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生物(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生物(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21 12:07:39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生物试题(A)
2023.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蓝细菌和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基于二者的叙述不能体现生物统一性的是()
A. 二者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B. 二者都具有光合色素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C. 二者均有核糖体
D. 二者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均属于生物膜系统
2. 泛素是一种小分子链状蛋白质,其11、29、48、63位氨基酸为赖氨酸(R基为-(CH3)4 –NH2),它可以与目标蛋白中赖氨酸的氨基结合,对目标蛋白形成多聚泛素化标记,然后引导其进入蛋白酶体(含有大量水解酶),其过程如下图。E1是泛素激活酶,E 是泛素结合酶,E 是泛素连接酶(识别靶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分子泛素中至少含有5个氨基
B. 一种酶催化反应产生的物质可以成为另一种酶催化的底物
C. 参与目标蛋白泛素化的三种酶中E1种类最多
D. 泛素化降解蛋白的途径可以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3. 胃蛋白酶原是由胃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前体物质,胃蛋白酶原经胃酸中的H激活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后,分离出一个多肽,转变成胃蛋白酶来发挥催化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胃黏膜细胞中的多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方式就可以形成胃蛋白酶原
B. 细胞中的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C. 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是在溶酶体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D. 用胃蛋白酶、鸡蛋清和pH值为3、7、10的缓冲液就可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4. 某科研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来验证中药A与药物B具有相似的抗心律异常功能:先将健康小鼠用ACh-CaCI 处理成心律异常模型小鼠,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注射中药A和药物B进行治疗。实验的其它无关变量适宜且相同,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心律情况。该实验操作不足以验证结论,下列补充操作错误的是()
A. 实验应增加空白对照组,即健康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B. 模型小鼠应添加一组注射生理盐水
C. 模型小鼠应添加一组同时注射中药A和药物B
D. 实验前需检测小鼠的心律情况
5. 为探究萤火虫发光原理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切取萤火虫尾部充分研磨,获得尾部提取液,发现其发出短暂荧光,添加新的煮沸过的萤火虫尾部提取液,恢复发光现象。实验二:分别提取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将二者混合后没有荧光产生,将混合液均分为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和ATP,结果后者发荧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萤火虫发光与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密切相关
B. 实验一煮沸的萤火虫尾部提取液中含有荧光素,使得提取液重新发光
C. 实验一中提取液煮沸可以证明荧光素不是蛋白质
D. 实验二说明ATP是驱动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6. 为了研究闪光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制备叶绿体悬液后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甲、乙试管中叶绿体悬液的浓度分别为0.5μmol/mL和1μmol/mL,然后测定不同暗时间下,两支试管中每一个闪光周期(简称每闪)中有机物的相对产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差速离心法获取叶绿体
B. 实验过程中发现乙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而甲没有
C. 暗处理相同的时间,乙试管中每闪有机物的相对产量高于甲试管
D. 当暗时间延长超过0.10s时,继续延长暗时间,每闪相对产量不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闪光时产生的ATP和NADPH在暗反应中消耗殆尽
7. 鸡爪和鸭掌的最大不同在于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但在胚胎发育形成趾的时期,这两种动物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是环境因素导致的
B. 鸡爪蹼状结构的形成和消失分别是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结果
C. 以上实例说明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
D. 鸡和鸭胚胎发育的特点支持两者有共同的祖先
8. 某生物甲性染色体为ZW型。兴趣小组经一年的野外观察发现,一个该生物种群中20%的ZZ是雌性。随后在实验室中发现,当日均气温低于32℃,ZZ受精卵都发育为雄性,在32℃时有20%的ZZ受精卵发育为雌性,33℃时有30%ZZ受精卵发育为雌性,到36℃以上则全部发育为雌性。而ZW受精卵在各种温度下都发育为雌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甲的雄性性别是由环境决定
B. 在甲的繁殖季节日均气温稳定在32℃的栖息地,雄性数量与雌性数量相等
C. 在甲的繁殖季节日均气温在32℃的栖息地,雄性将逐年减少以致该物种将在该地逐渐消失
D. 如果当地的气候变化不大,该自然种群的性别比能够保持稳定
9. 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和人工培育出的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进行杂交实验。相关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
B.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S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体
C. 实验①F 中高秆植株自交,统计单株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与实验③F 结果基本一致的个体占实验①F 的4/9
D. 油菜种子萌发初期干重有所增加
10. 某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一 刚毛(♀)×截毛(♂) F1:全为刚毛
杂交组合二 截毛(♀)×刚毛(♂) F1:截毛(♀):刚毛(♂)=1:1
杂交组合三 截毛(♀)×刚毛(♂) F1:刚毛(♀):截毛(♂)=1:1
A. 通过杂交组合一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
B. 通过组合三判断,控制刚毛的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
C. 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D. 通过组合二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11. 格里菲思第四组实验中,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段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型细菌数量减少
B. b之前,已有大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C. bc段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
D. 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繁殖而来的
12. 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0.8kb(800个碱基对)序列,研究表明,r基因编码的SBEI蛋白(淀粉分支酶I)比R基因编码的SBEI蛋白缺失了末端的61个氨基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属于基因重组
B. r基因的mRNA提前出现了终止子
C. 淀粉含量低的豌豆由于失水而皱缩
D. Rr产生一半量的具有催化活性的SBE1酶,因此不具有完全显性
13. 在酿酒酵母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n3 HDAC以Rpd3S和Rpd3L两种多亚基复合物形式分别存在于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域;在基因转录过程中,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2被RNA聚合酶Ⅱ招募并甲基化H3K36位点,而Rpd3S通过识别H3K36me3修饰,跟随着RNA聚合酶Ⅱ行进并移除组蛋白尾巴赖氨酸的乙酰基,从而抑制隐性基因转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依赖于上游组蛋白乙酰化来防止隐性基因的转录
