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5 14:21: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卷(一)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
A.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C.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3.(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是(  )的礼器。
A.商朝 B.周朝 C.春秋时期 D.唐朝
4.(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5.(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所示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6.(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以下哪一人物的观点(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孙膑
7.(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
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B.铁器牛耕出现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称雄
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9.(2023七上·榆树月考)认真观察下图,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0.(2023七上·桐柏月考)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其中空白处应填写的人物是(  )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商王____ 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A.桀 B.盘庚 C.汤 D.厉王
11.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夏朝 B.唐朝 C.秦朝 D.商朝
12.与宋代汪洙《神童诗》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可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大泽乡起义
13.近些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
A.班超曾长期留守西域 B.陆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C.东南亚是中国的版图 D.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14.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15.“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既唱出了新疆人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也唱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意。历史上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范围的是(  )
A.分封制的实行 B.黄巾起义的失败
C.“推恩令”的实施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6.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D.中国的丝绸织品运往西亚
17.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而匈奴还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这一决定直接促成了(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18.《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阸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汉朝称此区域为(  )
A.辽阳 B.西域 C.荆楚 D.江南
19.【新情境·史学评价】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1 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在西汉时的起点是(  )
A.咸阳    B.洛阳 C.长安    D.玉门关
2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21.(2023山东历城期末)《中国教育报》在报道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展情况时,特意强调“南阳是豫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出商圣、科圣、医圣、智圣等无数圣贤先哲” 。这里所说的“医圣”是指(  )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郦道元
22.(2022河北唐县期末)《后汉书》中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译文:适度劳动和运动使人摄取的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血脉通畅,才不会生病。)据此可知华佗(  )
A.擅长外科手术 B.擅长针灸、汤药治病
C.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23.七年级某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表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史书应该是(  )
目录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A.《韩非子》 B.《道德经》 C.《史记》 D.《汉书》
24.观察下列两幅图片,我们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秦朝疆域图 汉朝疆域图
A.西汉时,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秦汉都与匈奴发生战争
C.秦汉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秦汉末年社会都出现了动荡
25.七年级同学在商量出版一期“汉武帝”专辑的板报,其中有四幅画是描绘汉武帝与朝臣议事的场景。请你指出下列相关的场景说明中没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①颁布“推恩令”②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③商议修长城④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3.7.22)
材料二∶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摘编自《后汉书·蔡伦传》
材料三:人们都称赞司马迁是"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事穷理、明辨而不求华丽、朴实而不俚俗、他的文笔刚直、记叙的事情审慎,不拔高、不避恶,所以称为实录。
——摘编自《汉书·司马迁传》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蔡侯纸"的主要优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司马迁的代表作及其史学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27.对外交流和思想文艺的发展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有机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候的思虑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材料三 孔庙、孔林和孔府不仅是东方建筑技能的优秀代表,也有深厚的历史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四 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编自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1)“丝绸之路”的开通源自于西汉时期哪位历史人物的不懈探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
(2)材料中的“蔡侯”是指生活哪一朝代的哪历史人物?“某项发明”是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两点“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4)材料四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列举一位该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举例说明这些主张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28.改革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相(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
材料二 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能否铸就崭新的国家。探索者们开始走到一起。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
——《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1)材料一中A处应填哪位历史人物?其辅佐齐桓公打出什么旗号号令诸侯,一举成为春秋首霸?
