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6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安徽安庆期中)约公元前3000年,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从中可以看出( )
A.生产力的发展为印欧人迁徙提供了前提条件
B.印欧人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
C.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D.印欧人迁徙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2.(2023·山西名校联考)哈拉帕文明时期,印度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其主要工具是石器和(红)铜器,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转入铁器时代。古印度文明从金石并用时代向铁器时代蜕变,主要得益于( )
A.婆罗门教的形成 B.大月氏人的西进
C.雅利安人的迁徙 D.赫梯帝国的征服
3.(2023·云南曲靖民族中学)有学者指出,印欧人最初可能生活在里海地区,曾在那里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因为主要依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他们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就会朝那里迁徙。该学者旨在论证( )
A.牛耕对农业具有革命性影响
B.印欧人大迁徙植根于其生产方式
C.原始畜牧业起源于里海地区
D.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种群分布
4.(2023·天津耀华中学)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B.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
C.阿拉伯文明传播到达北非地区
D.查士丁尼在位时构建法律体系
5.(2023·河南新乡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C.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
D.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徙
6.(2023·河北唐山期中)4世纪中后期,匈奴帝国在东欧、北欧攻城略地,这直接引发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匈奴西迁引发的“蝴蝶效应”( )
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标志着西欧进入近代社会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
7.(2023·浙江宁波期末)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控制其他国家
B.为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
C.寻找稳定的生存环境
D.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
8.(2023·黑龙江大庆中学)日耳曼人在南迁过程中,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统治者则将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据此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化认同
B.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进程
C.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D.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9.(2023·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公元前18世纪起,北方游牧民族对亚欧农业带曾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入侵。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在历史学中常常被称为“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首先,游牧民族侵入农耕世界后,多多少少把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传给了农耕民族。其次,农耕民族在文明程度上高于游牧民族,但相较之下又过于文静柔弱、缺乏活力,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许多农耕民族不得不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进行改革甚至借鉴入侵的游牧民族的某些技艺,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最后,文化的力量比武器的力量大千百倍,游牧民族对文明民族的武力征服最终会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
文明演进为线索》
(1)以具体史实,说明“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文明交流演进的主要因素。
二、能力提升
10.(2023·山西长治期末)阿卡德人迁入两河流域南部时,不是将已有较高文明的苏美尔人征服、奴役,而是共同居住生息,逐渐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来到伊朗高原后,直到公元前1000年才居于优势地位,当地原有的较发达的文明并没有因之而被摧毁。这反映了当时(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优势
B.西亚区域文化不断重构
C.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
D.民族国家因迁徙而形成
11.(2023·湖南岳阳一中)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
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 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
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 蜂蜜、缝、编织
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 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落叶乔木
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 轭、犁、车轮、轮轴、柄、挽具、毂
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 A )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
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
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
12.(2023·福建龙岩一中)“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距遥远……彼此充斥着恩怨和矛盾,有时还会发生战争,但是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为此,希腊在地中海世界的各殖民城邦跋山涉水来到奥林匹亚圣地,参加那里的宗教盛宴。由此可见,希腊的殖民活动( )
A.延续了母邦政治制度
B.推动希腊文化传播
C.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贯穿着民族认同感
13.(2023·山东济宁)《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
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
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
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
14.(2023·江西赣州期末)世界古代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发动多次大规模冲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为多少打开各个民族的闭塞,向程度越来越大的世界史发展尽到了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力量。……游牧、半游牧部族以暴力进入农耕世界之后,一旦扎根定居下来,那么,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却又往往抵制不了他们所曾破坏过的经济和文化的吸引。随着时间的延续推移,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后代,也就构成遭到破坏后的农耕世界历史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
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对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予以评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第三单元 第6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安徽安庆期中)约公元前3000年,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从中可以看出( A )
A.生产力的发展为印欧人迁徙提供了前提条件
B.印欧人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
C.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D.印欧人迁徙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解析: 根据材料“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可知,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迅速发展,为印欧人迁徙小亚细亚提供了前提条件,A项正确;“最早”一说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印欧人迁徙对当地社会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山西名校联考)哈拉帕文明时期,印度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其主要工具是石器和(红)铜器,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转入铁器时代。古印度文明从金石并用时代向铁器时代蜕变,主要得益于( C )
A.婆罗门教的形成 B.大月氏人的西进
C.雅利安人的迁徙 D.赫梯帝国的征服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出现于4000多年前,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雅利安人在迁徙过程中,加强了与其他地区,如最早产生冶铁技术的西亚文明之间的交流,使得古印度文明逐渐从金石并用时代向铁器时代蜕变,因此古印度文明从金石并用时代向铁器时代蜕变,主要得益于雅利安人的迁徙,C项正确;婆罗门教的形成与印度进入铁器时代无关,排除A项;大月氏人西进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赫梯帝国没征服印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云南曲靖民族中学)有学者指出,印欧人最初可能生活在里海地区,曾在那里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因为主要依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他们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就会朝那里迁徙。该学者旨在论证( B )
A.牛耕对农业具有革命性影响
B.印欧人大迁徙植根于其生产方式
C.原始畜牧业起源于里海地区