B. 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改变了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
C. Set2-Rpd3S通过联系组蛋白甲基化状态和去乙酰化的进程来维持染色质的稳定性
D. 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到mRNA的启动子区域
14. 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种常有育性下降的现象。研究发现,在花粉发育过程中,T或G基因能表达对花粉发育重要的蛋白质,t和g基因无法表达有功能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将基因型为TTgg的栽培稻和基因型ttGG的野生稻杂交到F1,将F1自交时发现某种花粉(占总配子数1/4)的花粉发育不正常导致不能受精。选取F2部分植株,通过PCR扩增相关基因后,电泳检测结果图如下。已知图中①②个体花粉发育完全正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t和G/g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型为tg的花粉发育不正常
C. F1自交后代花粉发育全部正常的个体占比为7/12
D. ③④⑤⑥中花粉正常发育数最少的是④
15. 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下面有关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论述中,不科学的是()
A. 胚胎学和解剖学的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 通过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C.物种可随环境发生变化
D. 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叶片是给植物其他器官提供有机物的“源”,果实是储存有机物的“库”。现以某植物为材料研究不同库源比(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表示)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甲、乙、丙三组均保留枝条顶部1个果实并分别保留大小基本一致的2、4、6片成熟叶,用13CO2供应给各组保留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甲组 乙组 丙组
库源比 1/2 1/4 1/6
净光合速率(μmolm- 2.s-1 ) 9.31 8.99 8.75
果实中含13C光合产物(mg) 21.96 37.38 66.06
单果重(g) 11.81 12.2 l 19.59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库源比,观测指标有净光合速率、果实中含13C光合产物、单果重
B. 用13C的原因是其只能研究光合产物从源分配到库生成过程
C. 实验结果表明,库源比降低,单果重量增加,原因是植株总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运输到单个果实的有机物量增多
D. 实验中净光合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从外界环境吸收的13CO2量表示
17. 视杆细胞是感受弱光刺激的细胞,对光线的强弱反应非常敏感。它所含的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此为一种结合蛋白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1分析,暗刺激时K+流出细胞,Na+流入细胞,该过程消耗能量
B. 据图2分析,光刺激时,cGMP由磷酸二酯酶催化为GMP,进一步促进Na+内流
C. 钠钾泵在发挥作用时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D. K+的运输速率仅由非门控钾离子通道的数目决定
18. 人类的非秃顶和秃顶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两种性状的遗传都与性别有关。女性中只有ee表现为秃顶,男性中只有EE表现为非秃顶。如图为某家族两种性状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红绿色盲和秃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红绿色盲和秃顶在人群中的表现都是男多于女
C. I 个体中非秃顶基因不可能来自I
D. II 和Ⅱ 生育一个色觉正常非秃顶的女孩概率为5/8
19. 某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如下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1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图2细胞中a基因一定是由突变产生的
C. 图3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同时出现A、a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互换的结果
D. 该生物体基因型一定为AaBb
20. 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并要求医疗机构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例如,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可遗传的耐药性变异
B. 细菌进化的实质是细菌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预警通报可以提醒医生换用其他抗菌药物
D. 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细胞中的蛋白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不与生物膜以及各通道联系,称为胞质蛋白。另一类蛋白质则依靠其含有的一段或几段特殊的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到进入细胞的特定部位,如运至叶绿体、线粒体、分泌到细胞外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的去向不同,这取决于多肽链上________。
(2)线粒体中部分蛋白质由核基因控制合成,其合成和运输过程如下图。前体蛋白信号序列与受体识别的过程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物膜之间的信息交流,依据是________。据图分析,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时,空间结构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
(3)某科研小组探究胰高血糖素是在合成后立即被分泌到细胞外(组成型分泌),还是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再分泌到细胞外(调节型分泌)。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材料用具:胰岛A细胞、细胞培养液(葡萄糖浓度为1.5mmol/L)、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配置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浓度检测仪等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
22. 某植物细胞某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如下图。
(1)据图分析,该生物膜为________膜,A侧为________(填“叶绿体基质”或“细胞质基质”),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若图中的O2用18O标记,一段时间后,图中结构所在的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18O,依据是________。
(3)合成ATP依赖于类囊体薄膜两侧的H+浓度差,图中使膜两侧H+浓度差增加的过程有________。据图分析,产生的ATP可用于________。
23. 图1是某动物卵巢内中一个正常分裂的细胞示意图,图2中①~⑦是该动物体内细胞增殖不同时期的细胞中染色数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
(1)图1细胞的名称________,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________(填变异类型)。
(2)图2中一定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________(填序号),其中细胞⑦最可能处于________(填时期),可能发生联会的细胞是________(填序号)。
(3)与有丝分裂及精子形成过程不同,卵细胞产生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其意义是________。
24. 某植物为严格自花传粉植物,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F 比例为AA:Aa:aa=3:4:1,随机授粉获得F 。
(1)研究发现,A基因编码的毒蛋白会导致同株个体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推测上述实验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比例为_________。F 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2)由另一基因控制的野生型细茎种群中偶见几株粗茎幼苗。为确定该变异性状是否能够遗传,最简单的判定方法是________。科研人员对粗茎幼苗的出现进行分析,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基因突变,二是染色体变异。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定粗茎幼苗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