(2)材料二中促成秦国成为东方霸主的“变法”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请至少写出两点该事件为铸就“崭新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改革的认识。
29.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人物推动和影响着历史进程。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传说人物】
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有史所载的炎黄祭拜,最早在战国时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此后,炎黄拜祭的传统得以延续,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时势英雄】
示例: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科技先锋】
(1)根据上面材料,分别列举一例炎帝和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材料中的“传说”二字能否删去,说明你的理由。
(2)请结合炎黄的历史地位,用一句话概括人们祭拜他们的原因。
(3)仔细观察示意图,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径的地点名称。
(4)结合示意图,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一点即可)
(5)图一、图二两位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介他们的历史贡献。
30.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商纣王“ 征收繁重的赋税,使用酷刑等”,秦始皇“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大 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 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隋炀帝“ 纵情享乐 , 奢侈无度 ; 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 屡次发动战争 ”,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实行残暴统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加强中央集权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实行民族压迫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加强文化专制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灭亡的共同因素”,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及所学可知,孔子开创了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规范人们道德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孔子的教育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司母戊鼎是现存商朝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项符合题意;
B:周朝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与题干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与史实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和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C项符合题意;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的暴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图片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A项不符合题意;
B:图片为楷书,三国时期的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楷书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片为甲骨文,C项符合题意;
D:图片为草书,形成于汉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6.【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可知,老子主张一起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老子的这一思想,A项符合题意;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B项不符合题意;
C:荀子主张实行“礼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领域的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经济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B项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是思想领域方面的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诸侯争霸称雄是政治领域方面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经济领域”,结合所学回答。
8.【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的统治者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他们都是有名的暴君,由于施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夏、商的灭亡。周厉王的暴政导致西周势力衰弱,周幽王在位时,统治昏庸,西周灭亡,B项正确;
诸侯的反叛,并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A项;
西周统治的暴政,导致发生国人暴动,排除C项;
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残暴统治的认识。
9.【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图片是陶鼎,而非青铜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时期司母戊鼎,B项符合题意;
C:图片是青铜爵,是小型饮酒器,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片是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祭祀礼器,不是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图片准确准确青铜器。
10.【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王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桀,夏朝的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B.盘庚,商王盘庚迁殷,不符合题意;
D.历王,西周周历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古代的钱币形制是圆形方孔,这是秦朝建立后,为了统一全国的货币,规定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货币,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夏朝,还没有出现金属货币,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不是最早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D.商朝,还没有出现金属货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种货币的外形,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2.【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将相本无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为了发动大家,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是诗歌中所说的“将相本无种”的来历,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巨鹿之战,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不符合题意;
B.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发动的战争,不符合题意;
C.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将相本无种”,理解其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3.【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由 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 , 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班超曾长期留守西域 ,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B. 陆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C. 东南亚是中国的版图 ,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知道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
14.【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不符合题意;
B. 孟加拉湾沿岸 ,不符合题意;
C.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分封制的实行,分封诸侯,不符合题意;
B.黄巾起义的失败,东汉农民起义失败,不符合题意;
C.“推恩令”的实施,削弱诸侯国势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最终到达欧洲,中国的丝绸等货物经过此路运往欧洲,西域的物品输入中国,但是朝鲜位于中国的东方,他们从东北而来,不经过丝绸之路,因此丝绸之路上看不到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汉朝的使者 、 商人沿路西行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中国的丝绸织品运往西亚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不可能出现”,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而匈奴还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域都护设置,是在公元前60年,不符合题意;
C.班超经营西域,是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甘英出使大秦,是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这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18.【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辽阳,不符合题意;
C.荆楚,不符合题意;
D.江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读懂题干含义。
19.【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的起点是长安,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咸阳,秦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B.洛阳,东汉丝绸之路的起点,不符合题意;
D.玉门关,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0.【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 ”,可以看出, 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求军事联盟,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引进果树品种,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推动经济交流,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加强友好往来,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1.【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了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张仲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B符合题意;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排除A;
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排除;
郦道元是地理学家而不是医学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张仲景的评价即可作答。同时对华佗、李时珍、郦道元的贡献要有所掌握。
22.【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据“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译文:适度劳动和运动使人摄取的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血脉通畅,不易得病)”可知,华佗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D符合题意;
擅长外科手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擅长针灸、汤药治病与题干无关,排除B;