D.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种群分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早期印欧人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农耕为辅,没有安土重迁的观念,且主动选择水草丰美之地的倾向较强,因此可以论证印欧人大迁徙植根于其生产方式,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印欧人所饲养的牛,并非耕畜,排除A项;印欧人并非最早从事畜牧业的种族,排除C项;材料强调印欧人迁徙,无法得知种群分布,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天津耀华中学)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B )
A.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B.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
C.阿拉伯文明传播到达北非地区
D.查士丁尼在位时构建法律体系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不属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排除A项;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查士丁尼在位时构建法律体系与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河南新乡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B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C.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
D.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徙
解析: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北民南下迁徙的交汇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可见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融,B项正确;“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这一结论需要材料提供多方面史实来对比说明,而材料只涉及长江流域的民族语言交融,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长江流域这一局部地区的民族语言交融,仅凭此不能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缓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民族迁徙的原因,而是民族迁徙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河北唐山期中)4世纪中后期,匈奴帝国在东欧、北欧攻城略地,这直接引发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匈奴西迁引发的“蝴蝶效应”( A )
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标志着西欧进入近代社会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
解析: 根据材料“匈奴帝国在东欧、北欧攻城略地,这直接引发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可以看出,匈奴西迁的过程中,促成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A项正确;西欧进入近代社会的重要事件是新航路开辟,排除B项;匈奴西迁并没有推动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排除C项;加剧的应是欧洲政治上的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浙江宁波期末)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D )
A.控制其他国家
B.为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
C.寻找稳定的生存环境
D.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不足,促使古代希腊人向外移民。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波斯等地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都是为了在新征服地区获得土地。可见,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D项正确;农耕民族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将土地作为重要的生存资源,对土地的追求是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动因,相比之下控制其他国家和扩大文化影响的需求处于次要地位,排除A、B两项;农耕民族生活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生存环境总体稳定,在土地充足的情况下,农耕民族一般安土重迁,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黑龙江大庆中学)日耳曼人在南迁过程中,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统治者则将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据此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C )
A.推动了区域文化认同
B.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进程
C.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D.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解析: 根据材料“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可知,日耳曼人在迁徙的过程中自身原有的血缘氏族和农村公社都瓦解了,同时还将西罗马帝国的土地分封给臣民,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封建大领地的形成,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其对西欧封建化的影响,无法得出区域文化认同,排除A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阻碍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也没有摧毁罗马帝国的文明,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9.(2023·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公元前18世纪起,北方游牧民族对亚欧农业带曾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入侵。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在历史学中常常被称为“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首先,游牧民族侵入农耕世界后,多多少少把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传给了农耕民族。其次,农耕民族在文明程度上高于游牧民族,但相较之下又过于文静柔弱、缺乏活力,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许多农耕民族不得不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进行改革甚至借鉴入侵的游牧民族的某些技艺,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最后,文化的力量比武器的力量大千百倍,游牧民族对文明民族的武力征服最终会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
文明演进为线索》
(1)以具体史实,说明“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文明交流演进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史实:印欧人的迁徙促使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区域文化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日耳曼人的迁徙促使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阿拉伯人融合伊斯兰教及希腊罗马文化,日渐繁荣;蒙古西征时将中国火药、印刷术及指南针传播到阿拉伯,再传至欧洲,推动欧洲近代化的发展。
(2)因素:战争交锋、贸易往来、技术发展、人口迁徙。
解析:(1)史实:人口的迁徙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对方的文明,也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结合游牧民族的具体迁徙情况,可举例:印欧人的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南下、日耳曼人的迁徙、阿拉伯人对于文化的保存、蒙古西征;其中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区域的文化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日耳曼人的南下促进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阿拉伯人在迁徙过程中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也为保存各地文化奠定基础;蒙古西征过程中将中国的文化传播至欧洲社会,成为摧毁欧洲封建社会堡垒的重要环节,促进了欧洲近代化的发展。
(2)因素:根据材料“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许多农耕民族不得不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进行改革甚至借鉴入侵的游牧民族的某些技艺,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文明演进的因素有战争交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文明演进的因素还有经济贸易的往来;根据材料“游牧民族侵入农耕世界后,多多少少把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传给了农耕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文明演进的因素有技术发展;根据材料“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在历史学中常常被称为‘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文明演进的因素有人口迁徙。
二、能力提升
10.(2023·山西长治期末)阿卡德人迁入两河流域南部时,不是将已有较高文明的苏美尔人征服、奴役,而是共同居住生息,逐渐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来到伊朗高原后,直到公元前1000年才居于优势地位,当地原有的较发达的文明并没有因之而被摧毁。这反映了当时( C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优势
B.西亚区域文化不断重构
C.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
D.民族国家因迁徙而形成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迁入者阿卡德人和伊朗高原的征服者印欧人征服新的统治区域后没有摧毁旧的文明,而是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体现了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C项正确;材料中印欧人的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而是游牧文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西亚区域文化的重构问题,而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被征服者征服后旧的文明没有被消灭,而是新旧文明慢慢融合,排除B项;材料涉及时间截至公元前1000年,但是民族国家直到近代才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湖南岳阳一中)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
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 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
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 蜂蜜、缝、编织
