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微项目
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
——探讨社会性科学议题
项目学习目标
能够综合应用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探讨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
在寻求证据支持观点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查找、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得必要资料;能够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观点、证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条理的阐述。
能够从科学、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权衡不同观点的利与弊,有依据地作出决策。
“社会性科学议题” (Socioscientific Issues,简称 SSI),指由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与社会伦理道德、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紧密相关的社会性问题。这其中,有很多议题与化学密切相关。
例如,为了应对重污染天气,把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采取了汽车限行措施,以期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部分市民对这样的举措不满,认为汽车尾气不是导致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如雾霾)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措施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由此,引发了关于“汽车限行”的争议。
为应对重污染天气是否应采取“汽车限行”措施
面对社会性科学议题,首先需要明确议题中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正确认识议题;然后从环境、经济、社会等视角寻找议题涉及的利与弊,论证这些利与弊是否成立;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权衡利弊,作出决策。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分析框架
在本项目活动中,你将依据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分析框架,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是否合理,提升应用物质性质与转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证能力以及综合考虑作出决策的能力。
项目话动1 科学认识社会性科学议题,寻找利与弊
探讨社会性科学议题时,首先需要对议题进行分析,厘清相关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寻找议题涉及的利与弊。
1.科学分析议题,厘清议题中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
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化合价角度:如N2转化为NO,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应加化合价降低的氧化剂。
②物质类别角度:如单质转化为氧化物,根据元素守恒,应加含氧元素的物质。
2.分别从环境、经济、社会等视角列举应对重污染天气采取“汽车限行”措施的利与弊。
视角 利 弊
环境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轻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经济 促使人们购买第二辆汽车,汽车销量增加,促进经济发展 导致汽车保有量增加
社会 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增加公共交通压力,导致人们出行不便
方法导引
社会性科学议题中利与弊分析的视角
社会性科学议题往往比较复杂,需要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从多个视角综合分析议题涉及的利与弊;其中,环境、经济、社会是基本的分析视角。
例如,关于应对重污染天气采取“汽车限行”措施,某小组分析出的利与弊如下所示。
环境视角:(利)“汽车限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减轻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经济视角:(利)“汽车限行”,促使人们购买第二辆汽车,汽车销量增加,促进经济发展;(弊) 导致汽车保有量增加。
社会视角: (利)“汽车限行”,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弊) 增加公共交通压力,导致人们出行不便。
项目活动2 学习科学论证,论证利与弊
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涉及的各种利与弊的观点,经过论证才能明确是否成立。为了论证观点,需要依据观点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推理分析,使资料成为支持或者否定某种观点的证据,并且考虑是否存在对资料或者推理过程的反驳。观点资料、推理过程、反驳是科学论证的基本要素。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形成可靠的观点,才有助于作出合理的决策。
1.以“汽车限行”能够减轻空气污染这一观点为例进行论证并交流。请你对某小组的论证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完善这一论证过程。
同学甲:汽车行驶会产生污染,因为会产生氮氧化物。
同学乙:虽然会有氮氧化物产生,但不一定会排放到大气中。
同学甲:在汽缸中,氮气与氧气会发生反应,产生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汽车尾气中肯定有氮氧化物。
同学丙: 汽车中装有净化装置,会将氮氧化物转化成氮气,然后再排放到大气中。
同学乙: 大自然有自我净化能力,能够消耗氮氧化物。
同学甲:虽然有净化装置,但装置中的催化剂很容易中毒;一旦催化剂中毒,就不能有效转化氮氧化物了。
