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15:5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23.11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条形码粘贴在相应区域。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⒉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龙,图2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在这些文化形成的时代,人们已经使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上述文化形成于( )
图1 图2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这些考古成就能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
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
3.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4.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5.春秋时期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但到战国时期外交“辞令”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甚至还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 )
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 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
C.王室衰亡加速的表现 D.华夏认同增强的影响
6.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
C.“有教无类” D.“格物致知”
7.图3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图3
A.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B.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8.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理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C.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 D.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9.据统计,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由此可知,南北朝天文观测活动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C.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 D.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10.图4所示制度的发展( )
图4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终结了唐朝以前的贵族政治
C.有利于选拔出创新人才 D.使得宋代形成了“科举社会”
11.图5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图5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
12.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图6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
图6
A.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国富民强,社会繁荣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13.表1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
表1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
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
14.南宋时文人刻书蔚然成风﹐书籍流行。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嘉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B.科举制度创立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印刷业的发展
15.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 )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君权削弱 D机构分散
16.表2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表2
时间 事件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传统农耕社会瓦解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变法改革成为潮流
17.《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
C.因俗而治的特点 D.统治危机的加深
18.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C.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19.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 )
A.冲击了正统思想 B.迎合了市民需要
C.凸显了士人文化 D.加强了思想控制
20.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两次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这一举措( )
A.推动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 B.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21.根据表3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表3
思想家 主张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提倡个性自由 B.批判君主专制
C.倡导“兼爱”“非攻” D.主张“工商皆本”
22.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23.清代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写道:“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皆绝技也。……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这体现他的观念是( )
A.发展商贸以融合中西习俗 B.举办新式学校以传播西学
C.以开放心态对待西洋器物 D.修明内政以挽救国家危亡
24.一位在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臣对当时的中国倍感疑惑,在他看来,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雇佣外国人来订正历法和照料钟表的地步,达官贵人也对每年收到各种各样欧洲精巧机械趋之若鹜,但中国人却仍然认定域外民族与中国人相比都是野蛮人。这位使臣的“疑惑”( )
A.折射出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
B.充斥着欧洲人的傲慢与偏见
C.隐含了扩大对华侵略的企图
D.表明闭关自守政策漏洞百出
25.图7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的读书笔记。若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②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③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 ④____________
图7
A.铁质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普遍推广
B.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
C.在西南地区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D.国家推行了均输平准干预民间贸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26题19分,27题16分,28题15分,共5分)
26.(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材料二
图8
(1)结合所学,为材料一的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你对制度的创新与隋唐盛世形成的关系的认识。(13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4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西汉—北宋)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人口(万户)
西汉 2470.685 9985785
唐代 3920410 5148529
北宋 11224760 6624296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2分)
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卷中的明代商业
材料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常熟翁氏旧藏的明人画作《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明代后期南京市郊商业繁华的景象。其中各种招牌(图9)颇为醒目,写有“天之美禄”“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寄”“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京式鞋靴店”“川广杂货”等等的布帘,最长者达数丈,迎风飘拂,使摩肩接踵的市民,目不暇接。
——摘自王春瑜《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王春瑜说明史》
图9
上述材料招牌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明代后期商业繁荣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15分)
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2023.11
一、选择题
l~5 BADDB 6~10 CDCAD 11~15 DAADB 16~20 CCDBC 21~25 BACAB
二、非选择题
26.(19分)
(1)①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朝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设刺史监察地方等。②秦朝统一文字;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等。③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佛教随之传入中国并传播等。(各列出一个史实即可,6分)
(2)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由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两税法。(6分)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国家发展。(2分)
隋唐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2分)
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1分)
27.(16分)(1)趋势:人口总量虽有波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南方人口数量及比重持续增长,北方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南方比重逐渐超过北方。(4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西汉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体相对稳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共同努力;统治者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8分,任答四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优秀的人才、劳动力,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优秀的文化;有利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南方成为文化和经济重心。(4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8.(15分)
信息(每点2分) 理由(每点3分)
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与外国交流频繁,外国商品流入中国,老百姓能享受到外国商品
西北两口皮货发寄、川广杂货 国内长途贸易发达
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 白银货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京式鞋靴店 商品专业化、区域化,商品交流频繁
(15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