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白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19:2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鹭》五年级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等句子的意思,感受白鹭的美。
学生能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白鹭的美。
难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等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神奇与美丽的世界,其中有很多我们还未发现或常常忽视的美。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寻找和欣赏一种常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美――白鹭的美。”
图片展示,直观感受
教师展示几张白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白鹭的优雅与美丽。“大家看看这些图片,白鹭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导思考,进入主题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见过白鹭,但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白鹭其实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鸟,它既有自然的美,又有人们赋予的文化内涵。那么,在作家郭沫若的笔下,白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郭沫若的《白鹭》。”
三、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
四、详细讲解课文
【第1自然段讲解】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深深赞美和欣赏。
首先,“白鹭”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它们常常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水域附近,以其优雅的姿态和洁白的羽毛深受人们喜爱。
其次,“精巧的诗”这个说法,强调了白鹭的美丽、优雅以及它们蕴含的诗意。诗往往是用来表达深沉、细腻的情感的,而“精巧”一词则强调了这种诗的精致和巧妙。将白鹭比作精巧的诗,意味着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鸟类,更是一种美的象征,是自然界中的诗意存在。
这个比喻也让读者对白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知,启发我们去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去体验自然界的诗意。
【第2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是对白鹭外貌和颜色的精细刻画。
色素的配合:这里指的是白鹭的羽毛颜色。白鹭的羽毛多为洁白,但也有其他颜色的细微变化,这些颜色的搭配非常和谐,给人一种纯净、高雅的感觉。使用“色素的配合”这样的说法,强调了白鹭羽毛颜色的自然、和谐与美感。
身段的大小:指的是白鹭的体型。白鹭的体型修长、匀称,不论是太大的体型还是太小的体型,都不适合其生存和飞翔。而“身段的大小”正好,说明它的体型完美适应了其生存环境和飞行需求,展现了其优雅与力量之间的平衡。
一切都很适宜:这是对白鹭整体特征的总结。无论是从颜色还是体型上看,白鹭都展现出了极致的和谐与美感,好像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为其量身定做,体现了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总的来说,这句话赞美了白鹭的颜色、体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将白鹭与其他鸟类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凸显白鹭的独特美感。
首先,作者提到“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白鹤身材高大,线条笔直,给人一种庄严、生硬的感觉。这里的“嫌生硬”表达了作者对白鹤体型和气质的主观感受,即过于庄重,缺乏柔和的美感。
接着,作者又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里,作者将白鹭与朱鹭和苍鹭进行了比较。朱鹭的粉红色和苍鹭的灰色,虽然都具有独特的美感,但它们的体型比白鹭大,且颜色较为鲜艳或不寻常。这使得它们缺乏白鹭那种恰到好处的美感和和谐。
通过与其他鸟类的对比,作者进一步强调了白鹭的美在于其适中的体型、和谐的色素配合,以及与环境的融洽相处。这种美不是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而是一种自然、和谐、恰到好处的美。这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这句话指出了人们往往因为白鹭的常见,而忽视了它的美。这是一种对人们习以为常、对身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的批评和思考。
“然而”是一个转折词,表明这句话与前文存在对比或转折关系。前文赞美了白鹭的美,而这句话则指出了人们对于白鹭美的忽视。
“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中,“常见”与“忘却”形成了因果关系。正因为白鹭常见,人们才容易忽视它的美。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理习惯,即对于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忽视其内在的价值和美。
这句话也包含了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惋惜。白鹭的美是独特而珍贵的,但正因为它的常见,使得人们在与它朝夕相处中,逐渐忘记了去欣赏、去珍惜这种美。
此外,这句话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生活中,不要因为事物的常见而忽视其内在的价值和美。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敏感和敬畏之心,去发现、去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让它们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生活。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这是对白鹭的细致刻画,描述了它的各种身体特征,并且表达了这些特征恰到好处的美感。
那雪白的蓑毛:白鹭的蓑毛是雪白的,这一描述强调了白鹭颜色的纯净与美丽。“雪白”的形容词用来形容蓑毛,展现了其颜色的明亮与清新。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描述了白鹭体型的流畅与优雅。流线型的结构意味着白鹭的身体线条是平滑而连贯的,这样的体型有助于它在水中的飞行与捕食。
那铁色的长喙:白鹭的长喙呈现出铁的颜色,这里的“铁色”是对其喙颜色的形象描述,而“长喙”则显露出它的特点与力量。
那青色的脚:白鹭的脚呈现出青色,这为其增添了一份淡雅与宁静的美感。
接下来的描述,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用来说明白鹭的身体特征都恰到好处,稍作增减就会破坏其美感。这表达了对白鹭身体比例和颜色的极致追求和苛求,进一步展现了白鹭的天然美和恰到好处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对白鹭身体各部分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它的美丽与优雅,以及这种美丽背后蕴含的恰到好处的和谐与平衡。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这段描述呈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的田园画面,其中白鹭成为了这个画面的主角。
首先,“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这描述了一个清新自然的景象。白鹭站在清水田中钓鱼,这不仅展示了白鹭的生活习性,还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受。白鹭与清水田的组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面。
接着,“整个的田变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整个田野比作一幅画,而这幅画被镶嵌在一个玻璃框里。这种描述强调了田野的静谧与美丽,而玻璃框则给人一种保护与珍藏的感觉,好像这个画面是被特别珍藏起来的。
最后,“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田野与白鹭之间的和谐关系。这里的“镜匣”一词,既与前面的“玻璃框”相呼应,又给人一种精心设计的感觉。好像这片田野的大小、布局,都是为了白鹭而特意设计的,白鹭与这片田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对白鹭和田野的细腻描述,构建了一幅宁静、和谐、美丽的田园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这段描述集中在晴天清晨白鹭独自站在小树顶端的场景,进一步揭示了白鹭独特的气质和习性。
首先,“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场景。晴天的清晨,光线柔和,气氛宁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给人一种超然、优雅的感觉。
