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第4课时《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第4课时《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1-21 04:4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课时《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知道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之间的进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估计、想象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吨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估计、推理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估测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知道1吨=1000千克;能够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物品装在袋子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吨”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有什么感想?
2. 初步感知1吨重的物体
教师演示:几个小朋友一起抬起一个大铁块。
提问:你能感受到这铁块有多重吗?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内容(板书:吨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感受吨这个质量单位,这里我安排了几个小朋友一起抬大铁块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1吨重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建立“吨”的概念
1. 认识质量单位“吨”
(1)用手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质量。
(2)想象一下:1吨大约有多重?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体感受一下质量。(出示一袋盐或一袋面粉)
请学生说说感受,并通过课件演示几袋这样重的物体堆在一起。
(3)教师小结说明:物体有轻重,用秤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我们通常用“吨”作单位。由此引入1吨=______千克。板书课题:1吨=多少千克?
2. 探究例题:了解数学信息,探究数学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1的场景图:货车装载沙石。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需要解答什么问题呢?
老师再补充一条信息:共装了6次。求装载沙石用了多少时间。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后进行交流反馈,并结合这个环节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计量重量的地方或是质量大的物品要用到什么单位。
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充分感知“吨”这一质量单位比较适合计量重量的物体的重量。) 说明(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常常用来计量很重的物体或质量比较大的物品。)过渡语: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的计量数据也要用吨做单位来计量。
3. 做一做
教师强调做一做的第2题时要注意让学生说说由哪个数据想用哪个质量单位来计量比较合适。)
三、沟通联系,拓展应用
1. 填上合适的单位。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计量重量的地方要用到吨做单位。(皮尺、大桥、火车等) 说明在生活中有时需要把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估大或估小一些都方便。)
2. 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第2小题。(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毫米)
3. 找朋友。(利用多媒体课件)
4. 猜谜语。
5.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质量单位吨,还会用它来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或大的计量数据了。)
四、作业设计:
回家向家长汇报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家长协助调查一下家里或附近有哪些计量重量的地方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这节课我们就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下课!再见!学生和老师再见。)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吨”的相对大小,建立“吨”的观念模型,并且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感受一吨的实际重量,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与身高的意识 。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力求从多角度、多形式、多层面地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不足之处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填上合适的单位”这一环节理解不够透彻 。今后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对各种单位间的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