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形 与 测 量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图形与测量(一)(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度量单位的认识及进率,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
会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会正确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会正确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总结长度、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实际意义。
1、认真观察情景图,发现了什么?
2、结合各种活动说说对长度、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再说一说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理解。
二:复习测量单位及进率。
演示测量方法,体会单位的必要性。
1、分别比划或实例说明单位的大小和实际含义。
2、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3、汇报交流、总结内容。
板书: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1千米2=100公顷 1公顷=10000米2 1米2 =100分米2 1分米2= 100厘米2
体积单位: 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 =1000厘米3
容积单位:1升(分米3)=1000毫升(厘米3)
小结:怎样能换算的又准又快。
三: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换算
完成书第76页第1、2、3题。
全课小结: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完成毕业复习卷5、6页。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图形与测量(二)(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度量单位的认识及进率,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
会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会正确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正确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书第75页第6题的内容。
边演示边板书。
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表格。
1、在小组内归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推导过程及方法。
(1)想办法求出书第75页第5题图形的周长,集体订正。
(2)结合教具演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及方法。
(3)想想圆的周长及面积计算方法及探索过程。
(4)完成书第76页3、4、5题。
二:复习归纳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把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表格。
三: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第77页的实践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今天复习时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说说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归纳总结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分别说出学过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结合图形说说公式之间的联系。
3、完成书第77页6、7、8、9题,订正交流,总结方法和注意问题。
课后作业:毕业复习卷7、8页。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活动中复习。在复习对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和多边形面积间的关系时,通过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二,在应用中复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设置问题,包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有初步的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