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一)认读能力(主要指融入阅读中的字词基础知识,包括
1.字词的形、音、义。
2.感受,把握词语的感彩及语言运用环境(二)整体感知能力
1.整体感知选文内容,并能进行概括。
2.把握选文的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看出选文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结构。 (三)理解能力。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意,句意,段意,能准确概括。
2.理解选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
3.能根据需要,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和材料。(四)领悟能力
1.能赏析选文优美,精辟的语句。
2.能就选文内容,语言,写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3、能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好开放性试题。(五)能根据文章不同的体裁特点和表达方式,进行分类阅读、对比阅读(六)有一定拓展表达能力
能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二、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2、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3、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举例子(2)、列数字(3).作比较(4)、分类别(5).打比方
(6)、下定义(7).配图表(8)、作诠释(9)、摹状貌 (10)引用4、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5、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一)总分式
(二)递进式等。6、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二) 说明文答题技巧:1、请简要说说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
(划分层次,搞清说明对象的特征,分点答题。)2、文章是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时间、空间、逻辑顺序3、本段(或划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2)、分类别:条理清楚。
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3)、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5)、作比较: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6)、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
答题思路: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4、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四步 ①不能;②解释该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④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加点的“它”,“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6、找出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把所有选项返回原文认真对照,错误一般是在不易觉察处出现。
有的选项涉及的是说明文相关知识,应熟练掌握文体知识。7、为什么在文章中要插入××的传说?(1)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使说明对象具有神秘色彩
(3)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8、说明文开头一段、末尾一段、中间段的作用。 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③、引出下文
末尾:总结全文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9、标题的作用 揭示说明对象及特征
引起读者关注、思考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0、结合文章,联系实际,提合理化建议不能脱离文章
符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联系实际
三、文学作品阅读金华五中 童粉英散文的阅读指代的对象
对文意的理解
解释句中词语
对题目的理解分析
对句子含义的分析把握
对语言的赏析感悟
把握作者的思想变化过程
环境描写的作用
感受及启示
中考常见考查题型考题形式
1.概括某一段落(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解题钥匙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2、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题钥匙
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赞扬了什么,批评什么,歌颂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再认真具体分析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最后用简要的语言,完整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概括。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瞻前顾后,结合语境,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把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哲理性句子,还要注意句子的双关意思。)
三、分析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B、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反问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C、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强调了+对象+特性
4.反问:加强语气,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