诸军攻碻磝,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拔。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毀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乘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解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恭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宋文帝图恢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A中B州C震D动E黄F河G以H南I自J当K消L溃M上N意O止P存Q河R南S亦T不U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元嘉”与“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元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
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
C.“魏人乘之”与“乘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中的“乘”含义相同。
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不求甚解”中的“解”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碻磝的北魏军。
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文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
C.碻磝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
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4分)
(2)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4分)
14.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一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簿,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借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不得志之事,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一起。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 , ”。
(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 , 。
(3)《念奴娇·过洞庭》中“ ”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 ”,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 ① ,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的表达形式,其浮夸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络语言,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口头禅”。
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内容只是夸大其词,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 ② 。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赶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问它是什么东西,回答说是‘实心竹',觉得非常奇怪”,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人称的正确使用,能够增强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部分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文末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使用整句,字数不少于10个。(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宋·戴复古《寄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