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备课系列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21 22:5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员赞美它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这种物质是__________。
二氧化碳
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生活实际
物质性质
推测、假设
解释、应用
探究和验证
设计实验
证据、推理
生活实际 物质性质
讨论
推测二氧化碳的性质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汽水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现象:
分析: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1)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CO2


CO2


CO2

实验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容器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大气压强使甲中瓶子变瘪、将乙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将丙烧杯中的水压入试管。
密闭体系
气体体积变化
压强差
(容器变形、倒吸等)
分析论证
观察与猜想
操作: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
猜想与假设:
现象:
提出问题:让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什么?
(1)水;
(2)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
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实验
探究让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
甲:喷水

CO2
乙:直接放入
CO2

丙:先喷水,再放入
控制变量法
对比法
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
序号 实验过程 现象 分析
甲 喷水 纸花不变色
乙 直接放入二氧 化碳中 纸花不变色
丙 先喷水,再放 入二氧化碳中 纸花由紫变红
水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使石蕊溶液变红
实验
探究让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
观察与分析
CO2

用吹风机烘干
  石蕊是一种色素,具有遇酸变成红色的性质。碳酸(H2CO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
  将二氧化碳充入水中,可以制成碳酸饮料(汽水)。在这个过程中,水的作用是什么?
  (1)溶解二氧化碳;(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
学以致用
一般怎样检验一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物中有一种不溶于水的物质。
石灰水是氢氧化钙[ ]的水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化学方程式:
化学性质
无毒,不能供给呼吸
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对应的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具体是哪条性质?
讨论
干冰制冷剂(保鲜、人工降雨)——干冰易升华吸热(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制作汽水——能溶于水(物理性质)、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性质)
制作碳酸钙(化工原料)——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性质)
用作气体肥料,增强光合作用——参与光合作用(化学性质)
……
  冬天的教室,门窗通常会长时间关闭,教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怎样变化?你会有什么感觉?
教室内人群密集
空气不流通
人的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含量
大大增加
感到烦闷,思维
能力、学习效率
明显下降
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大大降低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
思考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
4~5 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
10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1.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提醒:在教室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常建有地窖,地窖是长期封闭的,用于储存红薯、萝卜等作物。
  据新闻报道,某地居民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学以致用
长期封闭
植物呼吸作用
氧气含量大减,
二氧化碳含量大增
窒息死亡
  长久未开启的地窖、干涸的深井、深洞等,都是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过高的场所,不能贸然进入。
  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案,判断场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否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灯火试验:将点燃的蜡烛送入场所深处并观察。
蜡烛燃烧不旺或很快熄灭
CO2 含量过高,切勿进入
CO2 含量正常,可以进入
蜡烛正常燃烧
学以致用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
“低碳生活”等是近年的热词,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1)什么是温室效应?
(2)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人类来说,温室效应是好是坏?
(5)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
(6)你打算怎样践行“低碳”生活?
讨论
(1)温室效应
含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氟利昂)等。
作用:使全球平均的地表温度提高到适合人类生存的 15 ℃。
2.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O2
O2
(3)全球变暖
原因: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温室效应增强
全球气候变暖
排放增加: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
吸收减少: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危害:
①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②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
③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
④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
……
(3)全球变暖
热带雨林被破坏
海岸线被淹没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防治措施:
①各国制定并严格执行旨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府和国际规定。
②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③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3)全球变暖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具体措施 减少碳排放 增加碳吸收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森林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达峰
2030
年份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排放   =   吸收
中国的作为与担当
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途
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
物理性质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的循环
全球
变暖
对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