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裕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 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 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 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 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 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 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 “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 “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 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 材料一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 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节选)
(清)曹雪芹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问原告,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又悄悄地卖与薛家,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死者感戴天恩不尽!”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地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即时退堂,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伏侍。
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却十分面善的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遂趁年轻蓄了发,充了门子。雨村那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坐了好谈。
雨村因问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俱有照应。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雨村听如此说,便笑问门子道:“如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
门子笑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名唤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做妾。谁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那薛家公子岂是让人的,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这薛公子原是择定日子上京去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便没事人一般走他的路。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雨村道:“我如何得知?”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玩耍,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雨村听了,道:“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小的听闻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样?”门子道:“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原凶自然是拿不到的,原告固是定要将薛家族中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令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小人暗中嘱托拐子,令其实招。薛家有的是钱,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想来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应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做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的“薄命女”指是贾雨村的恩人甄老爷之女英莲,“薄命郎”就是被打死的冯渊;而葫芦案的“葫芦”,就是谐音“糊涂”。
B. 贾雨村得知衙中的“门子”是当年葫芦庙的“故人”后,忙着“携手”,又热情“让坐”,表明他是个没有官架子看重旧情的人。
C. 贾雨村审结“葫芦案”后,“急忙”写了两封信,分别送给贾政和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告诉薛蟠的事已经平息,不用再惦记。
D. 本文的“护官符”揭示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势力以及封建社会官场的生存环境,他们互相勾结,达到了“荣辱与共”的地步。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原告在堂上的一番话,交代了命案的由来和双方的身份地位,点明“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的现实,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B. 本文中门子献给贾雨村的“护身符”,其谚俗口碑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点出金陵贾、史、王、雪中大家族的富贵与权势。
C. 本文人物语言极具表现力,如“但事关人命……岂可因私而废法?”“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等语言,活画出了贾雨村当时的性格和心态。
D. 本文以贾雨村审理案件的经过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从初接冯渊命案,到主仆密室定计,再到断案了结,故事层层推进,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 结合故事情节,简析贾雨村的形象。(6分)
9.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癞头僧见到英莲作诗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说说这首诗暗示了英莲怎样的悲惨命运。(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 大学之道》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第七章》
(三)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僨②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第九章》【注】①谦:通“慊”,满足。②僨:败,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富润A屋B德润C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必诚H其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宋元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考钦定书。
B.“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等的“小学”相对,讲大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C.“赤子”指初生的婴儿,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现多用来指报国之心。在选文中的“如保赤子”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儿一样”。
D.“孝弟”即“孝悌”,“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尊重兄长,儒家认为它是为仁之根本,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张将个人之孝推广开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大学之道》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
B.《大学之道》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
C.《大学 第七章》中强调“诚其意”,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门”“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必须真实,否则一伪百伪,因此君子“必慎其独”。