(3)已知上述粗茎性状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若要判断该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应选择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25. 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会将体外转录的mRNA识别为外来物质,这导致它们被激活并释放炎症信号分子,而来自哺乳动物细胞的mRNA却没有引起同样的反应,这与体内mRNA中的碱基经常被化学修饰有关。
(1)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RNA适合作为DNA信使的依据是________。
(2)真核生物初始转录产物中与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会被切除,前体mRNA需加工为成熟的mRNA,才能转运到细胞质中发挥作用,说明_________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生物体内还存在多种复杂的“修饰加工”机制,尝试列举实例_______(至少2个)。
(3)传统观点认为,修饰的碱基理想情况下应该来自人体,这样任何经此类碱基修饰的mRNA都会绕过免疫监视。某研究人员将一种本来存在于一些噬菌体DNA中的碱基Z(2-氨基腺嘌呤)整合到mRNA中,创建了Z-mRNA,研究结果显示,与未修饰的相比,Z-mRNA提高了翻译能力,降低了细胞毒性,并大大降低了mRNA的免疫原性。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________。
1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生物试题(A)答案
2023.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蓝细菌和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基于二者的叙述不能体现生物统一性的是()
A. 二者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B. 二者都具有光合色素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C. 二者均有核糖体
D. 二者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均属于生物膜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1、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2、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蓝细菌和黑藻都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蓝细菌是原核生物,黑藻是真核生物中的藻类,两者都有捕获光能的色素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B正确;
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C正确;
D、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故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属于生物膜系统,D错误。
故选D。
2. 泛素是一种小分子链状蛋白质,其11、29、48、63位氨基酸为赖氨酸(R基为-(CH3)4 –NH2),它可以与目标蛋白中赖氨酸的氨基结合,对目标蛋白形成多聚泛素化标记,然后引导其进入蛋白酶体(含有大量水解酶),其过程如下图。E1是泛素激活酶,E 是泛素结合酶,E 是泛素连接酶(识别靶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分子泛素中至少含有5个氨基
B. 一种酶催化反应产生的物质可以成为另一种酶催化的底物
C. 参与目标蛋白泛素化的三种酶中E1种类最多
D. 泛素化降解蛋白的途径可以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酶体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错误折叠的蛋白和其他蛋白主要降解的途径,它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古细菌和一些细菌中是一种具有多重催化活性的蛋白酶,由多个催化和调节蛋白组成。它具有三到四个不同的肽酶活性,包括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水解活性。大多数蛋白质在被蛋白酶体降解之前需要泛素化。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泛素有4个赖氨酸,赖氨酸的R基上含有氨基,泛素含有一条肽链,肽链的N端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R基上至少有4个游离的氨基,故至少含有5个氨基,A正确;
B、一种酶催化反应产生的物质,可以作为两一种反应的反应物,也就是可以成为另一种酶催化的底物,B正确;
C、E1是泛素激活酶,E 是泛素结合酶,E 是泛素连接酶可以识别靶蛋白,因为靶蛋白有多种,故E3的种类对多,C错误;
D、泛素化降解蛋白的途径可以分解蛋白质形成短肽,故可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D正确。
故选C。
3. 胃蛋白酶原是由胃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前体物质,胃蛋白酶原经胃酸中的H激活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后,分离出一个多肽,转变成胃蛋白酶来发挥催化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胃黏膜细胞中的多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方式就可以形成胃蛋白酶原
B. 细胞中的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C. 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是在溶酶体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D. 用胃蛋白酶、鸡蛋清和pH值为3、7、10的缓冲液就可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溶酶体蛋白以及膜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其中溶酶体蛋白不出细胞膜。
【详解】A、胃黏膜细胞中的多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后形成多肽,经过加工才可以形成胃蛋白酶原,A错误;
B、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如分泌蛋白、溶酶体蛋白等,B正确;
C、溶酶体不具有分泌蛋白酶的功能,其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C错误;
D、胃蛋白酶的最适酸碱值是1.5左右,pH值为3、7、10的缓冲液中活性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活性,不能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4. 某科研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来验证中药A与药物B具有相似的抗心律异常功能:先将健康小鼠用ACh-CaCI 处理成心律异常模型小鼠,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注射中药A和药物B进行治疗。实验的其它无关变量适宜且相同,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心律情况。该实验操作不足以验证结论,下列补充操作错误的是()
A. 实验应增加空白对照组,即健康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B. 模型小鼠应添加一组注射生理盐水
C. 模型小鼠应添加一组同时注射中药A和药物B
D. 实验前需检测小鼠的心律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本实验为了验证中药A与药物B具有相似的抗心律异常功能,药物A和B是自变量,应该设置空白对照即健康小鼠注射生理盐水,也要设置条件对照,即健康小鼠用ACh-CaCI 处理成心律异常模型小鼠,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详解】A、实验设计应符合对照原则,设置空白对照,即健康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定正常情况下心率,A正确;
B、模型小鼠应添加一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条件对照,用以验证A和B两种药物的作用,B正确;
C、实验是为了验证中药A与药物B具有相似的抗心律异常功能,比较二者处理后心律是否相同可得出结论,不需要二者同时作用,C错误;
D、实验前检测小鼠的心律情况,可形成前后对照,D正确。
故选C。
5. 为探究萤火虫发光原理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切取萤火虫尾部充分研磨,获得尾部提取液,发现其发出短暂荧光,添加新的煮沸过的萤火虫尾部提取液,恢复发光现象。实验二:分别提取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将二者混合后没有荧光产生,将混合液均分为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和ATP,结果后者发荧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萤火虫发光与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密切相关
