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3《声声慢》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3《声声慢》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17:2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情韵皆美,“读”领风骚
——李清照《声声慢》诵读审美教学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学习过程
一 初读: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位同学进行范读,范读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3.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并范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声声慢
二 精读:借助意象,品味情感
1.圈画意象:古人抒发内心情 感时,往往会寄托在一些事物上, 这些事物被称为意象 。请同学们 再次朗读课文, 找出词人运用了 哪些意象来表达愁之深之重? 请将这些意象用笔圈画出来。
明 确:淡酒 、急风 、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二、 精读:借助意象,品味情感
2.小组合作,品味情感:请同 学们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意象给分别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从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
预设:
(1)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意象分析:淡酒、急风 。从急风可以看出,寒风急促,环境清冷,前一句写道“乍暖还寒”,可见天气变化无常,天空突然刮起寒风,所以词人想借酒驱寒,更是为了消愁,却没有抵挡得住。“淡酒“有两种解释,一说酒的味道清淡, 不足以御寒, 也是词人的字面意 思; 二说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一个“淡”字 表 明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愁苦。
朗读指导:“淡酒”蕴含了作者浓重的愁苦,在朗读时应当低沉、缓慢,“三杯”“两盏”之间停顿稍稍长些,后半句联系标点符号 “!”,情感迸发,语调要上扬一些,着重强调风的急迫感, 让人感受到环境的恶劣。
(2)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意象分析:大雁 。词人正沉浸在悲伤情绪之中,空中突然有大雁飞过,是作者往日相识的雁群,内心的愁苦更深了 。此处可联系 其他作品,李清照曾多次写到大雁,如《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 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时的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是和丈夫相逢的希望 。而此时大雁飞 过,她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大雁依旧可以传书,但写信的人却 已经不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绝望。
朗读指导: 在朗读时要把握作者的丧夫之痛,读出无依无靠的寂寞、惆怅之感。
(3) 满地 黄 花 堆 积,憔 悴 损 、 如今有谁堪摘?
意象分析:黄花,即菊花 。菊花凋谢,残英在地,堆积惟悴,词人却无心欣赏,任由菊花憔悴凋谢 。词人的《醉花阴》也有对黄花的描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里的黄花比喻女子惟悴的容颜,憔悴的不仅仅时菊花,更是诗人自己,她面对满地的黄花,可能想起了变老的容颜、流逝的青春 、幸福的过往,对比之下,内心的愁苦、伤感可想而知。
朗读指导:“满地”重音强调,“憔悴”要放低声音,“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是反问,饱含着伤感的情绪,突出强调“有谁”,可带上些微哭腔,传达作者的哀怨、伤感。
(4)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意象分析:梧桐、细雨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如“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如“无边丝雨细如 愁”。这首词中的梧桐和细雨被赋予无边的愁情,而且是黄昏的梧 桐和细雨,更增添了一种凄婉、暗淡的感觉。在孤独与忧愁之中,时间仿佛凝滞了,一点一滴的雨声 好像不是落在梧桐叶上,而是打在词人的心里,淋湿了整个身心。
朗读指导:在朗读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这个凄冷的雨夜里,单调的雨声打在梧桐叶上,更是敲打着词人千疮百孔的心,愈发感到悲凉和不可名状的压抑 。其中,“更兼”要重读,“点点滴滴”这样的叠词,要由轻到重,一字一顿。
3.意境品析:请同学们思考,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总结:词人将自己伤感 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淡酒、急风、大雁 、黄花 、梧桐 、细雨等萧瑟惨淡的意象之中, 营造了凄惨悲凉 的意境,使得愁情氤氲一片,无处不在。
4.再次朗读文眼所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指导:“这次第”读得要快 , 音量要大 , 展现无边痛苦和辛酸,三字读完后,要有较长的停顿,“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愁”字重读,语调上扬,“了得”二字,则宜放慢语速,轻声传出,适当拖音。
(三) 品读:知人论世,引发共鸣
古诗词的情感把握不能只看文本内容,必须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志趣等,感知其精神世界。通读相关文献可知,李清照其实并不仅仅是个只知伤春悲秋 、怨天尤人的柔弱女性,她的性格中自有坚韧刚毅之处,如《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掷地有声,从中能看出她的气度和风骨 。 但囿于时代因素,作为女性,李清 照无法驰骋沙场,只能寄情词作 。因此,对李清照《声声慢》的品读, 需要结合其自身性格,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
1084年 出生
1155年 逝世
1101年 结婚
约1127年 南渡
1129年
赵明诚卒于建康
1103年 遣返
1107年 隐居青州
词人生平
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
远离京城
猜书斗茶
才子佳人
志趣相投
金兵南侵
靖康之变
仓皇南渡
颠沛流离
流徙两浙
凄然辞世
南渡前,多写闺情相思、自然风光,风格清丽婉转,代表作如《如梦令》《醉花阴》。
南渡后,常有故土之思、身世之感,风格凄婉哀怨,代表作如《声声慢》《武陵春》。
合作探究
1.曾经天真欢乐的少女,为何成了这般憔悴模样?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究竟为何而愁? 她的愁包含了几层含义 ? 注意知人论世 。
明确:(1) 孀居之苦:在一个残秋的早晨,词人若有所思,似在寻觅些什么,可终究无所得,孤身一人,冷冷清清,独自承受着寒风
侵袭。
(2) 丧夫之痛:靖康之难后,夫妇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 逝,本人颠沛流 离 、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3) 亡国之恨:靖康之变,战乱不断,李清照夫妇辗转流离,后来丈夫去世、珍藏的文物尽毁、再嫁非人,经历了这一切后,词人内心早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少女,而是无尽的愁苦 、无奈 、悲愤,她的愁情是个人不幸和时代苦难的结合。
2.怀着这种愁情,再次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四 评读:展示自我,师生互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根据自己的体会完成对文本的独特阐释,并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五、总 结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