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23: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国宝大熊猫》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习作。本单元习作要素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在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与资料类学习有关的活动出现了两次,一是在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二是在第七单元习作中,要求学生学习初步整合信息。教材中,对《国宝大熊猫》的习作表述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教材呈现了有关大熊猫的三个问题,并以省略号形式引发学生提出自己对大熊猫感兴趣的问题;第二部分,提供信息。教材提供了一张参考图表,分别对名称、类别、食物、分布地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提示建议学生可以“再查找资料,补充其他内容”;第三部分,习作要求。通过自读自改,和同学交换习作等方式,以达到准确介绍大熊猫的目的。根据对习作要素的解读,对习作要求的解析以及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参考书中图表或查找的资料了解大熊猫,介绍大熊猫时能做到准确、清楚”,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准确、清楚地介绍熊猫”。学生习作时,学习将资料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避免对信息资料的生搬硬套和随意拼凑。本次习作的评价依据主要有两条,分别是内容准确、表达清楚。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交流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习作兴趣。2.参考图表或查找资料了解大熊猫,初步学习整合信息。
3.介绍国宝大熊猫时能做到内容准确,表达清楚。
【教学重点】
参考书上图表或查找到的信息了解大熊猫,介绍大熊猫时能做到准确、清楚。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准确、清楚地介绍熊猫。
【教学准备】
学习清单、课件、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积极踊跃地表达了想当小小讲解员强烈愿望。本环节教师和学生交流大家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引导学生知道如果要成为优秀的小小讲解员就要写好讲解稿,这节课就学习如何写讲解稿。
二、任务一: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对于国宝大熊猫,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了解的问题。经过了小组的交流,大家还选出了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
1.展示问题。请组长展示小组的问题。
2.交流问题。对于国宝大熊猫,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了解的问题。经过了小组的交流,大家还选出了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成员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三、任务二:筛选资料,提取信息。
引导语:大家提了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1.阅读图表信息,解决问题:读了书中的图表信息,你能解决哪几个问题?
预设 1:学生借助图表信息能解决“大熊猫只吃竹子吗?”
预设 2:学生借助图表信息解决“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提醒学生关注图表中的关键词语,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如“爱吃竹叶、竹笋,有时也吃肉”中的“有时”,“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中的“等地”。
小结:只有信息准确了,介绍的时候内容才能准确。(板书:内容准确)
2. 补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出示韦恩图资料:看看这份补充的资料,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根据图片信息解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将信息介绍准确,如熊猫是哺乳类食肉目熊科,不是猫。
3. 交流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引导语: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家也查找了一些资料。下面,我们就借助这些资料,来共同解决问题。对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类别主要有:身体的颜色(“大熊猫身上的黑白色有什么作用?”)行为特点(“胖乎乎的大熊猫擅长运动吗?”)国际地位(“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国宝?”)......
师生共同交流。
老师也对“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国宝?”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前我也查找了资料:出示资料一----文字资料。读一读,你从这份文字资料里获取了哪些信息?
(老师相机在“800万年”“活化石”“特有物种”“1800”等关键信息上做记号。)出示资料二----图片资料。看一看,从图片资料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图片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
出示资料三----视频资料。从视频资料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可以边听边记录关键词,如地位、活化石、中国独有等。)
小结: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有很多,同学们借助资料信息,一个原因一个原因地介绍,这样的介绍很清楚呢。(板书:表达清楚)四、任务三:整合资料,用心写作。
引导语:围绕“国宝大熊猫”,同学们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借助书上的图表或查找的资料,大家解决了很多问题,准确地了解了大熊猫的很多方面。为你们点赞!习作内容要求: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方法。你想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国宝大熊猫”呢?
