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坏报坏”——《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层层铺垫、步步设问。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格拉底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真相
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思想】
1.认识自己的无知,达到有知:苏格拉底强调人们的认知有限,认为人们应该谦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便通过追问和探究来获得真正的知识。他的这种思想奠定了哲学中批判性思考的基础。
2.对话和追问,可以产生思想: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和追问的方式,引导人们思考并发现内在的真理。他相信通过深入的对话,人们可以逐步揭示问题的本质,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3.追求美德,达到自我的完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道德的追求,主张人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培养美德,达到内心的完善和和谐。而达到完善和谐的途径就是不断自我反省。
4.永恒的灵魂,追求真理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他关注灵魂的纯净与完美,主张通过修养灵魂来追求真理和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当中,其实就包含着人生的意义和真相。
【苏格拉底名言】
1.无知即罪恶。
2.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3.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4.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5.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6.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8.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9.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10.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11.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12.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苏格拉底之死】
在西方文明史上,只有两个人的死被所有西方人叹息。一个是为耶路撒冷哭泣的耶稣;另一个是苏格拉底。哪怕到今日,人们也难以想明白:为什么雅典这样一个文明的民主城邦,要把最爱它的儿子——这个最智慧的雅典人苏格拉底给处死?
首先说一说雅典民主两大特点:1.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几乎所有的市民都可以参与政治,包括男性公民、军人以及一些地主等富人。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公民大会审议制。国家事务由一个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负责审议和决定。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是宗教的神。
苏格拉底的人生比较简单,概括起来就两句话:他喜欢问别人问题,然后被判死刑了。苏格拉底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转而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苏格拉底每天在广场上和不同的人讨论各种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爱”“什么是美”等等。
苏格拉底与别人谈话时,仿佛自己一无所知,不断向对方提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他会想方设法让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最后,对手理屈词穷,不得不认清是非和对错,催生对方拥有智慧。于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人、那些宗教人士把苏格拉底看作眼中钉、肉中刺。这种仇视苏格拉底的心理终于在公元前399年爆发。
这一年,苏格拉底70岁,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500名陪审团员投票,苏格拉底被定死罪。注意,这个陪审团的成员由普通老百姓抽签组成的,不论职业,不论学历,不论官阶,只要是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就行。
本来苏格拉底有机会逃跑的,看守都让他的学生给贿赂好了,制定了逃走计划,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远走他乡。但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苏格拉底选择了拒绝。原因两个:
第一,他不愿意违反法律。他说:“雅典人对我处以死刑不是我的问题,是雅典人民的问题。但如果我要越狱,就是我的问题了。”(这一点后面具体讲)
第二,他要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信仰。苏格拉底主张一个新的神——道德善、智慧真的理性之神,人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一个不存在的宗教之神。“生命诚可贵,真理价更高。”苏格拉底不容许心中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他毅然选择死亡;而民众也不允许苏格拉底对自己宗教的丝毫亵渎,所以我们成全你。
所以,苏格拉底与民众的冲突,归根结底还是信仰理性之神,还是宗教之神的冲突。70岁的苏格拉底被罚喝毒酒而亡,他的死一直被描述为民主暴政的典型,他的死也是西方版本的舍生取义。
(二)任务一:梳理苏格拉底追问的逻辑推理
【提问】本文借助于对话的形式阐述,文中,苏格拉底和格黎东关于该不该越狱这样一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站在格黎东的角度,苏格拉底是应当越狱的,这是因为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原本就是不合理的;如果完全站在苏格拉底私人的角度,其实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也正是苏格拉底偏偏不认同这个观点,其理由是既然是法律宣判的,那就应当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就是尊重法律,尊重法律就是尊重多数人的观点。正是因为苏格拉底执着的认同这个观点,所以他才愿意自愿赴死。这也是前面所讲的原因之一。那么苏格拉底是如何通过问的方式来劝说自己的学生格黎东的呢?
【补充】课本注释中列出了格黎东的三个理由。简单地说,就是第一:救你很容易;不救你,朋友没法做人;第二,此处不留你,自有留你处;第三,死了,伤了亲朋,乐了仇人,划不来。总之,一句话:冤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大有燎原时。对此苏格拉底怎么看?
请两位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同学们找到苏格拉底拒绝的理由。
【明确】提出一个假设前提: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合,可贵;不合,难从命)我有我的原则,我的原则是“听从真理”。也就是说如果格黎东要我逃走的行为“有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逃走;如果没有,我不走。
第一问:格黎东你同不同意“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意见不考虑”?
第一答:同意。
第二问:那么,什么是好意见,什么是坏意见?举个例子吧。一个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并以此为业的人,他是听多数的外行人的意见,还是听少数的内行的人意见?
第二答:当然是内行的人。
【结论】以此类推,关于正义与非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些,也应该听少数的内行人的意见,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因为少数的内行人讲的是真理,多数外行人(众人)的意见会置我们于死地。(答:同意)
【引申】我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好(体面、正派)(答:同意)
言外之意:你与朋友们的意见,让我逃走,可以让我活着,但我是不是活得好呢?还不知,那么怎样才能活得体面正派呢?
第三问:未得雅典人同意释放,我便逃跑,正当吗?我们分析一下:你讲的逃跑的三个理由,也是众人的考虑,但我的考虑是,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遵守了法律?尽管这个民主决定看起来很荒唐,但遵守法律这个事本身是很严肃的)
反问: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不守法律的事,这违背了民主与法的精神,是邪恶的,可耻的)(答:不能做)
【结论】不能以不正当的行为,去报不正当的审判。(不能“以坏报坏”)即,知道对方是错的,不能用错误的行为去对待对方。
(三)任务二:思考“苏格拉底是否应该逃走?”如何理解苏格拉底不选择逃走?
【提问】文章的标题叫“人应当坚持正义”,在苏格拉底心中,“正义”究竟是什么?
【明确】
什么是“正当”的?在苏格拉底这个例子里,法庭认为他不敬神明,起诉他的人认为他败坏青年,但他的亲朋好友却认为他并非如此。就如同种族问题,曾经严重的种族歧视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今天的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不正当的。
由此可见,“正义”不仅有着时代局限性,即便是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人们,由于观点、立场、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读。
归根结底,是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道德准则。这时候就需要法律来主持公道,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所谓法律即正义。因为法律是在人们的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规范,在对具体问题的裁决上,大部分是合情合理的,也许少数情况下是不够完善的,但它仍然需要我们尽全力去维护。
我们之所以认为苏格拉底的做法不正确,是因为觉得他接受了不公正的判决;我们之所以觉得这判决不公正,是站在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下做出的判断。
而苏格拉底选择服从判决,是因为他的做法不仅维护着法律的威严与价值,他的死也警示着人们当,前法庭仍然存在着不合理与不公正,应当改进。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代表着正义,而违反法律就是不正当的。
如果他选择逃走,将使不服法的人争相效仿,法律权威不复存在。所以,我们承认法律永远存在着不足,但我们更要首先承认法律体系的存在,遵守它,维护它,然后再想办法将它建设得更加完备,而不是以破坏性的方式攻击它。承认律的不足,但用自己的死,捍卫法律的尊严——这才是苏格拉底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