B. 实验一煮沸的萤火虫尾部提取液中含有荧光素,使得提取液重新发光
C. 实验一中提取液煮沸可以证明荧光素不是蛋白质
D. 实验二说明ATP是驱动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的水解伴随着吸能反应,ATP的合成伴随着放能反应。
【详解】A、分别提取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将二者混合后没有荧光产生,将混合液均分为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和ATP,结果后者发荧光,说明萤火虫发光跟荧光素和荧光素酶、ATP等息息相关,A正确;
B、实验一煮沸的萤火虫尾部提取液中含有荧光素,但是可能能量耗净,添加新的煮沸过的萤火虫尾部提取液,使得提取液重新发光,B正确;
C、实验一中提取液煮沸但是依旧可以发光,则可以证明荧光素不是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煮沸过程中会变性失活,C正确;
D、实验二说明ATP是驱动荧光素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但是不能说明ATP是驱动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D。
6. 为了研究闪光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制备叶绿体悬液后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甲、乙试管中叶绿体悬液的浓度分别为0.5μmol/mL和1μmol/mL,然后测定不同暗时间下,两支试管中每一个闪光周期(简称每闪)中有机物的相对产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差速离心法获取叶绿体
B. 实验过程中发现乙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而甲没有
C. 暗处理相同的时间,乙试管中每闪有机物的相对产量高于甲试管
D. 当暗时间延长超过0.10s时,继续延长暗时间,每闪相对产量不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闪光时产生的ATP和NADPH在暗反应中消耗殆尽
【答案】B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详解】A、分离细胞器的方法为差速离心法,因此,可用差速离心法获取叶绿体,A正确;
B、甲、乙试管中叶绿体悬液在光照下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实验过程中甲、乙试管都应该有气泡产生,为氧气,B错误;
C、暗处理相同的时间,乙试管中每闪有机物的相对产量高于甲试管,因为乙试管中叶绿体悬液浓度较高,能在闪光周期中固定更多的光能,产生更多的ATP和NADPH,C正确;
D、当暗时间延长超过0.10s时,继续延长暗时间,每闪相对产量不再发生改变,其原因是:闪光时产生的ATP和NADPH在暗反应中消耗殆尽,继续延长黑暗时间,ATP和NADPH供给受限,所以有机物的产量不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7. 鸡爪和鸭掌的最大不同在于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但在胚胎发育形成趾的时期,这两种动物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是环境因素导致的
B. 鸡爪蹼状结构的形成和消失分别是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结果
C. 以上实例说明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
D. 鸡和鸭胚胎发育的特点支持两者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2、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是表现型,是由于遗传物质决定的,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A错误;
B、鸡爪蹼状结构的形成是胚胎期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而鸡爪蹼状结构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B正确;
C、以上实例说明细胞凋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鸡和鸭在胚胎发育形成趾的时期都有蹼状结构的形成,支持两者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的观点,D正确。
故选A。
8. 某生物甲的性染色体为ZW型。兴趣小组经一年的野外观察发现,一个该生物种群中20%的ZZ是雌性。随后在实验室中发现,当日均气温低于32℃,ZZ受精卵都发育为雄性,在32℃时有20%的ZZ受精卵发育为雌性,33℃时有30%ZZ受精卵发育为雌性,到36℃以上则全部发育为雌性。而ZW受精卵在各种温度下都发育为雌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甲的雄性性别是由环境决定
B. 在甲的繁殖季节日均气温稳定在32℃的栖息地,雄性数量与雌性数量相等
C. 在甲的繁殖季节日均气温在32℃的栖息地,雄性将逐年减少以致该物种将在该地逐渐消失
D. 如果当地的气候变化不大,该自然种群的性别比能够保持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甲的性别决定是ZW型,正常情况下雄性是同型的ZZ,雌性是ZW,但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影响,温度对性别的表现也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A、生物甲的雄性性别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染色体组成是ZZ,且受温度影响,A错误;
B、在32℃时有20%的ZZ受精卵发育为雌性,ZW都是雌性,说明雌性多于雄性,B错误;
C、在甲的繁殖季节日均气温在32℃的栖息地,ZW都是雌性设为5份,有20%的ZZ受精卵发育为雌性设为1份,有80%的ZZ受精卵发育为雄性设为4份,则第一代雌性:雄性=3:2,产生的雌配子Z:W=7:5,后代中ZZ:ZW=7:5,有20%的ZZ受精卵发育为雌性,即雄性:雌性=5.6:6.4=7:8,雄性没有减少,C错误;
D、如果当地的气候变化不大,ZW都发育成雌性,ZZ发育成雌性和雄性的概率温度,故该自然种群的性别比能够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D。
9. 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和人工培育出的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进行杂交实验。相关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
B.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S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体
C. 实验①F 中高秆植株自交,统计单株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与实验③F 结果基本一致的个体占实验①F 的4/9
D. 油菜种子萌发初期干重有所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杂交组合①和②构成正交和反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2中的高秆与半矮秆之比均接近为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油菜的高杆和半矮秆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且在没有显性基因存在时才表现为半矮秆。
【详解】A、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有利于植株抗倒伏及被机械化收割,A正确;
B、在杂交组合①和②的F2中,高秆与半矮秆之比均约为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高杆和半矮秆是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而且在没有显性基因存在时才表现为半矮秆性状,即半矮秆性状是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B正确;
C、让F2中所有高秆植株(1/15AABB、2/15AaBB、2/15AABb、4/15AaBb、1/15aaBB、2/15aaBb、1/15AAbb、2/15Aabb)自交,Aabb和aaBb自交后代均出现高杆∶半矮秆=3∶1,AaBb自交后代出现高杆∶半矮杆=15∶1,其它基因型自交后代均为高杆,故实验①F 中高秆植株自交,统计单株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与实验③F 结果基本一致的个体(即2Aabb、2aaBb)占实验①F 的4/16,即1/4,C错误;
D、油菜种子富含脂肪较多,脂肪中氧含量较低,而糖类中氧含量较高,萌发初期脂肪转化为糖类,增加了氧,故干重有所增加,D正确。
故选C。
10. 某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一 刚毛(♀)×截毛(♂) F1:全为刚毛
杂交组合二 截毛(♀)×刚毛(♂) F1:截毛(♀):刚毛(♂)=1:1
杂交组合三 截毛(♀)×刚毛(♂) F1:刚毛(♀):截毛(♂)=1:1
A. 通过杂交组合一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
B. 通过组合三判断,控制刚毛的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
C. 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D. 通过组合二判断,控制该性状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1、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雌雄患病率不一定相等。
2、非同源区段中的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雄性患病率高于雌性。