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 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落叶乔木
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 轭、犁、车轮、轮轴、柄、挽具、毂
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 A )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
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
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
解析: 从表中内容可知,印度、波斯、希腊、俄罗斯等地的语言与原始印欧语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缝”“编织”“犁”等字眼,说明古印欧人掌握了一定的农耕技术,但“成熟”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排除C项;古印欧人的迁徙对迁徙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福建龙岩一中)“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距遥远……彼此充斥着恩怨和矛盾,有时还会发生战争,但是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为此,希腊在地中海世界的各殖民城邦跋山涉水来到奥林匹亚圣地,参加那里的宗教盛宴。由此可见,希腊的殖民活动( B )
A.延续了母邦政治制度
B.推动希腊文化传播
C.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贯穿着民族认同感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古希腊人移民出去的城邦“有时还会发生战争”,但这些城邦基本都保留了希腊文化,甚至“希腊在地中海世界的各殖民城邦跋山涉水来到奥林匹亚圣地,参加那里的宗教盛宴”,这反映希腊的殖民活动推动了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周边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殖民出去的城邦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排除A项;殖民城邦返回希腊参加宗教盛宴,体现了希腊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也伴随着殖民城邦的建立而传播,但不能说明殖民活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宗教只是希腊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排除C项;据材料“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距遥远……彼此充斥着恩怨和矛盾,有时还会发生战争”可知,移民城邦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山东济宁)《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 )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
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
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
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开放的全球视野”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变化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并未体现西欧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江西赣州期末)世界古代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发动多次大规模冲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为多少打开各个民族的闭塞,向程度越来越大的世界史发展尽到了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力量。……游牧、半游牧部族以暴力进入农耕世界之后,一旦扎根定居下来,那么,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却又往往抵制不了他们所曾破坏过的经济和文化的吸引。随着时间的延续推移,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后代,也就构成遭到破坏后的农耕世界历史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
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对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予以评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是推动古代世界各区域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力量。
评述: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扩大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之间的交流通道,促进了彼此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每次冲击都会在旧文明的废墟上建立一些新的帝国,从而促进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交通,使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各个区域文化之间、农牧文化之间,在碰撞、交往中相互学习,从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客观上打破了各民族间的封闭自守,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与转型。一方面,迁徙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在接受农耕世界先进制度与文明的基础上,完成了农耕化和自身的转型进步,从而扩大了农耕世界的范围;另一方面,农耕世界在面临游牧世界的冲击时,也会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自身进行某种变革,从而促进农耕世界自身的发展。
总之,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几次大冲击,推动了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推动了众多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创新,重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析:题目要求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对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予以评述,根据材料“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为多少打开各个民族的闭塞,向程度越来越大的世界史发展尽到了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力量”“抵制不了他们所曾破坏过的经济和文化的吸引”“农耕世界历史继续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是推动古代世界各区域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力量。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述,答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的相关史实,以及推动古代世界各区域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内容。根据材料“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为多少打开各个民族的闭塞,向程度越来越大的世界史发展尽到了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力量”可得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扩大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之间的交流通道,促进了彼此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古代文明交往的知识可知,每次冲击都会在旧文明的废墟上建立一些新的帝国,从而促进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交通,使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各个区域文化之间、农牧文化之间,在碰撞、交往中相互学习,从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据材料“游牧、半游牧部族以暴力进入农耕世界之后,一旦扎根定居下来,那么,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却又往往抵制不了他们所曾破坏过的经济和文化的吸引”可得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客观上打破了各民族间的封闭自守,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与转型。迁徙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在接受农耕世界先进制度与文明的基础上,完成了农耕化和自身的转型进步,从而扩大了农耕世界的范围;据材料“随着时间的延续推移,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后代,也就构成遭到破坏后的农耕世界历史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可得出,农耕世界在面临游牧世界的冲击时,也会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自身进行某种变革,从而促进农耕世界自身的发展。
总之,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几次大冲击,推动了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推动了众多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创新,重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第三单元 第7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江西九江统考)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他们“以履行上帝的天职为幸福,以赚钱创业为神圣,以奢侈浪费为可耻”。这一史料可佐证( )
A.新航路开辟的宗教背景
B.宗教改革运动在北美的扩展
C.美利坚文化的历史渊源
D.北美独立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2.(2023·江西赣州期中)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下表:
1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2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
据表可知( )
A.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
B.北美奴役劳动的起始时间
C.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
D.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3.(2023·山西统考)见诸史料记载的美洲第一次天花疫情,发生在1518年12月至次年1月的多米尼加。这是一起由外来人口传播给当地印第安人的输入性疫情。据时人估计,两个月内就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印第安人死于天花病毒。其直接影响是( )
A.基督教在美洲得到了迅速传播
B.欧洲人在当地迅速建立殖民地
C.大量黑人奴隶被卖至拉丁美洲
D.西班牙开辟了跨太平洋的航线
4.(2023·黑龙江鸡西实验中学)1770年,英国库克船长率领船队到达澳洲,为了彻底占有澳洲殖民地,英国开始向澳洲大量移民。与此同时,澳洲土著人遭受到残酷的屠杀,至19世纪中叶,白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由此可见( )
