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 学会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实历史之间的区别,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史料证实、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导入
欣赏诗歌《观沧海》,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和伟大志向是什么?
他是如何去实现这一梦想的呢?
豪迈自信、胸怀天下的情感
一统天下的伟大志向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蒿里行》
—曹操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根据右侧形势图及所学知识说说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景象: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朝政腐败
军阀割据、混战不休
中央朝廷
中央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军政大权。
地方政府
农民起义不断
社会底层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以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借皇帝的名义不断招揽人才,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
vs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曹操;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火烧乌巢
2、官渡之战概况
曹 操
袁 绍
公元200年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乌巢
官渡
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心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 三次发布求贤令 ,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 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
官渡之战中实力尚弱的曹操为何能战胜强大的袁绍呢?
曹操 胜
袁绍 败
①骄傲轻敌,
②不听取正确意见.
客观:人心所向;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1)政治上:①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谋略得当;
②招揽人才。
(2)经济上:重视经济(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3)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相关史事:
当时袁绍拥兵十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知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率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直达乌巢,烧毁袁军粮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勾结辽西乌桓,屡次骚扰边境。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得胜回师途中,他东临碣石,写下了《观沧海》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壮心”指的是什么?
“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观察这两张地图有什么变化?
曹操
刘备
孙权
壮心
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奇才,就三次亲自登门拜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
《三顾茅庐》
《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联孙抗曹
2、概况:
赤壁之战示意图
赤壁
襄阳
江陵
乌林
夏口
樊口
柴桑
(襄樊)
(荆州)
(洪湖东北)
赤壁
(赤壁西北)
(九江西南)
(鄂州西)
(汉口一带)
刘备
孙权
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
刘军退却方向
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
曹军败退方向
主要战场
孙、刘联追击方向
水
水
汉
江
(九江西南)
公元208年,曹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坂追上刘备。
刘备率兵东逃,败退至樊口。
曹操前往江陵。
刘备派诸葛亮前往联合孙权。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操水军相遇。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败,退至乌林,会合陆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
最终曹军败退,孙刘联军乘胜追击。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舰船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黄盖送去“降书”后,率领几十艘船,上面载着浇上油的柴草,驶向对岸。曹军官兵以为是来降的吴军,毫无防备。
当来船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火乘风势波及曹军岸上的军营,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军攻杀过来,曹军大溃败,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战局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会战败?
材料一: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材料二:习凿齿(晋代史学家)评论说:“从前,齐桓公一炫耀自己的功业,立刻就有九国背叛;曹操的暂时骄傲自负,导致天下分为三国鼎立的局势。”
材料三: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1.在官渡大战中胜利的曹操,为什么在赤壁大战失败了呢?
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
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④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
2.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启示:①要谦虚谨慎,骄傲必败;②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③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④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3、意义: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
200年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战胜袁绍
曹操基本
统一北方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孙刘联军
和曹操
以少胜多
208年
曹操失败
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会适当的进行虚构和夸张。同时小说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些历史,但是要学会区分文学创作和真正的史实。
三、三国鼎立
1、背景: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湖北和湖南。
赤壁之战后各政治力量分布示意图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三国鼎立的形成:
魏
洛阳
吴
建业
蜀
成都
(pī)
曹丕
220年
刘备
221年
孙权
229年
三国鼎立示意图
3、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翻车
屯田
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
(1)魏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翻车
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到高处,便利灌溉;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
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国经济的发展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蜀相》唐代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字孔明,时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诸葛亮辅佐刘备,筹划军政大事,后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他来主持。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治蜀有方。他多次出师伐魏,终未成功,最后在行军途中病逝,正如他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龙骨水车
造船
蜀锦
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措施 影响
魏
蜀汉
吴
220年
曹丕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兴修水利
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并发展。
221年
刘备
成都
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
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229年
孙权
建业
(南京)
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发展海外贸易,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政权由“多”到“少”
实现了局部统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丝绸大国
造船大国
农业大国
经济由“衰”到“兴”
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而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人口由“少”到“多”
政权由“多”到“少”
经济由“衰”到“兴”
人口由“少”到“多”
1、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2、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东汉末年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局部统一,为西晋统一全国点奠定基础。符合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
乱
治
本课小结
三国鼎立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刘备
孙权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 208年)
魏
蜀
吴
西晋
结论: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2.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东汉政权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A
检测提升
D
3.“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并巧妙地利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与材料描述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C
A
5.苏东坡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 )
A.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强大基础 D.直接导致前秦的瓦解和东汉灭亡
6.“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为孙权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D.为西晋的建立奠定基础
A
B
7.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终成三国鼎立之势,下列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维护了社会相对的安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关系的融合
D.导致战乱频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8.《三国志·邓艾传》记载: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艾(魏将)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 )
A.此战后,蜀国被吴国所灭 B.此战为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C.战后,北方实现了统一 D.此战时魏帝是曹操
A
B
9.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10.“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三路军阀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社会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战争客观上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C.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