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1.《小伙伴》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1.《小伙伴》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11-21 16:5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学的肖像
课程类型:共2课时,本课时为第1课时造型·表现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头部基本结构;了解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简单的方法表现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提升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分析:这个内容是要通过本节课的知识传授与欣赏来学习的,需要给学生解释明确的知识点,具体的鉴赏方法及过程。通过分析、描述使学生了解五官各部比例关系,初步掌握有关头部基本结构的基础知识,用简单的美术造型方法表现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教学重点: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头部各部比例关系运用到绘画实践中的变化。
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通过对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物头部的基本比例、基本型,头部的透视规律。使学生知道人物脸部五官比例是以“三庭五眼”的规律分布,懂得由于人物头部的基本形以及五官的细微不同产生的人物相貌的差异性。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
教具准备:1、经典作品参考范例。2、专题内容的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 明
引导及概念讲解 (约5分钟) 1、首先了解学生对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的认识。 2、每天我们都和许多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一张个性鲜明的脸。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略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长相”的知识。(课件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 3、由各组学生代表介绍各组查到的资料: 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是头上最醒目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一组同学是怎么介绍头发特点的。(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直发、卷发、长发、短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等等 脸是我们头上广博的土地,它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二组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脸型的知识。 (介绍完后教师总结汉字表示的脸型)“田国目用,甲申由风” 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防风林,每当下雨的时候,眉毛会挡住流向眼睛的雨水,那么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总结:长眉、短眉、浓眉、淡眉、上挑眉、下垂眉……等等 眼睛像是什么呢?(问学生?) 教师总结: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 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 教师总结:高鼻、窄鼻、肥鼻、瘦鼻、长鼻、短鼻……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脸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嘴。 在总结完嘴的特点之外,向学生讲:“微笑是最好的社交语言!”提倡以乐观的微笑面对人生。 我们的头上还有一对永远也不能见面的“双胞胎兄弟”——耳朵。 学生分析思考。以小组讨论交流形式学习,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回顾和问题的思考,将兴趣集中在本节课的内容上,引发出浓厚的探知欲。 引领学生欣赏藏书票作品(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出问题,并展开小组讨论。
发展阶段:基础知识的讲授(约5分钟) 1、教师讲解头部五官的比例:三停五眼 2、教师引导欣赏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3、教师讲解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4、观看视频《2016世界最美的100张脸》,寻找、头部五官对应的比例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和观察,来进行掌握,掌握头部五官的比例。 这是本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此环节中要对头部五官的比例知识作全面的了解。
课堂训练(约20分钟) 知识评价、展示(约2分钟) 请为教师提供的肖像添画另一半五官,要求: 1.比例关系正确; 2. 表现方式恰当; 3. 能较好的体现人物精神内涵。 本节课学习收获 1.你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是什么? 2.本节课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动脑思考,体验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学生之间互相评述对方的创意,形成共识和建立标准。 这是本节课中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引发他们对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的体验。
课堂小结 (约2分钟) 小 结 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三停五眼 对个人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有提高和帮助。
课后拓展(约6分钟) 学生作品欣赏 课后关注 1、生活中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收集关于 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2、完成自己所画的肖像画,把人物特征用简洁的言语写在作品背面。 3、在公共场合讲一讲关于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能力延伸。
板 书 同学的肖像 头部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三停五眼 注意板书字迹的规整。
云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美术》第14册第2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