A.英国殖民的野蛮性
B.世界人口在各大洲之间流动
C.澳洲自然条件优越
D.殖民活动导致世界人口锐减
5.(2023·湖南长沙期末)澳洲土著人是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后来,其他种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如英国共把19万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亚。又如,从1820年到19世纪30年代初引进自由移民1.4万人,约占全澳移民总数的1/3,此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直线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民10.8万人。此举( )
A.不利于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地调整
D.反映了澳洲人口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
6.(2023·广东东莞期末)移民刚迁入某地时会倾向于跟来自同一文化圈的人居住在一起,相互间的饮食、文化、习惯等会更适应。各个族群会形成各自的小团体,而不是融入主流大环境。移民二代因为父辈的积累而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接受教育后更便利地融入主流社会。由此可见,移民融合( )
A.取决于移民的个人选择
B.文化习俗是首要影响因素
C.结果必然走向最终同化
D.要经历与环境的整合互动
7.(2023·河南周口)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到美国去的很少,每年不过数人。可是从1852年到1875年的23年间,移入美国的华工有20万人以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侵华逐步加深 B.美国城市化的起步
C.中国小农经济瓦解 D.华工出国的合法化
8.(2023·河南周口期末)1868年,秘鲁的华工在给美国驻秘鲁公使的信中描述道:“中华国远适秘鲁咕冈公司粤东会馆同升公司从蚁民等,凭东家而吩咐,放牛牧马一任指挥,开田掘井,概遵调遣,工夫不断于晨昏,力役无间乎寒暑。”这反映了( )
A.华工对美国近代化的贡献
B.华工苦力的悲惨遭遇
C.华工在秘鲁物质待遇低下
D.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
9.(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年英国总人口是1 197万,1931年是4 479万。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 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镡娴娴《19世纪英国人口对
外迁移问题探析》
材料二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
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华人“下南洋”与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不同点。
二、能力提升
10.(2023·江西南昌期末)北美印第安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的方法,他们教会了早期来到美洲的白人船员服用白雪松叶子汤剂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早期北美科学家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得益于一个不知名的黑人奴仆所传授的西非家乡的经验。这说明当时( )
A.殖民扩张推动文化交流
B.土著居民的抗病能力强
C.北美大陆族群关系融洽
D.传染病促进了人口流动
11.(2023·山东潍坊期末)下表是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数的比例变化(%)。其中,丙是( )
年份大洲 甲 乙 丙 丁
1650年 18.3 18.3 2.4 60.6
1750年 19.2 13.1 1.6 65.8
1850年 22.7 8.1 5.1 63.9
1900年 24.9 7.4 9.0 58.3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12.(2023·海南统考)如表为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向外移民状况统计表。表中现象( )
目的地 移民人数(单位:万人)
美国 3 420
亚洲俄属地区 1 200
阿根廷 600
加拿大 520
A.推动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B.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繁荣
C.引发了全球人口迁徙热潮
D.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13.(2023·江苏扬州)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 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 )
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
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
14.(2023·河北联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始于15世纪末,历经4个多世纪,至20世纪初各主要移民接纳国纷纷制订和实施限制移民政策,造成移民人数剧减。大迁徙的兴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若从这些因素与迁徙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可归纳为两类因素:推力因素即移民原居住地,促使或迫使他们移居他地的那些因素;吸力因素即移民移居地,吸引他们前往该地的那些因素。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
后的大迁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代某地区的移民状况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第三单元 第7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江西九江统考)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他们“以履行上帝的天职为幸福,以赚钱创业为神圣,以奢侈浪费为可耻”。这一史料可佐证( C )
A.新航路开辟的宗教背景
B.宗教改革运动在北美的扩展
C.美利坚文化的历史渊源
D.北美独立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第一批清教徒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清教徒来到北美,寻求宗教自由,也传播了自己的文化信仰,这成为美利坚文化的一部分,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的宗教背景是传播基督教,与宗教自由无关,排除A项;宗教改革主要是在西欧,与美洲无关,排除B项;北美独立战争开始于177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江西赣州期中)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下表:
1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2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
据表可知( D )
A.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
B.北美奴役劳动的起始时间
C.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
D.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1640年……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可知,北美早期的法律实践记录显示,17世纪的北美,黑人奴隶被起诉后,基本都被判为终身为奴,须终身为种植园奴隶主劳作,说明17世纪的北美对劳力的需求,刺激奴隶制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法律实践的记录,无法判定当地司法是否背离普通法传统,排除A项;材料提供的是两个法律实践,但根据实践无法判定是否是北美奴役劳动的起始时间,还需更多史料进行佐证,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讲的是黑人奴隶被判终身为奴,与是否人权意识觉醒无关,另外,在北美奴隶制下,黑人奴隶根本没有人权可言,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山西统考)见诸史料记载的美洲第一次天花疫情,发生在1518年12月至次年1月的多米尼加。这是一起由外来人口传播给当地印第安人的输入性疫情。据时人估计,两个月内就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印第安人死于天花病毒。其直接影响是( B )
A.基督教在美洲得到了迅速传播
B.欧洲人在当地迅速建立殖民地
C.大量黑人奴隶被卖至拉丁美洲
D.西班牙开辟了跨太平洋的航线
解析: 根据“两个月内就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印第安人死于天花病毒”可知,输入性疫情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的人口急剧减少,从而使得欧洲殖民者能够比较顺畅地建立殖民地,B项正确;美洲人口减少与基督教的迅速传播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是美洲人口减少带来的间接影响,不是直接影响,排除C项;印第安人生活在美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相隔的是大西洋,所以不能说明西班牙开辟了跨太平洋的航线,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黑龙江鸡西实验中学)1770年,英国库克船长率领船队到达澳洲,为了彻底占有澳洲殖民地,英国开始向澳洲大量移民。与此同时,澳洲土著人遭受到残酷的屠杀,至19世纪中叶,白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由此可见( A )
A.英国殖民的野蛮性
B.世界人口在各大洲之间流动
C.澳洲自然条件优越
D.殖民活动导致世界人口锐减
解析: 根据材料“……为了彻底占有澳洲殖民地,英国开始向澳洲大量移民。与此同时,澳洲土著人遭受到残酷的屠杀,至19世纪中叶,白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对澳洲的殖民,导致当地居民人口的锐减,说明英国殖民的野蛮性,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英国向澳洲移民,看不出“世界人口在各大洲之间流动”,排除B项;澳洲自然条件的优越是英国殖民的原因之一,但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殖民的野蛮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对澳洲殖民造成澳洲人口锐减,不能说导致世界人口的锐减,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湖南长沙期末)澳洲土著人是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后来,其他种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如英国共把19万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亚。又如,从1820年到19世纪30年代初引进自由移民1.4万人,约占全澳移民总数的1/3,此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直线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民10.8万人。此举( D )
A.不利于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地调整
D.反映了澳洲人口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
