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构思说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后者。
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利用这个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在必修三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个小说单元,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曾记得以前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解释到:“小说嘛,无巧不成书,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是学科活动的主体作用,老师只要引导解决问题就好。
教材教学价值简要说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主要通过描写豹子头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揭示“官逼民反”的黑暗腐朽的社会本质。这篇小说它有《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即描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的性格由多方面因素构成,有先天的遗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后天的因素占有很重要的成分,林冲的性格就是属于后天塑造的,那么探究他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就是这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探究这个原因了解了本文的情节,学会如何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在作文写作中就会仿照林冲形象的塑造进行写作练习。
然而这篇小说最值得学习的是本文的细节描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作者借助对风雪的描写一步步巧妙地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风雪”变化的描写也是恰到好处地推动着情节,除此之外“风雪”渲染了一种氛围,为后文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时候,因为寒冷林冲到草料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沽酒,出门之前和回来发现草料场倒塌之后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的林冲形象和结尾连杀三人的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就会知道抓住某一个细节,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的: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林冲的性格变化,并找出原因
2.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习)
结合学案了解学生提前准备好的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1.作者:(学生甲朗读自己查的资料 )
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学生乙朗读自己查的资料 )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学生丙补充:《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3.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人物或就作品某方面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合作,找一个代表回答问题,选一个同学板书)
二、分析人物林冲的性格变化,并找出原因: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点名气的一个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他的思想性格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林冲被剌配沧州完全是高俅一手陷害所致,但林冲却说:“我因恶了高太尉,……”并自认作“罪囚”怕“玷辱”了李小二夫妻,对“罪囚”的前程,他说:“未知久后如何。”这时的林冲对高俅竟毫不痛恨,连口称他“太尉”,对高俅的狠毒完全没有认识与估计,不但委曲求全,而且充满幻想。到了草料场,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
2.心地善良,侠义济困。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可见林冲很善良。他对高俅认识不足,除了他有逆来顺受的特点外,也有心底过于善良的原因。
3.刚强、正直,性急。
李小二说他“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林冲听说陆虞候前来害他,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伐,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最后杀三个仇人时,他取出刀来搁在陆虞候的脸上,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看来林冲很看重“情理”,他的意思是,你陆虞候想杀害我,杀人的行为我是可以宽恕你的,但“情理”上,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宽容你的。可看出林冲身上具有“正气”。
4.做事细心。
林冲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打酒回来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些都可看出林冲是做事仔细的人。
三、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草屋“四下里崩坏”,“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去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
(2)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3)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
(4)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
以上可看出,小说中的“风雪”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这风雪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3.对风雪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揉合在一起。对风雪的直接描写与侧面衬托交替出现。例如,直接描写风雪的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看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完酒回草料场时,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侧面描写衬托风雪的有: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如写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林冲坐下吃酒“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写草屋,写人物,又是在写风写雪。
四、课堂训练:
1.草屋崩坏后林冲为何不在仓廒借宿一晚而要到半里外的古庙?这表现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水浒传》在人物描写上成就极高。不仅那些主要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毫发毕现的。
3.第三段所说的“这条计好么?”“这条计”指什么?“好”在什么地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