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悄没声儿、屏住气儿、款款、玉玉、银银、痒痒”等词语,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儿化词和叠词。
2.在感情朗读中,寻找作者童年寻月的线索,感悟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3.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找出来,联系上下文,体会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中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言,感悟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体会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贾平凹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我们再看题目,“月”指“月亮”,在中国文学史上,月亮是作家们非常喜欢的一种事物,很多关于月亮的古诗词早已被人们熟读成诵。
李白写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王维写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继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九龄写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月”指月亮,“迹”指什么呢?
生:痕迹、踪迹、足迹
师:李白笔下的月亮在天山,王维笔下的月亮在松林,张继笔下的月亮在江上,张九龄笔下的月亮在海面,贾平凹笔下的月亮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梳理阅读要求
1.学生自读阅读要求
2.出示阅读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三、寻月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结合学习单,在文中圈一圈,画一画。
阅读任务一: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试着根据月亮的足迹,梳理一下寻月地点的变化。
月亮的足迹:
寻月的地点: ( )( )( )
师: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呢?
生: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水里、眼中
师:这些月亮的足迹都是孩子们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生: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的月亮是在中堂里看到的。
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的月亮是在院子里发现的水中的月亮和眼中的月亮是孩子们在院子外面看到的
师:中秋之夜,孩子们在奶奶的指引下,在中堂赏月,到院中寻月,又到河边寻月,地点变换间,既有孩子敏锐的观察,又有孩子们奇特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四、品月趣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圈画出关键的词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阅读任务二:
再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很有趣,读一读,品一品,结合自学单,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方法提示:1.可以关注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可以想象语句描写的画面。
3.可以抓住生动或有新鲜的词语体会。
4.可以看看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或描写手法。
预设:
(一)中堂赏月
1、品动态之趣
生:(1)我觉得这一段动人的描写很有趣,这里的“溜”感觉月亮很调皮,就像我们有时候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溜出教室。
(2)这段话里的款款地悄没声儿的,让我感觉月亮是不知不觉出现在镜子里的。
(3)这句话把月亮当做人来写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月亮像长了腿一样的。
(4)这句话是动态描写,写出了月亮在竹帘格儿上变化的过程。
(5)这句话仿佛让我看到月亮在竹帘格上爬的样子,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后来就是一个满满的圆了。
师:你能用语气表现出月亮爬竹帘格儿的过程吗?请你来读
师:中堂赏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
生:“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从这段话我看出孩子们看月亮的时候很紧张,怕它是尘影儿变的,会被吹跑了。这段话里孩子们的感受特别有趣,很紧张,担心月亮是灰尘变的,会被吹跑了。
师:作者的描写多细腻啊,体会这种心情读一读。
师:中堂赏月,孩子们起初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然后是(紧张),最后是(失望)同学们看,景物的动态变化加上心情的变化,情景交融,让作者的描写更加动人。
2.品描写之趣
这一段在语言运用上也非常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这一段里有很多儿化词。
师:儿化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充满了童趣,(出示第二段)齐读
生: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师:中堂赏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月亮?
生:调皮的月亮,可爱的月亮,顽皮的月亮
(二)院中寻月
1.静态之趣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月光很柔和。
师:月光如玉,月光如银,读
生:(齐读)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师:这是作者动人的描写,这一段还有哪些动人的描写让你觉得很有趣?
生:
(1)这一段里孩子们把骨朵儿想象成星星,而且感觉星星落到桂树上,天上的星星似乎也少了呢。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啊!多么细腻的感受啊!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师:(课件出示桂树)同学们看这就是桂树,粗粗的树干、稀稀疏疏的枝叶上,缀满了累累的骨朵儿。月光映照下的桂花骨朵儿像天上的繁星儿一样。齐读这段话。
生:读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2.语言之趣
这一段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
生:这段中有很多叠词。
师:这些叠词使月色更加美丽,更加动人。(音乐响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生:齐读
师:院中寻月,你方法看到了怎样的月亮?是啊,月光是这样的柔美,月色是这样的恬静。(板书:恬静柔美)
3.对比动态之趣与静态之趣
师:同学们看,这两段描写都很有趣,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段是动态描写,第二段是静态描写。
师:这一动一静,写出了月下的童趣与月色的柔美,孩子们沉浸其中,不禁产生无限的遐想。
4.品想象之趣
师:院中寻月,还有哪些细腻的感受或动人的描写让你觉得很有趣?
师:此时,你就置身在这气息里,读
生: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三)河边寻月
1.寻月之趣
师:这样的童趣从院中延续到了院外。河边寻月,哪里让你觉得有趣?
师:月的动态变化很有趣,月的静态描写很有趣,寻月的过程同样充满了童趣。男生来读弟弟,女生来读妹妹,我们一起读: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男生)
生:月亮在这儿!
师: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生:月亮在这儿!
师: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齐读:
生: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师:河边寻月,月在水中、在天上、在眼中,总之,月无处不在。(板书:无处不在)
2.拓展读“杯中月”
师:其实在作者的原文中,有趣的不止这些,作者还写了杯中月。自己读一读。
师:正像奶奶说的那样:
生:齐读
四、悟心迹
师:李白心中有月,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王维心中有月,所以才会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继心中有月,所以才会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九龄心中有月,所以才会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他们眼中是同一轮明月,而他们心中的明月却各不相同。李白的月是怀乡之情;王维的月是清冷;张继的月是孤寂忧郁;张九龄的月是思念。同样的月亮,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呢?
生:因为他们的心情不一样
师:这月迹其实就是——
生:心迹
师:(板书:心迹)贾平凹的月迹仅仅是写月亮的足迹到过哪里吗?
生:不是
师:那这月代表的是什么?
生:童年的美好时光
生:代表着美好的生活
生:代表着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生:代表着孩子们的梦想
师:正如贾平凹所说:
生:齐读
师:课后,我们可以继续阅读贾平凹的散文集《心迹》,下课
板书:
中堂赏月 顽皮可爱
24.月迹 院中寻月 恬静柔美 心迹
河边寻月 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