解析: 根据材料“澳洲土著人是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后来其他种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从1820年到19世纪30年代初引进自由移民1.4万人,约占全澳移民总数的1/3,此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直线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民10.8万人”可知,澳大利亚的人口组成有其原始居民澳洲土著人,还有英国流放的罪犯、世界其他地方的自由移民等,体现了澳大利亚人口组成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D项正确;大量自由移民的引入,促进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当地地主资产阶级以及议会,无法判断其发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澳大利亚的人口组成,没有体现澳大利亚主动调整政策的史实,并且材料所述内容不是澳大利亚主动调整政策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广东东莞期末)移民刚迁入某地时会倾向于跟来自同一文化圈的人居住在一起,相互间的饮食、文化、习惯等会更适应。各个族群会形成各自的小团体,而不是融入主流大环境。移民二代因为父辈的积累而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接受教育后更便利地融入主流社会。由此可见,移民融合( D )
A.取决于移民的个人选择
B.文化习俗是首要影响因素
C.结果必然走向最终同化
D.要经历与环境的整合互动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第一代移民倾向于与同文化圈的人居住在一起,而第二代移民则通过教育更容易融入主流社会,反映了移民融合要经历与环境的整合互动,D项正确;移民刚迁入时势力比较弱,是否融入主流社会不取决于个人,排除A项;文化习俗是重要因素,并不是首要因素,排除B项;“结果必然走向最终同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河南周口)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到美国去的很少,每年不过数人。可是从1852年到1875年的23年间,移入美国的华工有20万人以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美国侵华逐步加深 B.美国城市化的起步
C.中国小农经济瓦解 D.华工出国的合法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52年到1875年的23年间,移入美国的华工人数迅速增加,这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条约,允许华工出国的结果,D项正确;1852年到1875年,美国不是侵华的主要国家,排除A项;美国城市化并不是这一时期才起步,排除B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河南周口期末)1868年,秘鲁的华工在给美国驻秘鲁公使的信中描述道:“中华国远适秘鲁咕冈公司粤东会馆同升公司从蚁民等,凭东家而吩咐,放牛牧马一任指挥,开田掘井,概遵调遣,工夫不断于晨昏,力役无间乎寒暑。”这反映了( B )
A.华工对美国近代化的贡献
B.华工苦力的悲惨遭遇
C.华工在秘鲁物质待遇低下
D.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工夫不断于晨昏,力役无间乎寒暑”可知,在秘鲁的华工工作繁重,反映了华工苦力的悲惨遭遇,B项正确;“美国近代化”的表述与材料中的信息“远适秘鲁”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物质待遇”,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国际垄断组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年英国总人口是1 197万,1931年是4 479万。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 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镡娴娴《19世纪英国人口对
外迁移问题探析》
材料二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
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华人“下南洋”与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不同点。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英国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官方移民政策的支持;迁入地工业化发展,需大量劳动力。
(2)不同点:中国人“下南洋”主要受殖民主义影响,英国人口外迁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中国人“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英国人口外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中国人“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英国人口外迁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人“下南洋”传播了中华文化,英国人口外迁促进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
解析:(1)原因:从工业革命的推动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英国本地人口的增长分析得出,英国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矛盾分析得出,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得出,官方移民政策的支持;根据材料一“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得出,迁入地工业化发展,需大量劳动力。
(2)不同点: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得出,中国人“下南洋”主要受殖民主义影响,英国人口外迁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根据材料二“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结合迁移方向分析得出,中国人“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英国人口外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根据材料二“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得出,中国人“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英国人口外迁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材料二“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其产生的影响分析得出,中国人“下南洋”传播了中华文化,英国人口外迁促进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
二、能力提升
10.(2023·江西南昌期末)北美印第安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的方法,他们教会了早期来到美洲的白人船员服用白雪松叶子汤剂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早期北美科学家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得益于一个不知名的黑人奴仆所传授的西非家乡的经验。这说明当时( A )
A.殖民扩张推动文化交流
B.土著居民的抗病能力强
C.北美大陆族群关系融洽
D.传染病促进了人口流动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教会了早期来到美洲的白人船员服用白雪松叶子汤剂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早期北美科学家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得益于一个不知名的黑人奴仆所传授的西非家乡的经验”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扩张的过程中学到了美洲土著居民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的相关方法,非洲黑奴的经验对北美科学家发明天花预防接种提供了重要帮助,这说明早期殖民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印第安土著居民抗病能力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大陆族群关系融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人口流动会加剧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山东潍坊期末)下表是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数的比例变化(%)。其中,丙是( C )
年份大洲 甲 乙 丙 丁
1650年 18.3 18.3 2.4 60.6
1750年 19.2 13.1 1.6 65.8
1850年 22.7 8.1 5.1 63.9
1900年 24.9 7.4 9.0 58.3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丙大洲的人口1650年在四大洲中是最少的,1750年人口甚至进一步下降,185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加,符合这一特点的只有美洲,据所学,新航路开辟时期美洲人口非常少,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随着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印第安人实行屠杀等原因导致当地人口迅速下降,工业革命时期,大量欧洲人移民美洲造成美洲人口迅速增加,C项正确;175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加,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吸引人口迁移,表格中的甲是欧洲,排除A项;非洲对应表格中乙,1650年以后人口迅速减少,根据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时代,大量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排除B项;亚洲对应表格中丁,因为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海南统考)如表为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向外移民状况统计表。表中现象( A )
目的地 移民人数(单位:万人)
美国 3 420
亚洲俄属地区 1 200
阿根廷 600
加拿大 520
A.推动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B.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繁荣
C.引发了全球人口迁徙热潮
D.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向外移民以美国为主,同时也向亚洲俄属地区、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移民,客观上推动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A项正确;对美洲种植园经济繁荣起促进作用的是非洲黑人奴隶,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引发了全球人口迁徙热潮,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3·江苏扬州)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 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 A )
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
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 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可知,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华工出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A项正确;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停止人口贩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河北联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始于15世纪末,历经4个多世纪,至20世纪初各主要移民接纳国纷纷制订和实施限制移民政策,造成移民人数剧减。大迁徙的兴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若从这些因素与迁徙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可归纳为两类因素:推力因素即移民原居住地,促使或迫使他们移居他地的那些因素;吸力因素即移民移居地,吸引他们前往该地的那些因素。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
