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 [明]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温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求学时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文学常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明初文学家。至正二十年(1360)为朱元璋所征 召,明开国后为《元史》总裁,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 濂所裁定者居多”,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后因其孙宋慎受胡惟 庸一案牵连,全家谪徙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有《宋学士文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写作背景]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69岁朝京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前来拜访,为同乡青年马生所写的一篇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的切身经历“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应当把握机会,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读了这篇课文就使我们想起宋代杨万里的诗句:“拚(pàn,舍弃)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长者不遗余力地培育新人的精神,令我们感动。
这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送别时,互以诗文相赠,称为赠序。内容一般都是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这篇赠序,既没板着面孔说教,也无言不由衷的恭维之辞,而是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反复对比,语重心长地让后辈从亲身的故事叙述中受到教益。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
[中心思想] 宋濂这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应当把握机会,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人物分析]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写作特点]
现身说法,借事明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同乡青年马生赠序,不是居高临下,以长者的身分去说教,而是通过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来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先写自己“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便“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不逾约,即使“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接着写求师之艰。“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
宋濂选取3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毅力。通过3个事例的现身说法,情真意笃地告诫马生学习必须勤苦。这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感人,也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二、处处对比,语重心长
在记叙自己勤苦求学生活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的緼袍敝衣作对比;在记叙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时,又以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对比……从食、住、书、师4个方面加以对照,说明自己求学之艰。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优裕的条件和不佳的效果又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以鲜明的对照,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
[练习]
1.节选自 ,宋濂,字 ,号 , 文学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 、 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学( ) 余立shì( )左右 chì duō ( )( )
以qīn( )拥覆 jūn 裂( ) 负qiè( )
3.给加点字注音。
曳屣( ) 媵人( ) 容臭( ) 烨然( ) 加冠( )硕( )师 弗之怠( ) 緼袍( ) 四支僵劲( )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2)未尝稍降辞色
(3)无从致书以观 (4)援疑质理
(5)腰白玉之环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色愈恭,礼愈至 (8)弗之怠
(9) 不敢稍逾约 (10)既加冠
(1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或遇其叱咄
(13)俟其欣悦 (14)足肤皲裂而不知
(15)右备容臭 (16)烨然若神人
(17)緼袍敝衣处其间 (18)略无慕艳意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余虽愚 虽有名马 B.益慕圣贤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以中有足乐者 D.未尝稍降辞色 尝趋百里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俯身倾耳以请 挟天子以令诸侯 C.以衾拥覆 无从致书以观 D.以中有足乐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8.加点的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巨大)谷中 B.媵人持汤(热水)沃灌 C.无鲜肥(肥肉)滋味之享 D.不知口体之奉(奉献)不若人也
9.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10.古今异义:
(1)走送之 走:古义: ;今义:
(2)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今义:
11.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 (2)腰白玉之环
12.解释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思相同的成语。
(1)德隆望尊 ,成语
(2)援疑质理 ,成语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15.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1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17.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宋学士文集》 景濂 潜溪 明初 刘基、高启
2.嗜 侍 叱咄 衾 皲 箧 3。xǐ yìng xiù yè guān shuò fú yùn jìng
4.(1)曾经 (2)言语和脸色 (3)得到 (4)提出 (5)腰佩 (6)担心 (7)更加 (8)懈怠 (9)超过约定的期限 (10)指已成年 (11)学问渊博的老师 (12)训斥,呵责 (13)等到 (14)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5)香气 (16)光彩照人的样子 (17)旧絮 破 (18)羡慕
5.D 6.B 7.C 8.D 9。(1)支通肢,肢体 (2)被通披,穿
10.(1)跑;步行 (2)热水;汤汁。 11。(1)名词“手、笔”均做壮语,用手,亲手;用笔。(2)“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 12。(1)名望,德高望重 (2)道理,理屈词穷
13.(1)(我)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4)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耳向他请教(5)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6)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7)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8)我求学时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14。(1)读书之艰(2)从师之难(3)奔走之劳 (4)生活之苦。 15。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6。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7。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考链接]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足肤皲裂而不知________________ (2)久而乃和___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末句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并根据你对作者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或从中受到的启发。
答:
5.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
[参考答案]
1.①却(可是,但是) ②才 ③通“披”,穿 ④破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求学路途艰难;衣服破旧;食物粗劣。(每点1分,意近即可)
4.无统一答案,可从作者刻苦勤奋历尽艰辛后,终获知识,成为饱学之士的事例,想到要成功必须刻苦勤奋学习的道理;也可只谈自己如何向作者学习的一些想法,等等。
5.悬梁刺股(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