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是张仲景的贡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部史书应该是《史记》,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记》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地图可知,秦朝疆域西到陇西,西域不在其统治范围,到了西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A项正确;
秦汉都与匈奴发生战争,都出现动荡局面,但在地图上都没有体现,排除BD项;
秦汉时期是我国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在思想上也加强了统治。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选项C正确;
修筑长城出现在秦始皇在位时,汉武帝时期没有修筑长城,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6.【答案】(1)孔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2)原材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并结合所学可知,“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答对一点即可)
(2)根据材料“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并结合所学可知,“蔡侯纸”的主要优点是:原材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答对一点)。
(3)根据材料三“人们都称赞司马迁是‘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事穷理、明辨而不求华丽、朴实而不俚俗、他的文笔刚直、记叙的事情审慎,不拔高、不避恶,所以称为实录”,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的代表作是《史记》。史学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等方面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故答案为:
(1)孔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2)原材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答对一点)。
(3)《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蔡伦改进造纸术、司马迁和《史记》等相关史实。
27.【答案】(1)张骞 长安 欧洲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是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象征
(2)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3)仁 礼 以德治国 施行德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的吸收利用等
(4)法家 韩非(子) 举例:秦统一六国后,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张骞。 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的大秦)意义: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是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象征
(2)材料中的“蔡侯”是指蔡伦,生活在东汉时期。根据材料““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候的思虑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项发明指的是改进造纸术。
(3)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指的是 仁和礼,以德治国,施行德政 。 本题为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只要围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改造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材料“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为秦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依据的是法家思想,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就采取了法家思想,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故答案为:
(1) 张骞 长安 欧洲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是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象征
(2)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3) 仁 礼 以德治国 施行德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的吸收利用等
(4) 法家 韩非(子) 举例:秦统一六国后,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管仲 尊王攘夷
(2)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允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
(3)北魏孝文帝改革 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 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候,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三“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尽迁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革衣服之制”反映的是穿汉服,“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反映的是说汉语,“尽迁洛阳”反映的是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本题考查对改革的认识。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故答案为:
(1)管仲;尊王攘夷。
(2)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允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 。
(3)北魏孝文帝改革 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 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改革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9.【答案】(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不能删去;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有待于考古发现的验证。
(2)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鄯善、于阗等。
(4)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材料中的“传说”二字不能删去,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有待于考古发现的验证。
(2)结合炎黄的历史地位可知,人们祭拜他们的原因是,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仔细观察示意图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径的地点名称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鄯善、于阗等。
(4)结合示意图可知,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图二、图三两位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故答案为: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不能删去;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有待于考古发现的验证。
(2)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鄯善、于阗等。
(4)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张骞通西域、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等相关史实。
30.【答案】(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创立了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炎黄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即思想的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显示的是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丝绸之路 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 , 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评价的是《史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故答案为:(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后面的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一定要理解题干含义,即要知道回答什么;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卷(一)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商纣王“ 征收繁重的赋税,使用酷刑等”,秦始皇“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大 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 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隋炀帝“ 纵情享乐 , 奢侈无度 ; 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 屡次发动战争 ”,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实行残暴统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加强中央集权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实行民族压迫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加强文化专制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灭亡的共同因素”,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
A.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C.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及所学可知,孔子开创了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规范人们道德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孔子的教育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是(  )的礼器。
A.商朝 B.周朝 C.春秋时期 D.唐朝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司母戊鼎是现存商朝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项符合题意;
B:周朝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与题干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4.(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与史实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和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C项符合题意;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的暴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5.(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所示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图片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A项不符合题意;
B:图片为楷书,三国时期的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楷书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片为甲骨文,C项符合题意;
D:图片为草书,形成于汉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6.(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以下哪一人物的观点(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孙膑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可知,老子主张一起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老子的这一思想,A项符合题意;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B项不符合题意;
C:荀子主张实行“礼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2023七上·滕州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