同学丙:有人测定过汽车尾气中 PM2.5的浓度,结果表明汽车尾气中的 PM2.5 比空气中的还少,可见汽车尾气不会污染空气。
同学甲: 你测定的是汽车尾气中 PM2.5 的浓度,没有测定氮氧化物的浓度,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中会转化为 PM2.5 的成分,因此不能证明汽车尾气不会污染空气。
2.通过小组讨论,对项目活动 1 中提出的各种利与弊进行科学论证,形成可靠的观点。
方法导引
科学论证的水平
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需要有充分、确凿的资料以及合理的推理过程作为支撑,同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的反驳。资料的翔实程度、推理过程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考虑了反驳,决定着科学论证的水平。
水平 示例
水平1:有观点,缺少必要的资料 观点:采取“汽车限行”措施能够减轻空气污染
水平 2:有观点和资料,缺少从资料到观点的推理过程或者推理过程不合理,或者资料不充分 观点: 采取“汽车限行”措施能够减轻空气污染
资料: 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氮氧化物
水平 示例
水平3:有观点、资料以及从资料到观点的推理过程;资料充分,推理过程合理 观点:采取“汽车限行”措施能够减轻空气污染
资料: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氮氧化物;大量汽车行驶会产生较多的氮氧化物;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会导致光化学烟雾,还会转化成硝酸及其盐类物质导致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污染大气
推理过程: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氮氧化物汽车尾气中有氮氧化物氮氧化物进入大气(超过排放标准)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会导致光化学烟雾,也会转化成硝酸及其盐类物质导致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
水平 示例
水平4:有观点、资料以及从资料到观点的推理过程;资料充分,推理过程合理;考虑了可能的反驳及其证据 观点:采取“汽车限行”措施能够减轻空气污染
资料: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氮氧化物;大量汽车行驶会产生较多的氮氧化物;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会导致光化学烟雾,还会转化成硝酸及其盐类物质导致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污染大气
推理过程: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氮氧化物汽车尾气中有氮氧化物氮氧化物进入大气 (超过排放标准)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会导致光化学烟雾,也会转化成硝酸及其盐类物质导致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
反驳及其证据:汽车中装有净化装置,会将氮氧化物转化成氮气后再排放
进一步推理:虽然有净化装置,但装置中的催化剂很容易中毒;一旦催化剂中毒,就不能有效吸收氮氧化物了
项目活动3 权衡利弊,作出决策
1.将经过论证的利与弊进行分析后,分清主次,权衡利弊,作出决策。下面是某小组关于应对重污染天气采取“汽车限行”措施的利与弊的讨论,阅读并思考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权衡利弊
同学甲:利和弊都是三条,很难做决定啊!
同学乙:对环境有污染,一条就决定了,同意采取“汽车限行”措施。
同学丙:造成环境重污染的因素有很多,汽车尾气只是其中的一种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呀!
同学丁:我们家离学校远,采取“汽车限行”措施后出行太不方便了,我不同意。
同学戊:应该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汽车限行”措施能够减轻空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出行不便,是个人问题。汽车保有量是局部问题,可以逐渐达到新形态的平衡。增加公共交通压力,恰恰可以促进政府不断改善公共设施。因此,应该支持为应对重污染天气而采取的“汽车限行”措施。
2.根据汇报展示的评价内容和小组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小组成员研讨汇报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
A B C D
知识的应用 不仅能充分、科学、合理地应用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阐述分析,还能应用相关的新知识 能充分、科学、合理地应用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阐述分析 能比较充分、科学地应用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阐述分析 应用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阐述分析时不够全面或出现错误
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
A B C D
科学论证 有针对议题的明确观点,资料充分,从资料到观点的推理过程合理,考虑了反驳及其证据 有针对议题的明确观点,资料充分,从资料到观点的推理过程合理 有针对议题的明确观点,资料比较充分,从资料到观点的推理过程有瑕疵但基本合理 有针对议题的明确观点,资料基本充分,但缺少从资料到观点的推理过程
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
A B C D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能根据实际情况,自主依据绿色化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社会性科学议题进行综合分析 能根据实际情况,从科学、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对社会性科学议题进行具体分析 能分析社会性科学议题可能给环境、社会发展、人类健康等带来的双重影响,但不够充分、具体 仅关注对个体的影响,缺乏对环境、社会发展、人类健康等社会性影响的关注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