“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的视角看,小树顶端似乎不是一个稳定的地方,白鹭站在上面似乎不太安稳。但实际上,白鹭却表现出悠然自得的态度,丝毫不受外界干扰。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这句话强调了白鹭的独特性。与其他鸟类相比,白鹭的这种习性并不常见,这也正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们往往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解释动物的行为,但实际上,我们真的能完全理解动物的真实意图吗?这句话不仅是对白鹭行为的质疑,也是对人类认知的反思。
总结起来,这段话通过对白鹭在晴天清晨独自站立小树顶端的描述,展现了白鹭独特的气质和习性,同时引发了对人类认知和理解动物行为的思考。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这段话描绘了黄昏时分白鹭低飞的场景,并表达了对乡居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感慨。
首先,“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点明了时间和景象。黄昏时分,天空变幻多彩,白鹭低飞其间,给人一种宁静、悠扬的感觉。这个“偶见”也表达了这种美景不是随时都能遇到的,更增添了其珍贵性。
接着,“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里将白鹭低飞的美景比作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恩惠不仅是指美景本身,更是指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乡居生活常常与宁静、和谐、自然等美好元素联系在一起,白鹭的低飞正是这种生活的点睛之笔。
最后,“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这句话用了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白鹭低飞美景的深层美感。“清澄”一词既可以用来形容天空清透、水面清澈,也可以用来形容心境清澈、思绪明朗。白鹭的低飞,正是这种“清澄”的形象化体现。而“具有了生命了”则强调了这种美景不仅仅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白鹭的飞翔,给这种美景注入了生命力和活力。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对黄昏时分白鹭低飞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乡居生活和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力和活力的感慨。
【第9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这段话是对白鹭美感的深层思考和辩护,强调了白鹭的内在美。
首先,“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作者先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异议,即白鹭不会唱歌,这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其美中的不足。唱歌通常被认为是鸟类的一种魅力,能够增加其美感。
但紧接着,“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作者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将白鹭比喻为一首歌,而且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这个比喻强调了白鹭本身所具有的美感,这种美感并不依赖于它是否会唱歌。
在这个反驳中,作者实际上是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美不仅仅体现在唱歌这一种形式上,白鹭虽然不会唱歌,但它优雅的姿态、洁白的羽毛、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是内在的、本质的,不需要借助其他形式来彰显。
同时,这段话也鼓励人们去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美,不要被单一的标准或观念所束缚。白鹭虽然不会唱歌,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珍惜。
总的来说,这段话深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多样性,强调了白鹭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鼓励人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美。
【第10自然段讲解】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句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在这句话中,作者进一步反驳了前文提到的“白鹭不会唱歌”所可能带来的美感上的不足。
“不”这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坚定立场,即不认为白鹭不会唱歌是其美中的不足。这个简单的字眼,体现了作者的自信和果断。
“歌未免太铿锵了”则进一步解释了作者的观点。在这里,“铿锵”一词通常用来形容声音响亮、有力,而作者认为,歌声的这种铿锵有力,反而可能显得过于刺耳、过于张扬。相比之下,白鹭的美,是一种内敛、含蓄、优雅的美,它并不需要借助响亮的歌声来彰显自己,它的美是在静默中散发出来的。
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传统美学观念的一种挑战和反思。通常,人们可能会认为,鸟儿的歌声是其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者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白鹭即使不会唱歌,也依然是一种美。这种观点的提出,鼓励人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理解和欣赏美。
综上所述,这句话通过对“歌声”的质疑,进一步强调了白鹭独特、内敛的美感,同时也鼓励读者拓宽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第11自然段讲解】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详细讲解如下:
这是对白鹭的极高赞美,同时也是对其美感的全面概括和深化。
首先,“白鹭实在是一首诗”,这是对白鹭的直截了当的赞美。将白鹭比作诗,是对其美感的高度凝练和升华。诗是语言的艺术,通常用来表达深沉、浓郁的情感和意境,将白鹭比作诗,意味着白鹭的美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自然美,而具有了艺术美、情感美的特质。
接着,“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是对白鹭美感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韵在骨子里”这一表述,既形象又抽象。形象地说,它让人想到白鹭的优雅姿态、流畅动作,好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韵律感;抽象地说,它暗示了白鹭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更是内在的、骨子里的,这种美是根深蒂固的,是白鹭与生俱来的。
“散文诗”一词则强调了白鹭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散文诗是一种既有诗的意境和韵味,又有散文的自由和洒脱的文学形式。将白鹭比作散文诗,意味着它的美既有诗的优雅、深沉,又有散文的自然、随性。这种比喻既是对白鹭美的高度赞美,也是对其美感全面、深入的揭示。
综上所述,这句话通过比喻白鹭为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全面、深入地揭示了白鹭的美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白鹭的极高赞美和敬仰之情。
全文总结:
通过本课《白鹭》的学习,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的笔触,走进了一个白鹭的世界,感受到了白鹭独特的美。
首先,我们被白鹭的外在美所吸引。它们身姿优雅,体态轻盈,雪白的羽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纯净与高雅。
然后,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白鹭的内在美。白鹭的捕食、栖息、飞行等日常生活,被作者描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领略到了白鹭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力。
郭沫若先生以诗意的语言赞美了白鹭,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种美。通过学习和品味这篇文章,我们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这篇课文还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然和生活中的美。白鹭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貌,更在于它的生活态度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这也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更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爱每一个生命。
总之,《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白鹭的美,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希望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像白鹭一样,以优雅的姿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珍爱自然,感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