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B.铁器牛耕出现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称雄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领域的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经济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B项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是思想领域方面的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诸侯争霸称雄是政治领域方面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经济领域”,结合所学回答。
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的统治者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他们都是有名的暴君,由于施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夏、商的灭亡。周厉王的暴政导致西周势力衰弱,周幽王在位时,统治昏庸,西周灭亡,B项正确;
诸侯的反叛,并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A项;
西周统治的暴政,导致发生国人暴动,排除C项;
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残暴统治的认识。
9.(2023七上·榆树月考)认真观察下图,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图片是陶鼎,而非青铜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时期司母戊鼎,B项符合题意;
C:图片是青铜爵,是小型饮酒器,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片是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祭祀礼器,不是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图片准确准确青铜器。
10.(2023七上·桐柏月考)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其中空白处应填写的人物是(  )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商王____ 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A.桀 B.盘庚 C.汤 D.厉王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王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桀,夏朝的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B.盘庚,商王盘庚迁殷,不符合题意;
D.历王,西周周历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1.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夏朝 B.唐朝 C.秦朝 D.商朝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古代的钱币形制是圆形方孔,这是秦朝建立后,为了统一全国的货币,规定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货币,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夏朝,还没有出现金属货币,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不是最早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D.商朝,还没有出现金属货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种货币的外形,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2.与宋代汪洙《神童诗》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可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大泽乡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将相本无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为了发动大家,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是诗歌中所说的“将相本无种”的来历,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巨鹿之战,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不符合题意;
B.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发动的战争,不符合题意;
C.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将相本无种”,理解其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3.近些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
A.班超曾长期留守西域 B.陆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C.东南亚是中国的版图 D.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由 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 , 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班超曾长期留守西域 ,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B. 陆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C. 东南亚是中国的版图 ,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知道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
14.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不符合题意;
B. 孟加拉湾沿岸 ,不符合题意;
C.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既唱出了新疆人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也唱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意。历史上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范围的是(  )
A.分封制的实行 B.黄巾起义的失败
C.“推恩令”的实施 D.西域都护的设置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分封制的实行,分封诸侯,不符合题意;
B.黄巾起义的失败,东汉农民起义失败,不符合题意;
C.“推恩令”的实施,削弱诸侯国势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6.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D.中国的丝绸织品运往西亚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最终到达欧洲,中国的丝绸等货物经过此路运往欧洲,西域的物品输入中国,但是朝鲜位于中国的东方,他们从东北而来,不经过丝绸之路,因此丝绸之路上看不到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汉朝的使者 、 商人沿路西行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中国的丝绸织品运往西亚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不可能出现”,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而匈奴还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这一决定直接促成了(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而匈奴还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域都护设置,是在公元前60年,不符合题意;
C.班超经营西域,是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甘英出使大秦,是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这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18.《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阸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汉朝称此区域为(  )
A.辽阳 B.西域 C.荆楚 D.江南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辽阳,不符合题意;
C.荆楚,不符合题意;
D.江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读懂题干含义。
19.【新情境·史学评价】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1 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在西汉时的起点是(  )
A.咸阳    B.洛阳 C.长安    D.玉门关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的起点是长安,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咸阳,秦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B.洛阳,东汉丝绸之路的起点,不符合题意;
D.玉门关,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 ”,可以看出, 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求军事联盟,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引进果树品种,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推动经济交流,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加强友好往来,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1.(2023山东历城期末)《中国教育报》在报道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展情况时,特意强调“南阳是豫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出商圣、科圣、医圣、智圣等无数圣贤先哲” 。这里所说的“医圣”是指(  )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郦道元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了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张仲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B符合题意;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排除A;
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排除;
郦道元是地理学家而不是医学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张仲景的评价即可作答。同时对华佗、李时珍、郦道元的贡献要有所掌握。
22.(2022河北唐县期末)《后汉书》中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译文:适度劳动和运动使人摄取的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血脉通畅,才不会生病。)据此可知华佗(  )
A.擅长外科手术 B.擅长针灸、汤药治病
C.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据“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译文:适度劳动和运动使人摄取的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血脉通畅,不易得病)”可知,华佗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D符合题意;
擅长外科手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擅长针灸、汤药治病与题干无关,排除B;
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是张仲景的贡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七年级某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表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史书应该是(  )
目录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A.《韩非子》 B.《道德经》 C.《史记》 D.《汉书》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部史书应该是《史记》,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记》的相关史实。
24.观察下列两幅图片,我们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秦朝疆域图 汉朝疆域图
A.西汉时,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秦汉都与匈奴发生战争
C.秦汉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秦汉末年社会都出现了动荡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地图可知,秦朝疆域西到陇西,西域不在其统治范围,到了西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A项正确;
秦汉都与匈奴发生战争,都出现动荡局面,但在地图上都没有体现,排除BD项;