3、非同源区段的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雄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雄性,即伴Y遗传。
【详解】A、杂交组合一中,亲本是刚毛和截毛,F1全部刚毛,可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A正确;
B、设控制刚毛的基因为B,控制截毛的基因为b,若控制刚毛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P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雌(XbXb)∶刚毛雄(XbYB)=1∶1,故通过杂交组合三可以判断Y上一定有控制刚毛的基因,即控制刚毛的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B正确;
C、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如XbXb×XbYB,后代雄性全为显性,雌性全为隐性,C正确;
D、设控制刚毛的基因为B,控制截毛的基因为b,若基因位于非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雌(XBXb)∶截毛雄(XbY)=1∶1;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 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雌((XBXb)∶截毛雄(XbYb)=1∶1,由此可见,根据杂交组合二不能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D错误。
故选D。
11. 格里菲思第四组实验中,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段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型细菌数量减少
B. b之前,已有大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C. bc段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
D. 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繁殖而来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随着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数量呈现S型曲线的变化。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被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
【详解】A、ab段在小鼠体内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大部分R型细菌,所以R型细菌数量在ab段下降,A正确;
B、由图可知,在b点之前,只有少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C、bc段S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小鼠的免疫力下降,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C正确;
D、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多数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的,D正确。
故选B。
12. 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0.8kb(800个碱基对)序列,研究表明,r基因编码的SBEI蛋白(淀粉分支酶I)比R基因编码的SBEI蛋白缺失了末端的61个氨基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属于基因重组
B. r基因的mRNA提前出现了终止子
C. 淀粉含量低的豌豆由于失水而皱缩
D. Rr产生一半量的具有催化活性的SBE1酶,因此不具有完全显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由于编码SBE1蛋白的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bp(碱基对)的片段,导致淀粉分支酶I合成受阻,淀粉分支酶i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淀粉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淀粉含量降低,当豌豆成熟时不能有效地保留水分,导致种子皱缩。
【详解】A、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该DNA序列不是一个基因,且结果是表现出了相对性状,故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mRNA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终止子位于DNA上,B错误;
C、淀粉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淀粉含量低的豌豆由于失水而皱缩,C正确;
D、Rr产生一半量的具有催化活性的SBE1酶,表现的是共显性,D错误。
故选C。
13. 在酿酒酵母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n3 HDAC以Rpd3S和Rpd3L两种多亚基复合物形式分别存在于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域;在基因转录过程中,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2被RNA聚合酶Ⅱ招募并甲基化H3K36位点,而Rpd3S通过识别H3K36me3修饰,跟随着RNA聚合酶Ⅱ行进并移除组蛋白尾巴赖氨酸的乙酰基,从而抑制隐性基因转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依赖于上游组蛋白乙酰化来防止隐性基因的转录
B. 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改变了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
C. Set2-Rpd3S通过联系组蛋白甲基化状态和去乙酰化的进程来维持染色质的稳定性
D. 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到mRNA的启动子区域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详解】A、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2被RNA聚合酶Ⅱ招募并甲基化H3K36位点,而Rpd3S通过识别H3K36me3修饰,跟随着RNA聚合酶Ⅱ行进并移除组蛋白尾巴赖氨酸的乙酰基,从而抑制隐性基因转录,因此,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依赖于上游组蛋白去乙酰化(而不是乙酰化)来抑制隐性基因转录,A错误;
B、组蛋白是构成染色质的一类重要蛋白质,组蛋白通过乙酰化来影响基因的表达,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属于表观遗传,B错误;
C、根据题干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2甲基化H3K36位点,并跟随着RNA聚合酶Ⅱ行进并移除组蛋白尾巴赖氨酸的乙酰基,从而抑制隐性基因转录,因此推测Set2-Rpd3S通过联系组蛋白甲基化状态和去乙酰化的进程来维持染色质的稳定性,C正确;
D、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识别结合后,开始转录,能使DNA双链中的碱基得以暴露让转录过程可以正确进行,D错误。
故选C。
14. 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种常有育性下降的现象。研究发现,在花粉发育过程中,T或G基因能表达对花粉发育重要的蛋白质,t和g基因无法表达有功能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将基因型为TTgg的栽培稻和基因型ttGG的野生稻杂交到F1,将F1自交时发现某种花粉(占总配子数1/4)的花粉发育不正常导致不能受精。选取F2部分植株,通过PCR扩增相关基因后,电泳检测结果图如下。已知图中①②个体花粉发育完全正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t和G/g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型为tg的花粉发育不正常
C. F1自交后代花粉发育全部正常的个体占比为7/12
D. ③④⑤⑥中花粉正常发育数最少的是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型为TTgg的栽培稻和基因型为ttGG的野生稻杂交获得F1,将F1自交时发现,某种花粉占总配子数1/4发育不正常导致不能受精,说明F1能产生4种配子,故T/t和G/g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基因型为TTgg栽培稻和基因型为ttGG的野生稻杂交获得F1,F1基因型为TtGg,其产生的花粉基因型为1/4TG、1/4Tg、1/4tG、1/4tg,发现有1/4花粉发育不正常,T或G基因能表达对花粉发育重要的蛋白质,t和g基因无法表达有功能的蛋白质,则可知基因型为tg的花粉发育不正常,B正确;
C、F1自交,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1/4TG、1/4Tg、1/4G、1/4tg,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1/3TG、1/3Tg、1/3tG,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12TTGG、2/12TtGG、2/12TTGg、3/12TtGg、1/12TTgg、1/12Ttgg、1/12ttGg、 1/12ttGG,这些后代花粉发育全部正常的个体是1/12TTGG、2/12TtGG、2/12TTGg、1/12TTgg、1/12ttGG,占比为7/12,C正确;
