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38题,1—32每题1.5分,33—38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①私有制已经产生 ②阶级分化明显
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④君主专制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这些卜辞说明( )
A.商朝的占卜内容全部涉及农业 B.大量水利工程的开凿
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 D.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3.子曰:“周监(借鉴)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
A.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文化传承,恢复周礼
4.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其中某诸侯国的变法是这一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普遍推行县制。这一诸侯国所在区域位于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分为士、农、工、商“四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传统社会秩序完全解体 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打破
C.各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 D.血缘等级制遭到了破坏
6.《汉书》记载,西汉刚建立时,“剖裂疆土……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武帝时,“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中朝的设立 B.“推恩令”的实行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盐铁官营的实行
7.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1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
A.三国鼎立 B.西晋统一 C.隋朝统一 D.科举制创立
12.下图为“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 )
A.刺史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4.隋唐时期,医药学成就斐然。下列著作中,产生于该时期的是( )
①《黄帝内经》 ②《千金方》 ③《唐本草》 ④《本草纲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右图传为初唐画家阎立本(601年——673年)所作的《职贡图》(局部),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出现这一情景原因是( )
①唐代国内外交通联络较发达通畅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唐玄宗轻徭薄赋,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④唐代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两宋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17.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18.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9.五代的建立者如下表所示。针对这样的历史现象,北宋建立者采取的措施有( )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建立者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身份 原任巢王、宣武节度使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原任河东节度使 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①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②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
③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④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政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
A.通判加强中央集权 B.知州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知县减轻地方军费 D.宰相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21.对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刘擎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其观点认为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 D.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22.宋高宗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元世祖也认为:“有市舶司的勾当(事情),是国家大得济(得利)的勾当。”下列符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状况的有( )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青花瓷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③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
④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宋朝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社会现象。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逐渐强化对于土地的控制
B.官府对民间经济行为限制松弛
C.经济重心南移后社会关系巨变
D.反映了宋代完全没有社会矛盾
24.如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辽、西夏、金
B.西夏、北宋、辽
C.金、辽、北宋
D.金、西夏、南宋
25.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A.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经济重心南移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基层市场涌现
26.金世宗时创建女真进士科,金章宗时加试骑射。河南发现的《女真进士题名碑》用女真文字记录“十五日试策,十七日试论、诗”。这表明金朝科举制度( )
A.由女真人独创后来推广至中原 B.推动汉人学习和使用女真文字
C.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作答题标准 D.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
27.水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观察下图,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 )
①首次沟通黄河、淮河 ②线路更直 ③航程缩短 ④以洛阳为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8.2020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被称为( )
A.三省六部制 B.南、北面官
C.猛安谋克 D.行省制度
29.下列材料反映了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个朝代是( )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0.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下列对“郑和下西洋”评价正确的是( )
①推动了中外交往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
③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④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某学生在查阅清朝康雍乾时期的历史资料时,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台湾府”“雅克萨之战”“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由此看出,该学生学习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B.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D.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32.明末清初,某位思想家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主张“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黄宗羲
33.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4.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
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35.在吐鲁番发现的大量唐代户籍资料,格式与内地一致。下表为开元四年(716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江义宣一户的户籍残卷摘编:
户主 江义宣 年二十二岁 白丁 亲侍 下中户 课户不输 母张年 四十一岁 丁寡 弟义珍 年十五岁 小男 妹寿持 年十五岁 小女 叔母俎渠 年五十七岁 丁寡 笃疾 两目盲 应受田九十一亩 一十三亩八十步已受 七十七亩半四十步未受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有( )
①均田制在边疆地区得到推行 ②开元时期依然存在贫困现象
③开元年间,官府授田严重不足 ④两税法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6.雍正元年(1723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在《会陈军务事情请先具稿密陈折》中写到:“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具奏稿密呈睿览……既经对圣虑,自有乾断,不独臣等获有遵循,而军务大事可免错误矣。”由此可见( )
①雍正时期奏折制度正式形成 ②奏折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私密性
③奏折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④奏折内容仅限于通告军事要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7.右图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约克号”船长亨利·拉斯切利斯千1741—1748年间在广州十三行购置的“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该壁纸( )
①反映清代社会生活,属于图像史料
②引进西方绘画风格,创新艺术形式
③展示农耕文明风采,体现文化交流
④见证西方经济侵略,冲击自然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8.18世纪50年代,清朝版图奠定。朝廷在漫长的内陆边境地区,屯驻大量军队,广泛设立军事哨所,把守山川隘口和交通要道,形成边防网络。政府每年还派遣官兵巡察边界,形成巡边制度。在东南海疆,也形成了水师巡防和陆军屯守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这表明清朝( )
A.形成了保卫边疆的机制 B.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奠定了收复台湾的基础 D.完成了国家领土的勘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3小题,共40分。
39.(14分)历史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时间跨度 距今 7000——5000年 距今 6000——5000年 距今 5300——4300年 距今 4500——4000年 距今 4200——3600年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3分)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一》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3分)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3)依据材料三,概述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40.(14分)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与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候矢(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二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5分)
材料三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2)谈谈材料三中所反映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之处。(4分)
材料四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 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與全览图》。
雍正朝 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 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3)依据材料和所学,简要说明乾隆朝绘制《乾隆内府舆图》的原因。(5分)
41.(12分)北方边疆和中原内地
材料一 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
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
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那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倏忽兴废那样的一种体制,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他们不像十六国北朝、五代沙陀三王朝那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完全放弃草原故土,也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辽、金、蒙古把大片汉地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就模式一和模式二,各举出历史上的两个实例说明。(4分)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模式三中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方式。(8分)
(提示:可以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角度展开)
北京市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B A D B D A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D C D D A C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B B D C C D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C D D C A B B A
39(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地)起源,源远流长,各具特色。(3分)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2)疆域信息: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物;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3分,任意4点即可)
不同:唐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建立行
省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4分)
(3)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工商业城市繁荣;南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4分)
40(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1分)。西周的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1分)
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1分)。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2分)
(2)选官标准:分科考试;选官标准:学识和才能;选官原则:公开、公平、制度化。(一点2分,2点3分,3点4分)
(3)原因:清军击败了准噶尔部的进攻,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的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不准确之处;地图测绘技术更加进步等。(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4点5分)
41.(1)模式一:匈奴与秦、汉王朝并立;突厥与唐王朝并立;(2分,其他实例符合要求亦可)模式二:北魏政权:前秦政权;五代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任意两点得2分);
(2)答案示例:
辽、金、元和清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其统治区域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程度较高,与中原王朝差距不大。(2分)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逐渐扩展到中原内地,为巩固统治,这些政权吸收中原文化,学习中原政治制度;同时又保有其原有的生存和活动的北方草原地区,保留其本民族的文化制度因素,对于中原内地和边疆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和政策。(2分)(举出两个相关政权的史实加以说明,2分)
这一模式推动了统治阶级为处理不同民族事务的制度探索,促进了我国各民族间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加速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