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调研
九年级化学
欢迎参加本次测试,相信你能成功!请先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两部分,共6页,全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第一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第二部分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或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以外无效。
本次考试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有:O-16 N-14 Na-2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将饼干袋打开后放在桌子上,两天后饼干变软了。该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水蒸气 B.氧气 C.氮气 D.稀有气体
2.“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
A.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
B.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
C.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
D.小孩经常咬铅笔,会导致铅中毒
3.在进行“探究稀盐酸与铜绿的反应”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取少量铜绿 B.倒少量稀盐酸 C.点燃酒精灯 D.加热液体
4.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对应的分类正确的是
A.碳酸氢铵、海水都是化合物 B.二氧化锰、水都是氧化物
C.金刚石、氨气都是单质 D.冰水、稀盐酸都是混合物
5.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元素列为每日膳食营养素,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4
B.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硒的核内质子数为78.96
D.摄入过量的硒可以防癌
6.“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续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梅雨”室内空气湿度增大,其原因是
A.室内水分子体积变大 B.室内水分子分解加快
C.室内水分子质量增大 D.室内水分子数目增多
7.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古籍《抱朴子》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烧之”说明该反应需要加热 B.“水银”是指金属银
C.上述反应中可能有硫生成 D.“积变又还成丹砂”是化学变化
9.某同学在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MnO2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t2时,MnO2在固体中质量分数达到了最大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C.在反应过程中,固体里所含Mn元素质量不断减小
D.0~t1时刻固体混合物质量未变化,是因为未达该反应温度
10.垃圾焚烧发电是生活垃圾处理的有效方式之一。为了防止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对环境产生影响,我国烟气处理协同P2G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甲烷的化学式为CH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烷化装置”中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流程中“净化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烟尘和有害气体
C.使用P2G技术的优点是二氧化碳被利用转化为甲烷,被重复利用,节约资源
D.上述流程中包含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8个小题,每空1分)
11.(3分)用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①石墨②金刚石③镁④红磷⑤葡萄糖酸锌⑥葡萄糖酸钙
(1)可预防侏儒症的是___________。
(2)可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______。
(3)可用于烟花和照明弹的是___________。
12.(3分)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填名称)。
(2)氢气燃烧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3)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___________。
13.(4分)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面是有些同学的实验操作,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A.加热固体药品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量取一定体积的水
(1)A操作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
(2)B操作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铁丝应___________(选填“迅速”或“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图示集气瓶中既无水又无细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操作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
14.(7分)2023年,我国河南、山西、甘肃以及山东等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而江西、河北、黑龙江等省会遭受了严重的水灾。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I.水的净化: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_____。
(2)操作②向液体C中加入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
(3)小刚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泡沫出现,说明液体D是_________(选填“硬水”或“软水”)。
Ⅱ.水的电解:
(4)右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检验b管产生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
(5)下图是水分子发生两种变化的微观图示:
上述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填“①”或“②”)。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
15.(5分)请根据下列各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
(2)请写出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较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将这瓶气体按G所示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各装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填数字编号)_______。
①用C装置进行实验时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用D装置收集气体时,必须在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
③用E装置收集CO2时,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CO2收集满
④装置F可用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
16.(4分)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1)图1和图2实验都是探究微粒的性质。图1是按课本进行的实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与图1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实验延伸】为了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微型实验。
【查阅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NH3),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HCl)气体,二者接触会反应产生白烟,白烟是氯化铵(NH4Cl)固体。
(2)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由图3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氨分子的运动速率_______(填“快”或“慢”)。
【拓展实验】
(3)再取一根V型玻璃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剧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氨水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如图4。
图4实验中,最先出现白烟的位置与图3实验相反,说明相同条件下______________。
17.(6分)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因此,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那么,空间站的氧气从哪里来?
I.从地球带上去
(1)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等原料制氧气,写出高锰酸钾分解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航天工业以空气为原料制氧气,工业上选择空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其过程可用如图所示实验模拟。
①浸入液氮3min后,试管内产生约占其容积1/3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1min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实验利用氮气与氧气的沸点不同实现分离,由实验现象可知,两种气体中沸点比较高的气体是_______。
(3)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示意图如下:
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N2_______O2(填“>”或“<”)。
Ⅱ.在天宫制出来
(4)早期空间站利用过氧化钠(Na2O2)、超氧化钾(KO2)等物质制氧,其原理表示如下:
空间站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
18.(8分)如图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经典赏析】(1)利用图甲实验装置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_______。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张青莲 D.诺贝尔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乙)。
(2)红磷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集气瓶中预留少量水目的有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3)如将燃烧匙中红磷换成木炭,实验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功。
【拓展延伸】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
说明:①V1、V2、V3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
②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③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
(4)小明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
(5)实验测得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 (用V1、V2、V3表示)
(6)小明查询资料得知注射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老师指出,二氧化碳即使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你认为可忽略不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氢氧化钠吸收一氧化氮和氧气等物质,溶液中有硝酸钠(化学符号为NaNO3)生成。请写出硝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直接写结果)。
九年级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B B D C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8个小题,每空1分)
11. (1)⑤; (2)②; (3)③
12. (1)水分子; (2)H、O; (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3. (1)试管口向上倾斜; (2)缓慢; 集气瓶炸裂
(3)视线没有平视刻度线
14. (1)过滤 漏斗 (2)活性炭 (3)软水
(4)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气体的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5) ① 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15. (1)酒精灯 (2)H2O2H2O+O2
(3)便于控制发应的发生和停止 (4)不可燃、不助然 (5)①
16.(1) A烧杯中溶液变红 不污染环境或节约药品等
(2) 慢 (3)氯化氢的密度大于氨气的密度
17.(1)KMnO4K2MnO4+MnO2+O2 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空气是制氧廉价易得的原料
(2) 液氮的沸点低,先从液态空气中扩散出来,且氮气不能助燃 液氧(或氧气)
(3) > (4)宇航员的呼吸作用
18.(1)A
(2)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加快集气瓶内气体冷却速度(或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空气污染)
(3)不能
(4)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
(5)×100%
(6)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含量低,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小
(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