后的大迁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代某地区的移民状况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徙深刻改变了美洲面貌。
阐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纷纷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大量欧洲人迁徙到美洲。由于殖民屠杀、细菌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大量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让他们从事甘蔗种植、金银矿开采等劳动。由此,美洲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出现由不同种族通婚而形成的混血种人;移民的到来也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美洲部分地区发展起来;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明的移民在美洲的汇集,促成了美洲新文化的形成;殖民地人民在反对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与剥削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并建立起诸多新的国家。
总之,世界人口迁徙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改变了美洲面貌。(“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始于15世纪末,历经4个多世纪,至20世纪初各主要移民接纳国纷纷制订和实施限制移民政策,造成移民人数剧减。大迁徙的兴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徙深刻改变了美洲面貌。
其次,围绕拟定的论题“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徙深刻改变了美洲面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纷纷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大量欧洲人迁徙到美洲。由于殖民屠杀、细菌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大量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让他们从事甘蔗种植、金银矿开采等劳动。由此,美洲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出现由不同种族通婚而形成的混血种人;移民的到来也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美洲部分地区发展起来;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明的移民在美洲的汇集,促成了美洲新文化的形成;殖民地人民在反对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与剥削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并建立起诸多新的国家。
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如:世界人口迁徙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改变了美洲面貌。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第三单元 第8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山西大同统考)在20世纪头十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前往纽约、波士顿和费城;葡萄牙人去普罗维登斯和新贝德福德;德国人和波希米亚人去芝加哥、密尔沃基和费城;波兰人去芝加哥和底特律。这些移民( )
A.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布局
B.均衡地分布在美国的各地
C.助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使美国文化形成多元格局
2.(2023·福建漳州期末)近年来,非法移民和难民潮已成为困扰欧盟的重大问题。在英国,曼斯顿移民收容中心设计容量1500人,却有超过3000人挤在那里;在与欧盟接壤的其他地区以及希腊、巴尔干半岛,类似案例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出现的经济根源是( )
A.部分地区的冲突动荡
B.欧盟国家福利制度的吸引
C.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
D.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
3.(2023·河南新乡期末)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政府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4.(2023·山西太原期中)2015年夏秋之际,欧洲爆发难民危机。100万“非法移民”涌入只有5亿人口的欧洲。到年底,欧洲关于难民的讨论已从具体的技术问题转为认同问题,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值”。这表明欧洲( )
A.开始拒绝难民的大量涌入
B.成为全球最大难民输入地
C.接纳难民技术问题已解决
D.难民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5.(2023·山东潍坊期末)下图为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2001年:“尊重”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2005年:“勇气”2008年:“保护”2010年:“家园”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裂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A.战争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难民问题是持续性的世界难题
C.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D.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到保障
6.(2023·安徽滁州期末)据统计,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美国白人实在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以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种族、民族、族群界限模糊将引发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这反映出美国( )
A.移民族群存在冲突 B.族裔融合得到加强
C.种族歧视现象消失 D.多元文化遭到破坏
7.(2023·广东惠州期中)2020年8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关报告显示,美国非洲裔的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分别是白人的3倍、5倍和2倍,拉美裔儿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比例是白人儿童的9倍,非洲裔儿童住院的比例是白人儿童的6倍。这些数据表明( )
A.美国疫情防控的毫无作为
B.不同种族的身体素质差别明显
C.美国黑人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D.美国种族主义痼疾积重难返
8.(2023·山西朔州怀仁一中)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这些做法反映了新加坡( )
A.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
B.缺乏特色主流文化
C.是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
D.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9.(2023·山东聊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后人才的跨国流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跨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其范围逐渐覆盖了全球五大洲。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中,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科技人才的战争。其中,美国一马当先,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积极网络外国人才,到20世纪末,吸引外来人才成为美国移民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跨国迁移的人口从1965年的7500万增至1990年的1.2亿,到2007年,约有2亿人口生活于出生国之外,占全球人口的3%。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永久性改变住址的跨国移民中,多数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并对其人口增长影响甚大。
——摘编自梁茂信《二战后专业技术人才
跨国迁移的趋势分析》
具有学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移民占圭亚那移民中的76.9%、牙买加移民中的72.6%、几内亚比绍移民中的70.3%、海地移民中的68%、莫桑比克移民中的52.3%、尼日尔移民中的57%、印度移民中的54%、埃及移民中的53%、马来西亚移民中的53%、赞比亚移民中的51%、南非移民中的51%。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史新论》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二战后人才跨国流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人才跨国流动的认识。
二、能力提升
10.(2023·安徽期中)从1970年代起,亚洲成为美国技术移民的首要来源;21世纪初,仅韩国的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率就达到65%,此类现象在亚洲较为普遍。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美国改变人才引进政策
B.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
C.亚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D.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完成
11.(2023·广东清远期末)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
B.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
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12.(2023·浙江嘉兴桐乡期末)20世纪60年代,“色拉大拼盘”取代了“大熔炉”,成为概括美国国民性的形象性比喻。它代表着各民族和各族裔群体像色拉拼盘里的各组成部分一样,虽然通过独特的“调板”,拼成一道菜,但是大家都保持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大拼盘”这一比喻更能说明( )
A.美国逐步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B.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
C.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D.共同生活在美国的各民族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13.(2023·甘肃兰州期末)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亚洲一大批新兴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印度)走上复兴的道路,它们在文化上的共通之处是( )
