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中“文化遗址……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可知,我国的文化遗址遍布各地。由此可知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而“远古传说”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区域经济”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两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没有体现国家起源的复杂性,排除C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C项正确;封邦建国为分封制,非军功制、宗法制和郡县制,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之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C项正确;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和荀子,排除A项;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的主张,排除B项;墨家代表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而提倡隆礼重法是荀子,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材料中“举以为收孥”的意思是,悉数把事末利及怠贫之人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没收以为官中的奴隶;从事商贾之业是末业,而农桑耕织才是本业,体现了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奖励军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抑制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相符,A项正确;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排除B项;据所学,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排除C项;据所学,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品,得益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所以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是其取得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并未将秦朝的建筑技术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建筑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秦朝建筑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秦统一前后并未完成直道、驰道的修建,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项;劳动力资源丰富不是秦朝完成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不属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开辟丝绸之路属于对外交往,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二者都不属于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措施,排除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材料中强调汉武帝时期财政负担重,显然选项中只有“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符合题意,“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能增加政府收入,D项正确;“谴使西域,开辟丝路”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对付匈奴,不符题意,排除A项;“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一般是初建王朝为了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不符题意,排除B项;C项是属于汉武帝在思想领域的统一措施,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魏晋时期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相比之下,环境破坏、南北矛盾、文化交流是次要的,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大地主通婚均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时期,迁都洛阳,非北京,①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使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贞观之治”,B项正确;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与唐高祖、武则天无关,排除AD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河位于吐鲁番西10余千米处,位于西域,唐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设置于西汉,排除A项;安北都护府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排除C项;单于都护府是唐朝建立的管理北方边疆东突厥故地的重要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可知,历代王朝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涉及的是唐宋时期的科举制,C项正确;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属于先秦时期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故流程为中书省起草修建水利工程的方案给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审议通过后交由尚书省,尚书省安排工部执行,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唐太宗将一些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头衔参与决策,唐玄宗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称呼”,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此举目的在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项正确;材料目的不是防止君主专制,而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精简中枢机构,排除C项;“防止重大行政决策的失误”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B项正确;A项是在两税法前,排除A项;C项是在北魏到唐朝前期,排除C项;井田制是在周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天下第一行书”,“书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法家是东晋王羲之,B项正确;颜真卿是唐朝的人物,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王献之并没有被成为“书圣”,排除C项;顾恺之以绘画而知名,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所学,鉴真东渡日本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的表现之一,C项正确;据所学,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往,而非中外交流,排除A项;据所学,唐玄宗重用贤能和安史之乱被平定均属国家内政,与“中外交流活跃”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从富国、强兵两方面入手,其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积贫积弱的局面,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A项;“解决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北宋中国。“制其钱谷”意为限制地方的财政权,结合所学,北宋时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B项正确;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是为了抑制武将,与限制地方的财政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举措,排除C项;中央设置二府三司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为行省制,D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辽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辽朝统治者根据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采取“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B项正确;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清朝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描绘了南朝刘宋王朝统治下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程度上提升,反映出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江南的自然环境,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故选B。A项为隋唐时期推行的三省六部制,不是朱元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C项是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为明成祖朱棣的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
2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学习小组探究“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内阁”“宦官专权”“锦衣卫”四项内容,可以看出其研究的主题是明朝政治制度变化,反映了皇权不断强化,相权被废除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和疆域奠定无关,排除B项;明朝初年西方殖民势力还没扩张到中国,排除C项;明朝初年社会稳定阶级矛盾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往往是“厚往薄来”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国家的联系,是以政治目的为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排除A项;朝贡贸易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B项;“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与朝贡贸易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机构简单,军机大臣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它的出现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A项正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参与机要事务,入值南书房的官员替皇帝起草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使皇权得到强化,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密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军机处地位提高后,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排除D项。故选A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更好管理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A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置的机构,排除B项;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排除C项;清朝在西藏地区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9.C
