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孔乙己,找到其中的答案吧。
5 孔乙己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字词清单
04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课后习题
07
拓展延伸
01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品味作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矛盾表现。
4.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的主题。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等。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劳动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在文化教育领域,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写了这篇小说。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小 说
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1. 荤( )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2. 侍( )候:服侍。
3. 绰( )号:外号。
4. 伤疤( ):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
5. 笔砚( ):毛笔和砚台。
hūn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形易错。
shì
chuò
bā
yàn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6. 惋( )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7. 夹( )袄:双层的上衣。
8. 乱蓬蓬: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9. 唠( )唠叨叨:说起来没完没了;絮叨。
10. 不屑( )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
wǎn
必考字词梳理
字形易错,注意部首。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jiá
láo
xiè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必考字词梳理
1. 荐( )头:旧时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也泛指介绍职业的人。
2. 间( )或:偶然,有时候。
jiàn
jiàn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羼( )(羼水)
潺( )(潺潺)
孱( )(孱弱)
chàn
chán
chán
拭( )(擦拭)
轼( )(车轼)
弑( )(弑君)
shì
shì
shì
绰( )(绰号)
悼( )(悼念)
棹( )(棹楫)
chuò
dào
zhào
混合,掺杂。
①(身体)瘦弱。
②软弱无能。
③薄弱;不充实。
。
。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
读jí,意思是“桨”。
。
词 颓唐 颓废
同 都是形容词,都有“萎靡不振”的意思。 异 侧重指精神消沉、萎靡,语义较重。 侧重指意志消沉、思想灰暗,语义比“颓唐”更重。
例 ①他瘦得叫人担心,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模样。 ②接连受到几次打击,一般人都无法忍受了,但他并没有就此颓废。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文章主要通过哪几件事来刻画
孔乙己?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多处安排了不同的
“笑”,有何作用?
人物形象
特殊情节
次要人物
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预习思考问题
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对刻画孔乙己有何作用?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科举毒害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小说的序幕部分。通过“我”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4—12):小说的主体部分。以“我”的口吻,描述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第三部分(13):小说的尾声。交代孔乙己最后的结局。
课文细读品味
1.小说开头运用了什么描写?目的何在?
第①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交代故事背景;②“短”“长”,“外”“里”,“素”“荤”,“站”“坐”,对比鲜明,这是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缩影,为下文写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身份做铺垫;③预示着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课文细读品味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简要说明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引出主人公;②渲染出势利冷漠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为主人公出场提供典型的生活环境;③ “笑”字,既造成悬念,又贯穿全文。突出了孔乙己被当作笑料的可悲地位,为其悲剧性结局埋下伏笔。
课文细读品味
3. 品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站着喝酒”说明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的经济状况和低下的社会地位;“穿长衫”说明他虽穷但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很深,不屑与“短衣帮”为伍,表现了他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征;“唯一”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人是这样,既被上层统治阶级排挤,又不愿融入下层劳动人民,预示着他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课文细读品味
4.第⑦段中主要讲了什么事?主要表现了什么?
第⑦段中孔乙己教“我”写字,一老一少、一热一冷,精彩的对比,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之低,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对不幸者十分冷漠,表现了他的迂腐可笑和心地善良。
课文细读品味
5.第⑨段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第⑨段承上启下,突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微,预示了他的悲惨结局,寄寓着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课文细读品味
6.第⑩段中你能从掌柜和酒客之间的对话了解到什么?
第⑩段中,作者借掌柜和酒客之间极其平常的对话,侧面交代了孔乙己的遭遇,体现了掌柜和酒客对孔乙己一点都不同情、关心。对丁举人的凶残行径,无人表示愤慨和不平,说明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凉薄。这一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深刻地表现了本文的主题。
课文细读品味
7.第11段“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里又一次写“笑声”,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里又一次写“笑声”,再一次以“笑”写“悲”。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离去,同是穷苦者,但他们对濒临绝境的孔乙己没有丝毫的同情与善意,揭示了当时国民的麻木、世态的炎凉。
课文细读品味
8.“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矛盾。因为“我”到现在一直没有再看见过孔乙己,也没有得到一点儿关于他的确实消息,所以用“大约”表示推测。在当时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用“的确”。看似矛盾的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短短一句话,将叙述者“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在”,在首尾呼应中强化了孔乙己人生的悲剧意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重点] 如何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在鲁迅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是众人眼中的笑料。他的悲惨命运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更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孔乙己的矛盾性格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而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了许多像他这样的多余人,也造就了另一部分像丁举人一样凶恶霸道、欺压别人的人,也造成了周围人的冷漠、麻木。孔乙己这一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整个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社会的批判。
课文全篇探究
2.[发散思维]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课文全篇探究
探究一: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凶恶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社会
原因
探究二: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圣贤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被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课文全篇探究
探究三: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使孔乙己非但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探究四: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下层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社会
原因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人物丰满
小说没有平铺直叙地从孔乙己的年轻时代写起,而是简单地穿插了“人家背地里谈论”来介绍孔乙己这一失败的读书人的形象。文中浓墨重彩写的是他出现在咸亨酒店时的情形,突出写他是众人的笑料。详述与插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富有深度和广度。
2.巧妙对比,凸显主题
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到店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对比描写,凸显了其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
通过科举考试胜利者(丁举人)与失败者(孔乙己)境遇的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之大。
孔乙己
序幕
——典型环境、时代背景
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主体部分
尾声
孔乙己的境遇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积累拓展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一帮看客,他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事,就算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他们也没有丝毫的同情。鲁迅写道:“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一帮冷漠的看客形象跃然纸上 。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药》中,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描写看客们如何专注地观看杀人,革命者们悲壮的死和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祝福》中,当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时,“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看客们喜欢来听祥林嫂讲不幸的经历。
《阿Q正传》中, 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们“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看客们看着阿Q赴刑场,却充满了兴奋,让人感到不可理喻。
教材课后习题
一、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是众人眼中的笑料。他的悲惨命运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更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
他好喝懒做,又迂腐可笑,只能挣扎在社会底层。但他又打心眼里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
心理支撑与平衡,所以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象征身份的长衫。而当时社会冷酷无情,咸亨酒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只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二、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
“排”: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孔乙己讲究排场,炫耀自己的得意心理,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
“摸”: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表明他沮丧悲苦,穷愁潦倒,不能再摆阔的悲惨境地。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表现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出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答案见第二课时“品味第二部分”第2题。
3.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结合前面的对话,想一想,掌柜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人们对孔乙己的冷漠,也从侧面反映了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答案见第2课时“品味第三部分”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
四、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同学之间交流。
表达效果:作者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我”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如此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同时,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五、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看看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进一步思考,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同学们自由发挥,优秀作品将公示在展示栏】
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
故事中有情节、人物、环境,要读懂故事,就须梳理情节,并通过人物描写理解其性格特征,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并分析故事发生的环境。
拓
展
延
伸
读懂故事情节
联系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解读小说的“言外之意”,进而把握小说主旨。
读透小说主旨
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
读出艺术特色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炊香万灶烟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对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妇。他们年过六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从2003年起,这里也是一间共享“抗癌厨房”,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他们还经常开导、帮助病人,让大伙感受到家的温暖。2021年2月,夫妇俩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颁奖词: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