D、据电泳图分析,已知图中①②个体的所有花粉发育完全正常,说明图中自上而下第一条条带代表t,第二条条带代表T,第三条条带代表G,第四条条带代表g,即①基因型为TIGG,②基因型为TTGg符合题意,则③④⑤⑥基因型依次为ttGg、TtGg、TTGG、Ttgg,则花粉正常发育数量最少的是③⑥,D错误。
故选D。
15. 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下面有关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论述中,不科学的是()
A. 胚胎学和解剖学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 通过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C. 物种可随环境发生变化
D. 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胚胎学和解剖学的研究给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直接的证据,A错误;
B、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可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大小揭示亲缘远近,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改变会对生物进行选择,生物适应环境,C正确;
D、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的物种,可能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出现了适应环境的特征,表现出彼此不同而又相似,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叶片是给植物其他器官提供有机物的“源”,果实是储存有机物的“库”。现以某植物为材料研究不同库源比(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表示)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甲、乙、丙三组均保留枝条顶部1个果实并分别保留大小基本一致的2、4、6片成熟叶,用13CO2供应给各组保留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甲组 乙组 丙组
库源比 1/2 1/4 1/6
净光合速率(μmolm- 2.s-1 ) 9.31 8.99 8.75
果实中含13C光合产物(mg) 2196 37.38 66.06
单果重(g) 11.81 12.2 l 19.59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库源比,观测指标有净光合速率、果实中含13C光合产物、单果重
B. 用13C的原因是其只能研究光合产物从源分配到库生成过程
C. 实验结果表明,库源比降低,单果重量增加,原因是植株总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运输到单个果实的有机物量增多
D. 实验中净光合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从外界环境吸收的13CO2量表示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本题研究研究不同库源比(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表示)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自变量为库源比,即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因变量为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产物分配情况。
【详解】A、本题研究研究不同库源比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自变量为库源比,即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因变量为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产物分配情况,A正确;
B、用13CO2的原因不仅可以研究光合产物从源分配到库生成过程,也能研究净光合积累有机物的量,B错误;
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库源比降低,单果重量增加,原因是植株总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运输到单个果实的有机物量增多,C正确;
D、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从外界环境吸收的13CO2量表示,D正确。
故选ACD。
17. 视杆细胞是感受弱光刺激的细胞,对光线的强弱反应非常敏感。它所含的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此为一种结合蛋白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据图1分析,暗刺激时K+流出细胞,Na+流入细胞,该过程消耗能量
B. 据图2分析,光刺激时,cGMP由磷酸二酯酶催化为GMP,进一步促进Na+内流
C. 钠钾泵在发挥作用时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D. K+的运输速率仅由非门控钾离子通道的数目决定
【答案】ABD
【解析】
【分析】视杆细胞为视细胞的一种,位于视网膜内,因为它能接受光刺激,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产生神经冲动,故亦称光感受器;对于神经元,细胞内K+浓度较高,细胞外Na+浓度较高,当K+外流时,形成静息电位,Na+内流时,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A、分析图1,暗刺激时K+通过钾离子通道流出细胞,Na+通过钠离子通道流入细胞,均属于协助扩散,故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分析图2,cGMP可以促进Na+内流,光刺激时,cGMP由磷酸二酯酶催化为GMP,不可以促进Na+内流,B错误;
C、钠钾泵是一种载体蛋白,其在发挥作用时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C正确;
D、K+的运输速率与K+的浓度和非门控钾离子通道的数目有关,D错误。
故选ABD。
18. 人类的非秃顶和秃顶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两种性状的遗传都与性别有关。女性中只有ee表现为秃顶,男性中只有EE表现为非秃顶。如图为某家族两种性状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红绿色盲和秃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红绿色盲和秃顶在人群中的表现都是男多于女
C. I 个体中非秃顶基因不可能来自I
D. II 和Ⅱ 生育一个色觉正常非秃顶的女孩概率为5/8
【答案】AB
【解析】
【分析】1、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
2、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其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女性中EE和Ee表现为非秃顶,男性中只有EE才表现为非秃顶,属于从性遗传,但不是伴性遗传。
【详解】A、非秃顶和秃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女性中只有ee表现为秃顶,男性中Ee和ee都表现为秃顶,秃顶在人群中的表现也是男多于女,B正确;
C、Ⅰ-4男性表现为非秃顶,基因型为EE,子代Ⅱ-6为秃顶男性,基因型为Ee,可确定Ⅰ-3为Ee,Ⅱ-7表现为女性非秃顶,基因型为EE或Ee,Ⅱ-7个体中非秃顶基因E可能来自Ⅰ-3或Ⅰ-4,C错误;
D、Ⅰ-1秃顶基因型为ee,故Ⅱ-5非秃顶基因型为Ee ,Ⅰ-2男性色盲基因型为XbY,Ⅱ-5色觉正常,基因型为XBXb,故Ⅱ-5基因型为EeXBXb,因为Ⅰ-4基因型为EE,Ⅰ-3基因型为Ee,故Ⅱ-6秃顶色觉正常男,基因型为EeXBY,Ⅱ-5和-Ⅱ6生育一个色觉正常非秃项的女孩概率为3/4×1/2=3/8,D错误。
故选AB。
19. 某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如下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1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图2细胞中a基因一定是由突变产生的
C. 图3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同时出现A、a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互换的结果
D. 该生物体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图1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2为有丝分裂后期,图2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A、图1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根据图3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应含有4条染色体,而图示含有6条染色体,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且姐妹染色体上出现了A和a基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过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A正确;
B、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为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只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但不能确定是A突变形成了a,B错误;