A.批判本国传统文化
B.注重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C.采取政教结合政策
D.吸收非洲传统文化精华
14.(2023·江苏徐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文化不仅包容和吸收文化上与之接近的欧洲各国的新教徒,也同样接受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之不同的欧洲各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相互调适,最终产生了新的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熔炉”模式。
——刘智《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第三单元 第8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山西大同统考)在20世纪头十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前往纽约、波士顿和费城;葡萄牙人去普罗维登斯和新贝德福德;德国人和波希米亚人去芝加哥、密尔沃基和费城;波兰人去芝加哥和底特律。这些移民( C )
A.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布局
B.均衡地分布在美国的各地
C.助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使美国文化形成多元格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头十年,大量欧洲人移民美国,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助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涉及欧洲人移民美国,无法改变全球劳动力结构,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移民去了几个城市,无法得出这些移民均衡分布在美国的各地,排除B项;美国文化在殖民扩张时期就已形成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福建漳州期末)近年来,非法移民和难民潮已成为困扰欧盟的重大问题。在英国,曼斯顿移民收容中心设计容量1500人,却有超过3000人挤在那里;在与欧盟接壤的其他地区以及希腊、巴尔干半岛,类似案例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出现的经济根源是( D )
A.部分地区的冲突动荡
B.欧盟国家福利制度的吸引
C.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
D.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性移民潮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也导致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各国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近年来西亚、北非的非法移民和难民潮涌入欧盟正是这一问题的反映,D项正确;A项属于政治原因,排除A项;欧盟国家福利制度的吸引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是深层次的原因,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3.(2023·河南新乡期末)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政府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D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德国政府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山西太原期中)2015年夏秋之际,欧洲爆发难民危机。100万“非法移民”涌入只有5亿人口的欧洲。到年底,欧洲关于难民的讨论已从具体的技术问题转为认同问题,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值”。这表明欧洲( D )
A.开始拒绝难民的大量涌入
B.成为全球最大难民输入地
C.接纳难民技术问题已解决
D.难民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欧洲关于难民的讨论已从具体的技术问题转为认同问题,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值’”可知,欧洲爆发难民危机,大量难民涌入,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值”,说明欧洲难民问题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D项正确;100万“非法移民”涌入只有5亿人口的欧洲,说明欧美没有拒绝难民的涌入,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欧洲是否为全球最大难民输入地,排除B项;“已解决”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山东潍坊期末)下图为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B )
2001年:“尊重”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2005年:“勇气”2008年:“保护”2010年:“家园”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裂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A.战争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难民问题是持续性的世界难题
C.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D.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到保障
解析: 材料涉及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根据所学可知,难民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而且短时间内很难解决,B项正确;影响难民的因素很多,战争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利益失衡,而不是加剧难民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当今国际社会,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安徽滁州期末)据统计,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美国白人实在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以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种族、民族、族群界限模糊将引发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这反映出美国( B )
A.移民族群存在冲突 B.族裔融合得到加强
C.种族歧视现象消失 D.多元文化遭到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B项正确;材料并非反映移民族群存在冲突,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种族的融合同化,排除A项;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种族歧视现象“消失”表述的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美国的多元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广东惠州期中)2020年8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关报告显示,美国非洲裔的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分别是白人的3倍、5倍和2倍,拉美裔儿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比例是白人儿童的9倍,非洲裔儿童住院的比例是白人儿童的6倍。这些数据表明( D )
A.美国疫情防控的毫无作为
B.不同种族的身体素质差别明显
C.美国黑人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D.美国种族主义痼疾积重难返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非洲裔的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分别是白人的3倍、5倍和2倍,拉美裔儿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比例是白人儿童的9倍”可以看出,美国内部非洲裔和拉美裔成人及儿童的新冠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人群体,说明美国内部种族不平等,种族主义痼疾积重难返,D项正确;“毫无作为”,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的民族歧视,并不是不同种族的身体素质差异,排除B项;仅从新冠感染率、住院率等,无法得出美国黑人的整体生存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山西朔州怀仁一中)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这些做法反映了新加坡( D )
A.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
B.缺乏特色主流文化
C.是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
D.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解析: 根据材料“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可知,新加坡政府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荣,并进行有意识的混合安排,使多元文化得以交相辉映,反映出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D项正确;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不等同于文化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没有体现缺乏特色主流文化,排除B项;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最”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山东聊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后人才的跨国流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跨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其范围逐渐覆盖了全球五大洲。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中,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科技人才的战争。其中,美国一马当先,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积极网络外国人才,到20世纪末,吸引外来人才成为美国移民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跨国迁移的人口从1965年的7500万增至1990年的1.2亿,到2007年,约有2亿人口生活于出生国之外,占全球人口的3%。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永久性改变住址的跨国移民中,多数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并对其人口增长影响甚大。
——摘编自梁茂信《二战后专业技术人才
跨国迁移的趋势分析》
具有学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移民占圭亚那移民中的76.9%、牙买加移民中的72.6%、几内亚比绍移民中的70.3%、海地移民中的68%、莫桑比克移民中的52.3%、尼日尔移民中的57%、印度移民中的54%、埃及移民中的53%、马来西亚移民中的53%、赞比亚移民中的51%、南非移民中的51%。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史新论》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二战后人才跨国流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人才跨国流动的认识。
