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里的风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里的风》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4课。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调查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现象。第二个活动是以海陆风的成因分析,初步了解大自然里风的形成也是由于热空气上升、较冷空气流动补充有关。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建立的科学概念有: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虽然平时我们看不到它,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它有一些自身的特征;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也占有着一些空间,并且会充满各处;空气受热后会成为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被附近的较冷空气补充,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本课教师将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流动的空气。接着以海陆风的成因为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大自然里的风的形成也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有关。
三、学习目标
1.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认识海陆风。
3.在寻找大自然里的风的过程中发展证据意识。
四、教学重点
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风的形成动画介绍、观察记录单、中国地形图等
7、 学习过程
1)谜语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大家猜一猜:“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打一自然现象,同学们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对,是风,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虽然我们看不见风,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风的存在,同学们,你在什么时候感受过风的存在?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大自然里的风(出示课题)
2)提出问题,活动探究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空间,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在大自然里,我们是否也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呢?
2.活动:寻找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
(1)让我们到教室外去寻找空气流动的踪迹吧!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这个活动,小组通过讨论怎样才能找到空气流动的踪迹?怎么证明空气流动起来呢?打算怎样做?制订了观察计划。在老师的组织下大家寻找空气流动的踪迹,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播放在校园寻找空气流动活动的视频)
(2)同学们寻找空气流动的活动结束了,对于大家文明观察、安全活动的表现提出表扬,现在,请各组的汇报员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在校园里我们找到了哪些空气流动的现象?怎样证明空气流动起来了?这种空气流动对人们有影响吗?
观察活动记录单
研究项目 观察对象 观察结果
空气流动的现象
(3)如果我们走出校园到大自然里寻找空气流动的现象,根据你的经验,会有什么发现?所有这些空气流动现象我们日常称它称为什么?
3)猜想假设,得出结论研究项目观察对象观察结果空气流动的现象
1.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老师想问一问,是谁让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起来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猜想,说出自己的假设。(是不是和热空气上升有关系呢?是不是阳光下是热空气,树荫下是冷空气呢?)
2.刚才同学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那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3.自然界中,是什么力量使空气流动呢,这主要和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有关。你猜对了吗?
4.通过刚刚的学习,现在你对于大自然里风的形成能简单解释一下吗?生:大自然然里的风也是热空气上升形成的。生:大自然里的风也是空气流动。
5.大自然中空气受热不均的原因有很多。现在,让我们来认识海陆风,了解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比如,在海边,白天地上的岩石、土壤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得快,而海水的温度升高得慢。这样,陆地上气温高,海洋上气温低,陆地上的空气受热上升,海洋上的冷空气就会沿着海面水平流向陆地,这样就形成了海风。
6.画一画:到了晚上,陆地上的气温下降得快,会比海洋上的气温低,那么,晚上的空气会怎样流动?请把空气流动的路径用箭头画出来,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
7.课堂检测: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现在要考一考同学们,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4)总结收获,拓展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在这节课中,同学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老师为你们的出彩表现感到高兴,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了自然界最常见的“海陆风”,还有一种叫做“季风”,那季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中国,我们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结合中国地形图,再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中国季风的形成原因。下节课的时候,我们来交流分享。
八、板书设计:
4.大自然里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