【详解】根据所学,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C项正确;朱熹是南宋思想家,排除A项;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等并非李贽的主张,排除B项;陆九渊是南宋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这一时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D项正确;当时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在实行,没有终结,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B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
31.(1)三公九卿;(1分)
职责: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太尉掌军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1分)
(2)三省六部制;(1分)尚书省;(1分)特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皇权为中心。(2分)
(3)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分)
演变:由德行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2分)
(4)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等。(7分)
32.(1)春秋战国时期 ;(1分)百家争鸣 ;(1分)孟子主张仁政 ;(2分)韩非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或严刑峻法 ;(2分)墨子主张兼爱非攻。(2分)
(2)秦始皇:焚书坑儒;(2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2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2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分)
(3)思想基础: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2分)
核心主张:“理”或者“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4分)阿克苏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已发现的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主要发源地外,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B.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2.西周初年,周公带兵东征,平乱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是指( )
A.实行军功制 B.实行宗法制 C.分封诸侯国 D.推行郡县制
3.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探索治国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庄子 B.老子提出了中央集权的主张
C.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D.墨家代表墨子提倡隆礼重法
4.商鞅在变法中曾颁布一项奖励耕织的法令,“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体现了商鞅变法哪项内容( )
A.废除井田 B.奖励军功 C.重视商业 D.重农抑商
5.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分封制 D.中外朝制度
6.秦统一前后,先后修建了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在大兴建设的同时,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
C.秦劳动力资源丰富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7.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政治举措是( )
A.推崇黄老之学 B.颁布“推恩令”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行察举制
8.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为此汉武帝( )
A.谴使西域,开辟丝路 B.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9.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形成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这次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C.加剧了南北方的矛盾 D.加快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10.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
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使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贞观之治”。这位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12.交河位于吐鲁番西10余千米处,因河水分流绕城而得名,唐朝为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曾在此设立(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安北都护府 D.单于都护府
13.“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14.假设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唐太宗将一些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头衔参与决策,唐玄宗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称呼。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宰相人数防止君主专权 B.牵制相权从而加强皇权
C.精简中枢机构提高决策效率 D.防止重大行政决策的失误
16.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新的赋税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井田制
17.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思想大活跃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书法艺术成熟,名家辈出。其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尊其为“书圣”的是( )
A.颜真卿 B.王羲之 C.王献之 D.顾恺之
18.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下列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鉴真东渡日本 D.安史之乱被平定
19.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20.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欲治之(地方藩镇),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
A.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 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政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21.在地方管理上,元朝进行了制度创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南、北面官制 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
22.辽朝境内既有以游牧、渔猎生活为主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判若云泥。辽朝统治者据此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南、北面官制 C.猛安谋克制 D.金瓶掣签制
23.《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荆城(今湖北境内)跨南 楚之富,扬部(今江苏境内)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的描述反映了( )
A.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民族交融逐步增强 D.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24.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三省,实现相权三分 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C.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25.某学习小组在对明朝历史进行探究时,记录了“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内阁”“宦官专权”“锦衣卫”四项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加强 B.国家疆域的奠定
C.殖民势力东来 D.阶级矛盾的激化
26.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以经济目的为主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27.代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是( )
A.军机处的设立 B.南书房的设立
C.秘折制度的形成 D.内阁的设立
28.清朝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清朝采取的措施有( )
A.设立伊犁将军 B.设立安西都护府
C.实行改土归流 D.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29.如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知识卡片。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
明末清初思想家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A.朱熹 B.李贽 C.黄宗羲 D.陆九渊
30.在不少描述17世纪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状况的史料中经常出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等文字表述,这些表述说明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终结 B.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二、非选择题(共两道,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中央官制的名称。请任选一个官职,写出其职责。(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写出①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制度的特征。(4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指出这些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5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7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朝廷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是指历史上哪一时期哪一思想活跃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儒法墨三家代表人物和各自核心主张是什么?(8分)
(2)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