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二科学(3.3-3.5)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初二科学(3.3-3.5)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0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2 09: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初二科学(3.3-3.5)练习
一、单选题
1.干燥的冬天,手触及金属门把手有时会感觉“麻”一下,“麻”这种感觉形成于(  )
A.皮肤 B.脑干 C.脊髓 D.大脑
2.11月9日,某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119”消防演习。如图是某同学在逃生演练中作出的部分反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表示感受器
B.若传出神经②受损,则肌肉无法收缩
C.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3.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必须依赖的神经中枢是 (  )
A.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视觉中枢
C.视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D.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4.突然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会来不及思考迅速松开.下面关于该缩手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是非条件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
B.是条件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
C.是非条件反射,由大脑控制完成
D.是条件反射,由大脑控制完成
5.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的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反射弧就能产生反射
B.感觉有异物向自己飞来,人会眨眼,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D→C→E→B→A
C.针刺手时,手感觉到疼痛后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A→B→G→H→F→E→C→D
D.某人睁眼时走路平稳,闭上眼睛走路就摇摇晃晃,说明该人的G结构受损
6.兔的心脏受A和B两种神经支配,某学者为了研究这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测定正常情况下兔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阻断A神经和B神经后的心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则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
实验处理 正常时 仅阻断A神经 仅阻断B神经
心率(次/分钟) 90 180 70
A.A神经的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对心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B.A神经的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的作用是减缓心率
C.A、B两种神经的作用都是减缓心率
D.A神经的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的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7.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考试时比较紧张,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人酗酒后会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这与小脑有关
C.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闭合属于反射
D.幼年时生长激素泌过少,患的是侏儒症
8.X和Y在一宗交通意外中受伤。医生发现他俩的脑部都运作正常,但是为了检查两人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是否受损,医生给他们进行如表测试。在两人的神经系统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分别是(  )
伤者蒙眼接受测试 测试结果
X 以针尖刺X的指尖 x感到痛,但没有缩手
Y 以针尖刺Y的指尖 Y不觉痛,也没有缩手
命令Y移动他的手 Y可以移动他的手
A.X-传出神经;Y-传入神经 B.X-传入神经;Y-传出神经
C.X-传出神经;Y-脊髓 D.X-传入神经:Y-脊髓
9.繁殖季节.雄棘鱼腹部颜色由银白色变成红色,并会对侵入其领地的其他雄棘鱼发动攻击性行为。某人为研究引发雄棘鱼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在雄棘鱼活动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种颜色的鱼形蜡制模型,并观察和记录雄棘鱼在单位时间内对这些模型进行攻击的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模型特征 攻击频率
腹部银色 低
腹部红色 高
腹部有红色条纹 高
A.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
B.有条纹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
D.腹部有红色的模型更容易诱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10.据报道,英国有一只刚失去幼崽的雌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崽,雌猫与狗崽宛如“母子”。下面对雌猫这种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⑤是社会行为
⑥是繁殖行为
A.①④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11.如图所示,人或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概念、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B.中枢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大脑、小脑和脑干
C.捕蝇草受到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属于植物的感应性中的向性运动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学习行为则由后天学习获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13.下列动物行为中,均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
A.猫捉老鼠、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B.狗辨主客、壁虎断尾、鹦鹉学舌
C.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D.婴儿吮吸、蜘蛛织网、孔雀开屏
14.骆驼在沙漠中时,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 ℃,晚上能将体温降至34 ℃。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晚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隔天白天的酷热。下列理由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
②白天的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分量
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水分
④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到达的温度
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寒冷时,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是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16.冬泳运动被誉为是“勇敢者的运动”。 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机体耗氧量下降 B.骨骼肌战栗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皮肤血管舒张
17.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18.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19.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正午12时左右
B.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气温约为37℃
C.气温在低于一定数值后,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气温能够影响动物的行为
D.气温即大气温度,测量气温不需要在百叶箱里进行
20.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D.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二、填空题
21. 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卡塔尔举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赛前训练时,某队员不小心碰到同伴而迅速缩手,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   (用序号表示)。
(2)开赛时,运动员听见哨声就立即发球,这种反射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填序号)。
(3)比赛结束后,冠军队获得热烈的掌声,队员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流下激动的泪花,这是神经调节和   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2.某同学帮妈妈修剪月季时,不小心被刺扎到手。如图是被扎到手后完成缩手反射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被月季刺扎到手时,是先感觉到痛还是先缩手?   。
(2)如果①代表的是手部皮肤内的感受器,那么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3)体检时,医生有时会在指尖针刺采血,我们可以忍痛不缩手,这说明    。
23.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的人进入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但一段时间后会有所好转,在这段时间内人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1)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再通过     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同时,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     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    ,减少散热。
24.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箭头代表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1]    感受刺激,产生冲动并沿着[2]传到脊髓里特定的[3]    ,由其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4]    传到[5],引起大腿上相应肌肉的收缩,使小腿突然弹起.