D.《大学 第九章》强调“齐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国君的家族十分庞大,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甚至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家庭和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4.请结合语段三内容,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家”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罗旧驿① [明]王守仁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②天北是神州。
【注】①罗旧驿:诗人被贬途中的一个驿站。驿站是古代传递信息及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官方交通站。②五云:五色瑞云,常用来指皇帝所在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写罗旧驿的独特景致:细雨中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刺桐花遮掩着潺潺的溪水。
B.颈联写看到蛮烟过青杨瘴而喜,经芳杜洲反愁,喜与愁虚实结合,使得乡愁更为浓郁。
C.“芳杜洲”源于屈原《九歌·湘君》的“采芳洲兮杜若”,诗人又赋予其新的寓意。
D.尾联写诗人来到万里天涯的夜郎,遥想天北。而“天北”与首联“南来”遥相呼应。
16.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的作用。(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
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可以团结群众,也可以抒发不满。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
悬空中的两句是“ , ”。
(3)《<老子>四章》中“ , ”两句,指一个对自己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价值万古长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于一种被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他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 ①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把自己变成暴君。《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 ② 的诺贝尔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承认,对他任何的 ③ ,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 ① 。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 ② 。马尔克斯创作完《百年孤独》后这样解释: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 ③ 。
22.根据下面的材料,给“魔幻现实主义”下定义。(3分)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
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加以客观、详尽的描绘,给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这种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被拉丁美洲的评论家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芹溪曹公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两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性:林黛玉和薛宝钗。
宝钗咏柳时有曰:“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葬花时吟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薛诗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林诗则有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之节。请结合两诗寓意和你自己的人生阅历,谈一谈你对人生品格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安市裕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1. D 【1题详解】A.“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它们的主张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而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是国学的根基;“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故选D。
2. C 【2题详解】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故选C。
3. B 【3题详解】 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故选B。
4. 文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①如引用论证: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举例论证: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博大的包容性,能消化吸收域外文化。(任答两点即可。4分)
5. 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6分)
(二)现代文阅读1I
6. B 【6题详解】B.“表明他是个没有官架子看重旧情的人”分析错误。这些行为表现了贾雨村的虚伪。故选B。
7. B 【7题详解】B.“其谚俗口碑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错误。谚俗口碑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故选B。
8. ①得知被拐卖的丫头是恩人的女儿,却不肯营救以报恩德,可见他的忘恩负义:②面对有钱有势的薛家,他听信门子,胡乱断案,表现出他徇私枉法的一面;③案件办完后,急忙给贾政等人写信邀功献媚,表现他攀附权贵、投机钻营形象。(6分)
9. ①娇生惯养的英莲在元宵节被拐走;②后被薛蟠买去作妾;③改名香菱;④受尽折磨而死。(4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命运的分析能力。
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所以诗中说她“娇生惯养”。
第二句“菱花空对雪澌澌”中“菱花”暗示英莲后来改名香菱,“雪澌澌”指薛蟠,指英莲后来被薛蟠买去作妾,“空对”表明薛蟠对待英莲并不好。
第三句“好防佳节元宵后”是指英莲5岁因元宵夜看花灯被拐子拐走。第四句“便是烟消火灭时”则是暗示香菱受尽折磨而死。薛蟠的正妻是夏金桂,此人是个艳丽而泼辣的货色,她处处刁难香菱,曾说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哪里?给香菱改名为秋菱。最后,香菱也被夏金桂折磨而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和准确断句的能力。
“富润屋”和“德润身”对称,“心广体胖”为四字成语
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解错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的话而不是孔子的话。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理解错误。前四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专注修身养性,后四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外显行为。
13【答案】①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或“在于使民众去旧更新”),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4分)
②等到见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道:宗旨、原则;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使显明、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亲:使……去旧更新;止:达到。句子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②厌:掩盖,躲闪;掩:掩盖;著:显示。
14. 【答案】①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②君子将对内的“孝、悌、慈”推广为在外表现的仁爱;③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好。所以说,治国在齐家。(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二)
