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15:56:08

文档简介

连云港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1-5 BADBA 6-10 CBCDD 11-16 CCDABA
17.答案:
(1)西汉。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治国理念
(2)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
(3)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作用∶在─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价值取向:选官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保障政治的稳定繁荣;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18.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全球化时代的降临;“开放”外贸政策的实行;君主专制的加强;纺织业的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
(2)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使江南地区市场机制日益走向完备;促进了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促使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9.答案:
(1)阅读主体:由洋务人士、士大夫群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
内容:算学等科学技术为主的西方时务书籍为主。
背景: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影响:推动读书风气的变化和都市知识变迁。
(2)变化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西学东渐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性作用。
评价:为近代救亡图存提供力量;提升资产阶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维新思想传播,为维新变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通过西书阅读,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连云港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山东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灰陶、蛋壳陶等;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泥质陶、文字纹夹砂陶、玉器等,还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些文化遗存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时期 D. 封建社会时期
2.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右图显示了畿外主要方国和部族的分布状况。由此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行省制
3.下列思想家中,第一次把“道”作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提出来,并提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恶)"等命题的是:
A.墨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4.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郡县制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行 C.中朝的建立 D. 疆域的开拓
5.西晋时期,裴秀在某著作中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指出绘图要考虑比例、方位、里程、高低等要素。该著作是:
A.《禹贡地域图》 B.《齐民要术》 C.《海国图志》 D.《瀛寰志略》
6.东晋南朝时期,朝廷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也成为南方的粮仓。这说明:
A.甘薯种植得以推广 B.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C.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7.右图是出土于唐朝章怀太子墓中的《礼宾图》壁画(局部)。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唐朝的:
A.朋党之争
B.对外交往
C.赋税制度
D.藩镇割据
8.唐朝的文艺作品洋溢着大唐之美。如,《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知,“大唐之美”在于:
A.婉约细腻、吏治清明 B.思想活跃、三教并行
C.气象宏大、兼收并蓄 D.市井气息、西学东渐
9.辽朝的职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为此后的国家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符合这一特点的辽朝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猛安谋克制 D.南北面官制
10.南宋都城临安万物汇集,各行各业热闹非凡。相同的行业,往往集中于一条街巷之中,以致于这些街巷有了类似今天的“珠宝巷”“米市巷”等称谓。这反映了:
A.门第观念淡化 B.小农经济瓦解
C.人身控制加强 D.城市商业繁荣
11.明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万历以后,每年输入的西班牙银币达数百万元之多,在海外贸易比较兴盛的闽、广等地,墨西哥银币更是广为流通。这有利于:
A.抑商政策的产生 B.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C.商业资本的集聚 D.棉花的种植和普及
12.明朝思想家李贽蔑视权威和教条,反对用“德礼”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期待人们能够“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据此可知,他提倡:
A."格物致知" B.隆礼重法 C.个性自由 D.“存天理,灭人欲”
13.下列历史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发展
C.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14.下列两则史料均指向同一历史现象。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
A.图像史料、文献史料 B.民间器物、地方史志
C.音像史料、实物史料 D.历史遗址、口述回忆
15.1859年6月,英法联军兵败大沽口。为报复中国,他们叫嚣要“攻占北京”,于1860年再次出兵,美俄尾随其后,充当战争帮凶。这些侵略行为发生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1901年,留日学生发表的《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认为,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中国民气”,其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行为“振刷”了中国的国民精神。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振奋了中国人民反帝精神 B.促使大批的学生留学日本
C.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52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朝代 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3分)
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5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分)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大变局是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下逐渐显现的,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沿袭着海禁政策。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各种力量的作用,铸就了晚明对外贸易的辉煌。正如全汉异所说:“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先进,成本比较低廉,产品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 ——摘编自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这是值得探究的历史课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大变局”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大变局”对江南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成员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