(2)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    ,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    功能.
(3)“谈虎色变”等反射是与    有关的反射,这是人类所特有的.
25.下图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1)图甲中“?”处内容为   。
(2)图乙是人脑纵剖面图,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中   (填序号)
(3)图丙是不同体表温度下血管口径变化情况图。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   。(填字母)
26.冬季长跑中,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选填“内脏”、“骨骼肌”、“皮肤”),而散热则主要通过皮肤,人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是通过   (选填“大脑”、“小脑”、“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三、实验探究题
27.通过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脑的功能,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
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研究成果二:切除了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得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口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依据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人”没有意识、感觉和运动,可以判断是    损伤了。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    发生了病变。
(3)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请你作出解释    。
(4)为了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在骑摩托车、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
28.通过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脑的功能,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
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研究成果二:切除了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的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
(1)“植物人”没有意识、感觉和运动,可以判断   。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脑的   发生了病变。
(3)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请你作出解释:   。
(4)为了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在骑摩托、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
29.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资料一: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腹部会变成红色,相互间经常发生猛烈的搏斗。
资料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经过鱼缸时,鱼缸中腹部变红的三刺鱼会出现攻击行为,而对穿非红色衣服的人无反应。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1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颜色和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
鱼缸 模型 三刺鱼的反应
1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2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3号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4号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如果作出的假设是   ,验证该假设的最简单的实验组合是1号和2号。
(2)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   ;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若以鱼体外形为实验变量,上表中可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组合有   。
(4)如果去掉2号、3号两组实验,只考虑1号和4号两组的实验,大家认为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请说明理由   。
(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30.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   。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   。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   。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
31.如图为一儿童的缩手反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手不小心受到针刺或火烧时,会发生缩手反射,此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   --(填字母)内。
(2)1、2、3、4、5组成的神经结构叫做   ,其中1叫做   。
(3)当手受到针刺或火烧后会感觉到疼痛,疼痛感觉形成的部位在   (填字母)。以后见到针或火就会有意识地躲避,从反射的类型看这属于   。
(4)图中若4受损,其它结构完好,当手指皮肤被针刺时会出现什么情况?_________
A.无反射,无感觉 B.有反射,有感觉
C.无反射,有感觉 D.有反射,无感觉
32.印度曾经有过关于“狼孩”的报道:一只失去幼仔的母狼疯狂闯进了主人不在家的一户农舍,对园里的鸡群大肆捕咬。此时,留存家里的婴儿受到惊吓而大声啼哭起来,于是母狼跟着哭声便跃窗进入了房内……闻讯赶回家来的主人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逃进了山林。十余年后,人们终于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一个赤身裸体,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随着母狼用四肢爬行且用牙撕咬生肉为食的“狼孩”。
请根据这一报道分析:
(1)母狼哺育婴儿长大的行为,从现象来看属于   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是   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是由母狼体内的   所决定的。
(2)“狼孩”表现反过来说明:正常人行为是通过   建立起来的   行为。
(3)某同学看到报道后,提出了下列四个猜想,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  )
A.母狼可能刚失去幼崽 B.这是母狼对人的报复行为
C.母狼是想将小孩养大了再吃 D.母狼有哺育幼体的本能
五、综合说理题
33.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34.人的正常生理机能需要维持一定的体温,正常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一个人究竟能够耐受多大的寒冷?被誉为“世界第一冰王”的金松浩挑战不可能,人站在2.5米高的玻璃柜中,冰块哗啦啦被倒入透明箱子中……冰块越来越多,直至淹没老金的脖子,60岁的老金在堆满冰块的“冰箱”中与冰块亲密接触了长达115分17秒,挑战成功!
请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老金在这过程中是如何调节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
答案部分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C
20.【答案】B
21.【答案】(1)①③⑤④②
(2)条件反射;⑧
(3)激素
22.【答案】(1)先缩手
(2)①→②→③→④→⑤
(3)大脑可以控制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23.【答案】(1)脑干;传出神经
(2)肾上腺素;收缩
24.【答案】(1)感受器;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2)大脑皮层;传导
(3)语言
25.【答案】(1)增加产热
(2)②
(3)A
26.【答案】骨骼肌;脑干
27.【答案】(1)大脑
(2)小脑
(3)脑干位于后脑部位 ,脑干能调节心跳、呼吸等基本的生命活动
(4)戴头盔(合理均可)
28.【答案】(1)受伤部位为大脑
(2)小脑
(3)脑干位于后脑部位
(4)要带头盔
29.【答案】(1)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2)腹部颜色;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3)1号与3号、2号与4号
(4)1号与4号模型中包含2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
(5)先天性
30.【答案】(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1.【答案】(1)A
(2)反射弧;感受器
(3)D;条件反射
(4)C
32.【答案】(1)繁殖;先天性;遗传物质
(2)生活经验和学习;后天性
(3)A;D
33.【答案】解:在 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气温为 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 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34.【答案】解: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或写出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或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或写出人体的体温调节是由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