秦汉时期是我国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七年级同学在商量出版一期“汉武帝”专辑的板报,其中有四幅画是描绘汉武帝与朝臣议事的场景。请你指出下列相关的场景说明中没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①颁布“推恩令”②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③商议修长城④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在思想上也加强了统治。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选项C正确;
修筑长城出现在秦始皇在位时,汉武帝时期没有修筑长城,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3.7.22)
材料二∶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摘编自《后汉书·蔡伦传》
材料三:人们都称赞司马迁是"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事穷理、明辨而不求华丽、朴实而不俚俗、他的文笔刚直、记叙的事情审慎,不拔高、不避恶,所以称为实录。
——摘编自《汉书·司马迁传》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蔡侯纸"的主要优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司马迁的代表作及其史学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案】(1)孔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2)原材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并结合所学可知,“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答对一点即可)
(2)根据材料“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并结合所学可知,“蔡侯纸”的主要优点是:原材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答对一点)。
(3)根据材料三“人们都称赞司马迁是‘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事穷理、明辨而不求华丽、朴实而不俚俗、他的文笔刚直、记叙的事情审慎,不拔高、不避恶,所以称为实录”,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的代表作是《史记》。史学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等方面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故答案为:
(1)孔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2)原材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答对一点)。
(3)《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蔡伦改进造纸术、司马迁和《史记》等相关史实。
27.对外交流和思想文艺的发展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有机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候的思虑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材料三 孔庙、孔林和孔府不仅是东方建筑技能的优秀代表,也有深厚的历史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四 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编自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1)“丝绸之路”的开通源自于西汉时期哪位历史人物的不懈探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
(2)材料中的“蔡侯”是指生活哪一朝代的哪历史人物?“某项发明”是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两点“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4)材料四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列举一位该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举例说明这些主张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1)张骞 长安 欧洲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是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象征
(2)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3)仁 礼 以德治国 施行德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的吸收利用等
(4)法家 韩非(子) 举例:秦统一六国后,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张骞。 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的大秦)意义: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是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象征
(2)材料中的“蔡侯”是指蔡伦,生活在东汉时期。根据材料““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候的思虑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项发明指的是改进造纸术。
(3)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指的是 仁和礼,以德治国,施行德政 。 本题为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只要围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改造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材料“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为秦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依据的是法家思想,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就采取了法家思想,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故答案为:
(1) 张骞 长安 欧洲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是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象征
(2)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3) 仁 礼 以德治国 施行德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的吸收利用等
(4) 法家 韩非(子) 举例:秦统一六国后,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改革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相(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
材料二 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能否铸就崭新的国家。探索者们开始走到一起。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
——《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1)材料一中A处应填哪位历史人物?其辅佐齐桓公打出什么旗号号令诸侯,一举成为春秋首霸?
(2)材料二中促成秦国成为东方霸主的“变法”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请至少写出两点该事件为铸就“崭新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管仲 尊王攘夷
(2)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允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
(3)北魏孝文帝改革 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 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候,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三“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尽迁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革衣服之制”反映的是穿汉服,“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反映的是说汉语,“尽迁洛阳”反映的是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本题考查对改革的认识。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故答案为:
(1)管仲;尊王攘夷。
(2)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允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 。
(3)北魏孝文帝改革 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 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改革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9.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人物推动和影响着历史进程。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传说人物】
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有史所载的炎黄祭拜,最早在战国时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此后,炎黄拜祭的传统得以延续,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时势英雄】
示例: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科技先锋】
(1)根据上面材料,分别列举一例炎帝和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材料中的“传说”二字能否删去,说明你的理由。
(2)请结合炎黄的历史地位,用一句话概括人们祭拜他们的原因。
(3)仔细观察示意图,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径的地点名称。
(4)结合示意图,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一点即可)
(5)图一、图二两位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介他们的历史贡献。
【答案】(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不能删去;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有待于考古发现的验证。
(2)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鄯善、于阗等。
(4)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材料中的“传说”二字不能删去,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有待于考古发现的验证。
(2)结合炎黄的历史地位可知,人们祭拜他们的原因是,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仔细观察示意图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径的地点名称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鄯善、于阗等。
(4)结合示意图可知,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图二、图三两位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故答案为: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不能删去;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有待于考古发现的验证。
(2)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鄯善、于阗等。
(4)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张骞通西域、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等相关史实。
30.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
【答案】(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创立了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炎黄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即思想的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显示的是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丝绸之路 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 , 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评价的是《史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故答案为:(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后面的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一定要理解题干含义,即要知道回答什么;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