C、图3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内含有1个染色体组,C错误;
D、由于不能确定姐妹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来源,故根据图示不能确定该生物体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也可能是aaBb或AABb,D错误。
故选A。
20. 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并要求医疗机构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例如,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可遗传的耐药性变异
B. 细菌进化的实质是细菌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预警通报可以提醒医生换用其他抗菌药物
D. 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案】BC
【解析】
【分析】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病菌进行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时间的变异、选择,使病菌的抗药性逐渐升高。
【详解】A、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病菌进行选择,A错误;
B、细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预警通报可以提醒医生换用其他抗菌药物,C正确;
D、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
故选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细胞中的蛋白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不与生物膜以及各通道联系,称为胞质蛋白。另一类蛋白质则依靠其含有的一段或几段特殊的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到进入细胞的特定部位,如运至叶绿体、线粒体、分泌到细胞外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的去向不同,这取决于多肽链上________。
(2)线粒体中部分蛋白质由核基因控制合成,其合成和运输过程如下图。前体蛋白信号序列与受体识别的过程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物膜之间的信息交流,依据是________。据图分析,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时,空间结构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
(3)某科研小组探究胰高血糖素是在合成后立即被分泌到细胞外(组成型分泌),还是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再分泌到细胞外(调节型分泌)。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材料用具:胰岛A细胞、细胞培养液(葡萄糖浓度为1.5mmol/L)、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配置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浓度检测仪等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否含有信号序列、信号序列的差异
(2) ①. 不能 ②. 前体蛋白质是大分子化合物,不具有生物膜结构 ③. 发生 ④. 前体蛋白进行跨膜运输之前需要变得伸展松散,有利于跨膜运输
(3) ①. 取等量的胰岛A细胞培养在等量的细胞培养液中,分成甲、乙两组;甲中加入适量用生理盐水配置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乙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环境下培养相同时间,检测甲、乙组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并计算平均值 ②. ①甲、乙组的胰高血糖素浓度基本相等,则只存在调节型分泌;
②只在乙组培养液出现胰高血糖素,则只存在组成型分泌;
③乙组中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于甲组,则两种分泌途径都存在
【解析】
【分析】图中表示的细胞核合成的前体蛋白携带信号序列与线粒体外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通过转运蛋白将前体蛋白运进线粒体,随后切除信号肽,在线粒体基质中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小问1详解】
细胞中的蛋白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不与生物膜以及各通道联系,称为胞质蛋白。另一类蛋白质则依靠其含有的一段或几段特殊的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到进入细胞的特定部位,如运至叶绿体、线粒体、分泌到细胞外等。据此判断蛋白质的去向不同,取决于多肽链上否含有信号序列、信号序列的差异。
【小问2详解】
生物膜之间的信息交流涉及的是生物膜与生物膜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前体蛋白质是大分子化合物,不具有生物膜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膜之间的信息交流。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时空间结构会变得伸展、松散,更有利于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中。
【小问3详解】
该实验是自变量是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因变量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实验组中加入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照组加等量的生理盐水。如果是调节型分泌,在实验之前两组都已经合成了胰高血糖素,在外界刺激下两组分泌的激素一样多;如果是组成型分泌,则甲组因为加入蛋白质抑制剂不能合成胰高血糖素,乙组没有加蛋白质抑制剂,所以乙组能合成胰高血糖素;如果两种分泌途径都存在,则乙组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要多一些。
22. 某植物细胞某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如下图。
(1)据图分析,该生物膜为________膜,A侧为________(填“叶绿体基质”或“细胞质基质”),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若图中的O2用18O标记,一段时间后,图中结构所在的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18O,依据是________。
(3)合成ATP依赖于类囊体薄膜两侧的H+浓度差,图中使膜两侧H+浓度差增加的过程有________。据图分析,产生的ATP可用于__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②. 叶绿体基质 ③. 接收光能的部位在类囊体外侧,即叶绿体基质侧
(2) ①. 能 ②.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18O2与[H]结合生成了H218O,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利用H218O生成C18O2,C18O2再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生成含18O的有机物
(3) ①. 水光解产生氢离子、氢离子在膜外与NADP+结合形成NADPH、PQ在传递电子的同时能将H运输到类囊体腔中 ②. 暗反应、色素合成和核酸代谢等一些消耗能量的反应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水光解发生在类囊体腔内,该过程产生的电子经过电子传递链的作用与NADP+、H+结合形成NADPH,在进行H+顺浓度梯度运输的同时催化ATP的合成,H+还能运输回到类囊体腔内。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该膜上能发生水光解,故该生物膜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侧为叶绿体基质,判断依据是接收光能的部位在类囊体外侧,即叶绿体基质侧。
【小问2详解】
图中的O2用18O标记,一段时间后,图中结构所在的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能检测到18O,依据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18O2与[H]结合生成了H218O,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利用H218O生成C18O2,C18O2再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生成含18O的有机物。
【小问3详解】
合成ATP依赖于类囊体薄膜两侧的H+浓度差,图中使膜两侧H+浓度差增加的过程有水光解产生氢离子、氢离子在膜外与NADP+结合形成NADPH、PQ在传递电子的同时能将H+运输到类囊体腔中。据图分析,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色素合成和核酸代谢等一些消耗能量的反应。
23. 图1是某动物卵巢内中一个正常分裂的细胞示意图,图2中①~⑦是该动物体内细胞增殖不同时期的细胞中染色数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
(1)图1细胞的名称________,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________(填变异类型)。
(2)图2中一定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________(填序号),其中细胞⑦最可能处于________(填时期),可能发生联会的细胞是________(填序号)。