(学生自由交流)
习作完成要求:选择你感兴趣的两到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大熊猫吧!注意内容准确、表达清楚哦。
五、课堂小结
结束语:课后,同学们完成自己的介绍,相信通过你们准确清楚地介绍,会让更多的人喜爱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国宝大熊猫》课后反思
习作《国宝大熊猫》,教材编排了 4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开篇这段话,“大熊猫人见人爱是我们的国宝,许多小朋友想更多的了解大熊猫,可能有些疑问需要解答”,这段话实际上是教材针对为什么写这个问题给学生提出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学生本次习作是为了解答小朋友关于大熊猫的有些疑问,不是为了习作而习作。
第二部分呈现了三个问题,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三个问题指向大熊猫三个不同方面类别,生活的地方以及价值。这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提问,从不同方面了解大熊猫的影子,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大熊猫的兴趣,锻炼学生从不同方面提问的能力。这三个问题只是小朋友需要解答的疑问的一部分。下面的省略号指向学生感兴趣的关于大熊猫其他方面的问题,旨在打开学生思路,丰富习作的内容,这种自立开思路的教材编排,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下面这段话,“这次习作就让我们围绕这些问题介绍一下大熊猫”,直接点明次习作的内容。这个部分实际上是教材针对写什么?为学生准备的内容支架,学生对大熊猫哪些方面的问题感兴趣,就写哪些内容。第三部分就是中间这段话和这张图表,可以参考下面图表中提供的信息,也可以再查资料,补充其他内容。这段话是在提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参考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解答问题,或者查找资料补充其他内容,解答问题。呈现的这张图表,提供了大熊猫的名称、类别、实物和分布地区几个方面的信息,从图表中提取分布信息这方面的信息,学生能解答上面的第二个问题,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从图表中提取食物这方面的信息,学生还可以解答自己提出的大熊猫吃什么这个问题,但是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是比较有限的,上面的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解答不了,也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关于大熊猫的其他的问题,所以学生还需要围绕问题查找资料,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从而解答这些问题。
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教材针对怎么写,为学生准备的方法支架,参考教材中的图表或查找的资料,提取整合信息,解答关于大熊猫的问题,准确的了解大熊猫。
第四部分是写完后的要求,一是自评,看看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不准确的内容。二是互评互相检查一下对大熊猫介绍是不是准确,这个部分实际上是教材针对怎么评,怎么改,为学生准备的评改支架,自评互评内容是否准确,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总而言之,习作“国宝大熊猫”,教材向学生提出了习作任务,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内容支架,方法支架,和评改支架。 教学时如何紧扣目标,充分发挥支架的作用,指导学生习作。
首先这堂课开篇的问题有开放的问题意识,巧妙的将教材提供的内容支架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关于大熊猫的若干问题,小组内相互交流后,筛选出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 1个问题,5个小组选出了 5个关于大熊猫的不同方面的问题,这 5个问题有 2个是教材中提到的问题,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还有三个问题不是教材中的问题,大熊猫只吃竹子吗?大熊猫的黑白色有什么作用?胖乎乎的大熊猫擅长运动吗?教材中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这个问题学生没有提及,于是在解答完学生最感兴趣的 5个问题之后,我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很想解答的问题,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解答这样的问题意识。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充分运用了教材提供的内容支架,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主动查找资料,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后面介绍起来也更有成就感。
其次,我运用教材提供的方法支架,分步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图表或查找的资料,学习准确的提取信息,并初步学习整合信息。第一步,我将教材中的图表巧妙的转化为大熊猫乐乐的名片,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名片,学生从名片中提取了食物和分布地区这两方面的信息,解答了大熊猫吃什么,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然后我引导学生关注有时等地这两个词语。学生从有时知道了大熊猫不总是吃肉,只是偶尔吃肉,从等地知道了大熊猫不只是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这三个地方,在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分布。这时我顺势提出本次习作的第一个要求,内容准确,这样的处理方式意在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同时也启发学生介绍大熊猫的时候用词要准确。
第二步,我把自己搜集的韦恩图提供给学生,学生尝试从中准确的提取信息,解答大熊猫是猫吗这个问题。大熊猫被划分在熊科里面,证明他是熊,并不是猫。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下,唐老师补充说,大熊猫是哺乳类食肉目中的熊科,因此它不是猫。这样的处理方式意在强调哺乳类、食肉目、熊科等都是关键信息,启发学生不仅要准确完整的提取信息,还要学习整理信息。
第三步,我让学生借助自己查找的资料相互补充,协同解答大熊猫的黑白色有什么作用?胖乎乎的,大熊猫擅长运动吗?这两个问题。 第四步,我把学生之前没有提及的,大熊们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这个问题作为自己很想解答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把自己查找的文字。图片、视频这一资料包提供给学生,学生从文字资料中准确地提取了 800万年前活化石,数量只有 1800多只中国特有物种,中国外交活动中的友好大使等关键信息。从图片资料中,学生发现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中的动物就是大熊猫。在观看视频资料之前,老师提示学生仔细听,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拿笔在学习单上记录一下关键词,学生从视频中准确提取了中国独有活化石地位这些关键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用上了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第一个原因是第二个原因是第三个原因是这样的句式。
学生解答了这个问题之后,老师首先问准确吗?然后相机点播它一个原因一个原因的来介绍,就很清楚了。这时我适时的提出本次习作的第二个要求,表达清楚这样的处理方式意在从三个方面启发学生,查找资料形式是多样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均可提取信息时,要抓住关键,准确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时可以用上恰当的句式,一个原因,一个原因说清楚。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有效的运用了教材中的内容支架和方法支架,为学生的习作开了思路,提示了方法,指明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