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等到见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的样子,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点着你,这是多么可怕啊!”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三)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好自己的家庭,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孝顺父母,可以用于侍奉君主;恭敬兄长,可以用于侍奉尊长;慈爱子女,可以用于对待民众。《康诰》说:“爱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有这种仁爱的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谁先学会了养护孩子再去嫁人的啊!国君一家仁爱,一国人受到感化,也会兴起仁爱;国君一家礼让,一国人也会受到感化,一起礼让;国君一人贪婪暴戾,一国人就会受到影响,纷纷作乱。其关联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学仁爱;桀、纣用暴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学凶暴。国君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依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如果自己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晓喻他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未曾有过的。所以说,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解析:诗歌意象+艺术手法+情感内容“喜与愁虚实结合”错误,诗中“喜过青杨瘴”“愁经芳杜洲”都是诗人眼前所见所感,故为实写,没有虚写。
16.答案:①首联写出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旷达襟怀。②纵观全诗,首联起了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作用,引起了二、三联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又与尾联相呼应。(6分)
解析:结构技巧分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首联意为我这个贬客每天都在赶路,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座山,一路南来,跋山涉水,就当它是一场游览吧。诗人把被贬的旅途当成是胜游,写出了大自然的魅力,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结构上:首联为总领句,二、三两联承接首联,对被贬途中的景物展开具体的描写。同时,首联与尾联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相呼应。纵观全诗,首联起了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作用。
(6分)【答案】
(1)可以群 可以怨
(2)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3)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18.【答案】示例:①相提并论 ②声名显赫 ③吹毛求疵(3分)
19.【答案】示例: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或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或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或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的“乱”的感觉。(4分)
20.【答案】①“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前加“是”;②“围绕以……为原型”,改成“围绕……的原型”或“以……为原型”;③“从而”改为“却”或“反而”;④“暴君”后加宾语中心语“的人”或“的形象”。(4分,1点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21.【答案】①却是现代人难以摆脱的一种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 ②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③才能收获温暖(才能化解孤独)(6分)
22.【答案】“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运用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3分)
四、写作
例文:
内方外圆,人生之道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方与圆处理和谐是书法的妙境所在,书法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唯有方圆相济,以方正之心做人,以圆融之道处世,方可行稳致远。
何为“内方外圆”?所谓“方”,不是孤傲,不是死板,而是修身立德,坚守原则。“圆”亦不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而是以迂回圆融的方式察势乘势,借助外力,成就自我。正如传世著作《红楼梦》中两位个性鲜明的女子,吟唱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黛玉一身傲骨、坚守自我,却落得过早凋零的结果。宝钗秉持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念,以圆融灵活的处事风格赢得众人喜爱。可见,过直易折,过刚易脆,方圆兼顾,方是为人处世的妙方,做人的高尚境界。
内“方”于心,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底线,任物欲横流,不改己志。司马迁一生记录史实,面对汉武帝的威逼利诱,他坚守正道,如实记载,才成就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魏征一生直言进谏,从不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而是坚守方正之心,为国为民,成就美名。所以,不论行何道,做何事,方正之心皆不可失。
外“圆”于形,懂得变通,灵活机巧,借助外力,实现正道。《菜根谭》有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世失机者,必执拗之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圆融处世,那么,即便能力极强也会变成清高自傲,甚至落得黛玉般香消玉殒的结果,一如乌江自刎的项羽。而反观刘邦,鸿门宴上委曲求全,换来反攻机会;又知人善任,善借外力,乘势而起,夺取天下。由此观之,圆融处世、善借外力方能获得更多机会,成就精彩人生。
方圆并举,内方外圆,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姿态,绘就成功底色。坚守自我与借助外力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孟子告诫后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在《劝学》中告诉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大是大非、关乎道义的问题上,我们自然要舍生取义,坚守自我;但在不触及底线原则时,我们也应抓住机遇,借助外力,乘势而起,成就自我。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事业、获得美名者,都有方正刚直的气节,以及圆融机变、善假于物的智慧。身处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我们更应方圆并举,相互调和,以拙立身,行于大道。
以方为本,坚守初心;以圆为翼,乘云破雾。内方外圆,方圆相济,让我们于坚守自我中保持本色,于善借外物中抵达成功之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的吟诗内容,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品格。
结合题干中“薛诗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林诗则有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之节”这一提示语我们可以探知本次作文的写作方向及写作内容,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不同的人生品格,深入思考新时代青年该借助外力成就自我,还是应坚守自我洁身自好。对此,考生可以赞同其中任意一种,当然,如果能够辩证看待二者,兼而有之,则为更佳立意。写作时,要注意提示语部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理想等进行论述,不能泛泛而谈。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时代青年既应善借外力,又要坚守自我,于外圆内方中成就自我。然后分别论述“借助外力”和“坚守自我”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指出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如以“坚守自我”为本,于坚守自我中保持本色;以“借助外力”为基,于善借外物中绘就成功底色。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善借外物与坚守自我对立统一,二者兼顾,实现精彩人生。
立意:
1.内方外圆,人生之道。
2.善借外力,方能成就自我。
3.坚守自我,养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