答案:(1)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科技人才受青睐;数量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学历层次较高。
(2)认识:二战后,人才的跨国流动增强,其中以科技型人才、高学历人才为主,这就需要国家不断优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才;二战后,世界人才的流动,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有利于促进人才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跨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其范围逐渐覆盖了全球五大洲”可知,范围广;根据材料“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中”可知,时间长;根据材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科技人才的战争。其中,美国一马当先,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积极网络外国人才,到20世纪末,吸引外来人才成为美国移民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可知,科技人才受青睐;根据材料“全球跨国迁移的人口从1965年的7500万增至1990年的1.2亿,到2007年,约有2亿人口生活于出生国之外,占全球人口的3%”可知,数量多;根据材料“在当代永久性改变住址的跨国移民中,多数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并对其人口增长影响甚大”可知,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根据材料“具有学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移民占圭亚那移民中的76.9%、牙买加移民中的72.6%、几内亚比绍移民中的70.3%、海地移民中的68%、莫桑比克移民中的52.3%、尼日尔移民中的57%、印度移民中的54%、埃及移民中的53%、马来西亚移民中的53%、赞比亚移民中的51%、南非移民中的51%”可知,学历层次较高。
(2)认识:根据材料“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中,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科技人才的战争。其中,美国一马当先,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积极网络外国人才,到20世纪末,吸引外来人才成为美国移民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人才的跨国流动增强,其中以科技型人才、高学历人才为主,这就需要国家不断优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才;根据材料“在当代永久性改变住址的跨国移民中,多数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并对其人口增长影响甚大”及“梁茂信《美国移民史新论》”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人才的流动,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有利于促进人才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能力提升
10.(2023·安徽期中)从1970年代起,亚洲成为美国技术移民的首要来源;21世纪初,仅韩国的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率就达到65%,此类现象在亚洲较为普遍。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C )
A.美国改变人才引进政策
B.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
C.亚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D.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完成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流向美国的亚洲移民与日俱增,其中以技术移民尤为突出。从1970年起,亚洲就成为美国技术移民的首要来源。这既与美国移民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拉力作用有关,也与战后亚洲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关;而在1990年以后,各国人才的回流率处于逐渐上升状态,主要原因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体现了亚洲(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美国改变人才引进政策,而且美国一直大力引进世界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排除A项;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从欧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并非亚洲独有,排除B项;世界经济重心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广东清远期末)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B )
A.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
B.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
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难民署的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富裕国家提供,他们通过限定“支出用途”等方式对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有违人道主义的初衷和原则,说明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B项正确;材料提及少数国家的干预“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但不代表“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该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道主义援助的监督问题和行动效率问题,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2.(2023·浙江嘉兴桐乡期末)20世纪60年代,“色拉大拼盘”取代了“大熔炉”,成为概括美国国民性的形象性比喻。它代表着各民族和各族裔群体像色拉拼盘里的各组成部分一样,虽然通过独特的“调板”,拼成一道菜,但是大家都保持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大拼盘”这一比喻更能说明( C )
A.美国逐步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B.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
C.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D.共同生活在美国的各民族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解析: 根据材料“它代表着各民族和各族裔群体像色拉拼盘里的各组成部分一样,虽然通过独特的‘调板’,拼成一道菜,但是大家都保持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本质问题是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而不是美国逐步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而非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排除B项;材料显示新的文化认同并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甘肃兰州期末)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亚洲一大批新兴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印度)走上复兴的道路,它们在文化上的共通之处是( B )
A.批判本国传统文化
B.注重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C.采取政教结合政策
D.吸收非洲传统文化精华
解析: 根据材料“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亚洲一大批新兴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印度)走上复兴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一大批新兴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在复兴之路上,文化领域注重文化的交流与创新,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本国的新的文化,B项正确;二战后,亚洲新兴国家继承和创新本国传统文化,而非单纯地批判,排除A项;亚洲有部分新兴国家采取政教结合政策,但非共通之处,排除C项;“吸收非洲传统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江苏徐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文化不仅包容和吸收文化上与之接近的欧洲各国的新教徒,也同样接受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之不同的欧洲各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相互调适,最终产生了新的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熔炉”模式。
——刘智《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阐述: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相继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殖民扩张,欧洲人移民北美。奴隶贸易将大量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加,欧洲殖民者扩大了对美洲的侵略,大量移民涌入。19世纪中叶后,大量华工赴美,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二战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美国从亚非拉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每个移民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美国吸收融合,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结论:美国就像一个大熔炉,把不同民族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因此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由材料“经过长期的相互调适,最终产生了新的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熔炉’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其次,围绕拟定的论题,进行详细的阐述。结合美国历史的发展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欧洲人移民北美。此后殖民者开展的黑奴贸易将大量的黑人带入美国。工业革命后,欧洲废除了黑奴贸易,为了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欧洲殖民者又贩卖大量华工进入美国。二战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作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量的亚非拉人口进入美国。由于每个移民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但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总之,美国就像一个大熔炉,把不同民族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民族“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