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时代再铸风云
——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救国救亡道路再探索——辛亥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暗潮再次涌动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伟大再续篇章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目 录
CONTENT
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这句话是否正确?
“清末新政”同清朝的灭亡是否相关?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清政府、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是如何挽救此时社会危机的?
清末新政
时代再铸风云——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清政府
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废科举,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并派遣留学生。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等中央机构
引进先进观念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张謇、荣氏兄弟、张振勋等
培养了新式知识分子:陈独秀、邹容、黄兴、陈天华等
新军中的年轻军官和士兵容易接受新思想:蔡锷、李烈钧、吴禄贞等
自掘坟墓
自救
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时代再铸风云——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立宪派
①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③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立宪派三次速开国会请愿运动——失败
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在整个内阁13名成员中,满族和蒙古族占9人、皇族占5人,剩下4名汉人并非拥有最重要的实权。
立宪派对清政府——失望
时代再铸风云——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革命派
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经济准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张謇
荣氏兄弟
张振勋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
“要革命的,这时候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一刻千金,时乎时乎不再来,我亲爱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 ——陈天华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舒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
宣传阵地:上海,东京;
邹容(1885-1905)《革命军》
章炳麟(1869-1936)《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时代再铸风云——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革命派
《警世钟》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广泛传播
(1)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推动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革命政党---同盟会:
前排居中孙中山 右二是黄兴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代再铸风云——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革命派
机关刊物《民报》
组织准备:
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知识拓展:三民主义
性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
未明确反帝
未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仅限于资产阶级的民主
未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
③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时代再铸风云——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革命派
广州起义
自立军起义
惠州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冈起义
七女湖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钦廉上思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895年
1900年
1895年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8年
1908年
1910年
1911年
军事准备:革命党人组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失败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英法德美享有筑路、投资优先权,未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卖国损民
有利时机
时代再铸风云——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清末新政
清政府
预备立宪
挽救危机失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立宪派
开国会请愿运动——失败
投身革命
对清政府——失望
革命派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组织: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革命党人组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保路运动
有利时机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革命爆发
合 流
暗潮再次涌动——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9月,决定中秋节起义(10月6日)。不料,因当局防范,不得不向后推延。
10月9日,配置炸弹,不慎起火,起义秘密暴露。
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
一名战士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
暗潮再次涌动——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杭州
贵阳
昆明
广州
长沙
福州
南昌
苏州
上海
安庆
武昌
江宁
镇江
西安
太原
成都
桂林
武昌起义后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清朝统治分崩离析
暗潮再次涌动——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色旗
纪年
民国纪年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
历法
公历
红黄蓝白黑
汉满蒙回藏
象征五族共和
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之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而当时的袁世凯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声名狼藉。他不仅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的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这种形象、名声和历史,比一百篇文章更能影响人心......所以那时“非袁莫属”的声浪不仅喧嚣于立宪官僚和外国公使、领事,而且在起义军和同盟会内部也有共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知识拓展:南北议和
南北两个政权对峙
清政府派袁世凯南下议和。
清政府
袁世凯
帝国主义列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立宪派和旧官僚
知识拓展:南北议和
南 北对 峙
支持
支持
施压
妥协退让
政治欺骗
逼迫退位
施 压
多方博弈,谁胜?
袁世凯
窃取革命果实
革命派软弱妥协,脱离人民群众
暗潮再次涌动——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清帝退位诏书
(3)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捍卫共和
(4)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4日孙中山提出有条件辞职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举行就职典礼
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的权谋和革命派的担忧?
暗潮再次涌动——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的原则和意义?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因人设法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目的:
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中华民国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参议院
总统、国务员
法官
——实质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立法服从于政治需要,说明当时的民主政体尚待完善。
积极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
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很难实现。
伟大再续篇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剪辫
礼仪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生活文明化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伟大再续篇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什么没有变化?
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
——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 ——宋教仁
局限性: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普通民众的国民意识尚未觉醒。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你是怎么认识的?请说明理由
知识拓展:如何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旁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胜利
失败
邹容
章炳麟
陈天华
黄兴
张謇
宋教仁
孙中山
救国救亡路
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