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21:26:0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2《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
3. 学习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
2. 学习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是我们泱泱中华的一面旗帜,它传承着可贵的文化品质。老师听说咱们班同学古诗词积累的特别多,敢于接受挑战吗?好,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诗句:
海内存( ),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 ),天下谁人不识君?
士为( )者死,女为悦己者荣。
千金易得,( )难寻。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些诗句与什么有关?对,知己。古人云“相交易得,知己难求”,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在苦苦寻觅知音而不可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文就与知己有关,一起走进千古绝唱“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师:“鼓”是什么意思 (弹) 这里的“琴”是七弦鼓琴,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相信同学们现在都能知道题目的意思了,谁能来说一说生回答师: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指名读
师:其实在课文中有两个易读错的多音字请看第一处“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相信这个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既读“shào”又读“shǎo”当读” shǎo”时候,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
①.数量小(与多相对)
②.丢,遗失
③.副词,稍微:少待片刻当读“shào”时候,字典中有两种解释:
④.年纪轻,与老相对
⑤.旧时称有钱有势人家的儿子:阔少
师:你感觉这个字在这读哪个音呢?为什么?
谁能再来读生读
师:咱们接着来看第二处“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现象,“以为”的“为”读几声,“无足复为鼓琴者”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对,所以这个为表示行为的对象,读四声。谁能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文言文和咱平常学的白话文不一样,读的时候要学会断句,读出停顿,读书节奏,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老师已经标画出了停顿,谁能试着来读一读
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乎”是表示语气的词,是“啊”的意思,读乎的时候稍停顿,音拉长,便有了文言文的韵味,听老师来读,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相信这篇古文同学们肯定能读好了,谁能来读一读?
三、理解文意
师:读着读着,便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了,文言文,我们读好是基础,还要读懂,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按自主要求来理解古文。
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向同桌请教。哪位同学能翻译一下,(理解的非常到位)
四、研读古文
师:了解了古文大体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深层次的走进文本,去体味知音的内涵。现在,同学们肯定都知道这篇课文讲的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对,伯牙和钟子期。(板书)
师:伯牙和子期,何许人也?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谁能把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我们对人物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说课前搜集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古文。
师:老师也搜集了资料,请看大屏幕: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钟子期只是一个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回家弹琴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钟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师:一代琴仙伯牙为何视一个普普通通的樵夫为知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用笔标画出来。
谁能来说一说伯牙为何视子期为知音呢?你能不能读出相关语句
生回答是啊,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是如何赞叹的?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是啊,你弹得太好了!善哉乎鼓琴!你能不能加上你的表情和动作再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巍巍乎若太山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高耸入云的山脉。(巍峨高大)
师:请你读出这画面
师:同学们,这里的太山一说泛指大山,高山,有的说是东岳泰山,泰山是五岳之尊,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有的文化意向,它代表着国泰民安,它代表着神圣的地位,这里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明子期听出了伯牙像泰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志向,谁能带着这种体会再来读这句话。伯牙弹的,子期能准确道出,这便是心有灵犀
师:我们接着看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是怎样赞叹的呢?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汤汤乎若流水。”,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浩浩荡荡的江河波澜壮阔的江河、水流大而急的江河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这浩浩荡荡,水流大而急的江河,谁能读出这句话?
生读
师:这琴声正是表达了伯牙像流水样宽广的胸怀,而子期也道出了伯牙的心声,这便是心心相印。
师:伯牙被称为“琴仙”,他的琴声里不仅仅有巍巍的太山,汤汤的流水,还会有哪些景色,子期又会如何赞叹的。(思考一会再回答)
生回答
师:不论伯牙想的是什么,他赋之以琴声,子期都能听出,子期听到的不仅仅是伯牙琴声,更是伯乐心声,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能称的上是知音。
师:伯牙是有名的宫廷乐师,他的身边其实不乏赞美之声,可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这个山野的樵夫当做知音呢?让我们看一段资料出示补充资料: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起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的非常的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化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没有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伯牙只好改弦更张,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的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已经在琴声中昏昏欲睡。伯牙又气愤又伤心,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他的知音?
师: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何视子期为知音了吗?
生回答
师: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何?虽然听者无数,但是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没想到在这山野之间竟然找到了知音,如果用一个字能概括伯牙当时的心情,那便是“喜”,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的心情,那便是“欣喜若狂”啊!(板书)
师:此时伯牙恨不得告诉全世界的人,我找到知音了,让我们带着伯牙的兴奋和激动合作着读这段话,老师读黑色部分,同学们读红色的部分。
分角色朗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句伯牙,一句子期一个在弹,一个在听一个在诉说,一个在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于是他摔破了琴,挑断了弦,此生不再弹琴。
出示句子: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谁能读出伯牙这失去知音的痛苦?
师:曾经,他为得到知音那样的高兴,而今他又为失去知音这样的痛苦,在子期墓前,伯牙层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子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生读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伯牙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此生还有人能知伯牙之心吗 (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来读师: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那些渴望得到知音,渴望心有灵犀,渴望心心相印的人。1500年后,唐朝的三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多媒体出示诗句)
师: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班的孩子也在吟诵着这个感人的故事
师:心有灵犀一点通,高山流水遇知音啊,请男生来读
师: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知音已没,留琴又何用?请女生来读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今后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知心的人,你可以称他为——知音(再次板书)
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找我们的——知音。
《伯牙鼓琴》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一课,堪称千古经典绝唱。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真挚的友情,是中国知音文化的开山之作!上网认真学习了名师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我执教了《伯牙鼓琴》,执教后我的感想也颇多:
一、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在初读、读难读的句子,读全文,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二、关注过程,指导古文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学习古文的好办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代词汇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三、适时补白,精彩自然生成。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汤汤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
由于前文铺垫做的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自然而然理解知音之间的心有灵犀!本节课从设计到试讲,数次更改,存入的东西越来越多,总想设计的更加全面,结果导致环节越来越臃肿,老师越讲越繁琐,时间越来越不够用。
反思发现,一堂课不必“滴水不漏”,只要目标准确,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让学生学有所获,就是成功的课堂。课堂应该留有空间感,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我将且行且思索,且行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