(3)与有丝分裂及精子形成过程不同,卵细胞产生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其意义是________。
【答案】(1) ①.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②. 基因重组
(2) ①. ③④⑤⑥ ②. 有丝分裂后期 ③. ⑥
(3)保证卵细胞有较多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物质的需要
【解析】
【分析】1、图1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2、图2①③⑦为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其中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⑦为有丝分裂后期;④⑤为正在DNA复制的细胞,⑥为可能出现四分体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中期)。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得该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染色体着丝点未断裂,染色体排列混乱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于该动物为雌性,因此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会发生基因重组,因此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
【小问2详解】
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应为2n,由图2可知,③④⑤⑥符合条件。图⑦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n,则可能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即2n,DNA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即4n,即⑥符合。
【小问3详解】
卵细胞产生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体积较大,为受精卵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物质的需要。
24. 某植物为严格自花传粉植物,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F 比例为AA:Aa:aa=3:4:1,随机授粉获得F 。
(1)研究发现,A基因编码的毒蛋白会导致同株个体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推测上述实验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比例为_________。F 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2)由另一基因控制的野生型细茎种群中偶见几株粗茎幼苗。为确定该变异性状是否能够遗传,最简单的判定方法是________。科研人员对粗茎幼苗的出现进行分析,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基因突变,二是染色体变异。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定粗茎幼苗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
(3)已知上述粗茎性状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若要判断该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应选择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答案】24. ①. 2/3##三分之二 ②. A:a=5:3
25. ①. 待该粗茎幼苗长大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粗茎性状 ②. 取野生型植株和粗茎植株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26. 让粗茎植株与细茎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表型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而染色体变异发生的范围更大,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
【小问1详解】
F1比例为AA:Aa:aa=3:4:1,aa的概率是1/8,雌配子A和a各占1/2,说明雄配子a占1/4,则A占3/4,说明a基因的花粉致死比例占2/3。A基因编码的毒蛋白会导致同株个体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即A会导致a的花粉死亡,雌配子没有影响,纯合子也没有影响,AA产生的只有A,Aa产生的A和a一样多,aa只能产生a,F 比例为AA:Aa:aa=3:4:1,则产生的雌配子A:a=5:3。
【小问2详解】
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是纯合子,植物判断纯合子的方法最简单的是自交,待该粗茎幼苗长大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粗茎性状。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故取野生型植株和粗茎植株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小问3详解】
若要判断该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可让粗茎植株与细茎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表型,若粗茎为显性突变,则基因型为AA或Aa,与细茎杂交后,子代都为粗茎或粗茎:细茎1:1,若粗茎为隐性突变,则基因型为aa,细茎的基因型为AA,子代都为细茎。
25. 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会将体外转录的mRNA识别为外来物质,这导致它们被激活并释放炎症信号分子,而来自哺乳动物细胞的mRNA却没有引起同样的反应,这与体内mRNA中的碱基经常被化学修饰有关。
(1)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RNA适合作为DNA信使的依据是________。
(2)真核生物初始转录产物中与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会被切除,前体mRNA需加工为成熟的mRNA,才能转运到细胞质中发挥作用,说明_________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生物体内还存在多种复杂的“修饰加工”机制,尝试列举实例_______(至少2个)。
(3)传统观点认为,修饰碱基理想情况下应该来自人体,这样任何经此类碱基修饰的mRNA都会绕过免疫监视。某研究人员将一种本来存在于一些噬菌体DNA中的碱基Z(2-氨基腺嘌呤)整合到mRNA中,创建了Z-mRNA,研究结果显示,与未修饰的相比,Z-mRNA提高了翻译能力,降低了细胞毒性,并大大降低了mRNA的免疫原性。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________。
【答案】25. ①. RNA聚合酶 ②. 核糖核苷酸 ③. RNA的分子组成与DNA很相似,由核苷酸组成,含4种碱基,具备准确传递遗传信息的可能;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因此能够通过核孔转移到细胞质中
26. ①. 核孔 ②. 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修饰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往往需要加工修饰;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细菌通过甲基化酶将甲基转移到了限制酶所识别序列的碱基上,使限制酶不能将其自身DNA切开
27. 扩大了使mRNA绕过免疫监视所需修饰碱基的选择范围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小问1详解】
转录是以DNA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合成RNA的过程,转录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原料为四种核糖核苷酸;RNA适合作为DNA信使的依据是RNA的分子组成与DNA很相似,由核苷酸组成,含有4种碱基,具备准确传递遗传信息的可能;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因此能够通过核孔转移到细胞质中。
【小问2详解】
前体mRNA需加工为成熟的mRNA才能转运到细胞质中发挥作用,该过程是通过核孔进行,说明核孔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生物体内还存在多种复杂的“修饰加工”机制,例如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修饰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往往需要加工修饰;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细菌通过甲基化酶转移到了限制酶所识别序列的碱基上,使限制酶不能将其自身DNA切开等。
【小问3详解】
研究人员将一种存在于噬菌体DNA中的碱基Z(2-氨基腺嘌呤)整合到mRNA中,创建了Z-mRNA,研究结果显示,与未修饰的相比,Z-mRNA提高了翻译能力,降低了细胞毒性,并大大降低了mRNA的免疫原性。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扩大了使mRNA绕过免疫监视所需修饰碱基的选择范围,使得修饰碱基不仅来自人体,也可以来自其他生物。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