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三物理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区县、学校、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4.保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5.评分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依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是某衬衫吊牌的部分信息,号型“”表示适穿人群的特征参数及体型.“A”表示适用于一般体型,“170”表示身高,“92”表示( )
产品名称:衬衫 规格:ML 颜色:蓝色 号型:
A.胸围 B.肩膀宽 C.上臂周长 D.脖子周长
2.如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3.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 )
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距离为
B.AB段平均速度为
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4.在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与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艺术家的声音
C.现场的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5.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噪声.下列现象属于利用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
6.如图是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动随时间关系的波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和乙的声的音调相同 B.乙和丙的声的音调相同
C.甲和乙的声的振动频率相同 D.丁是噪声
7.如图所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附近的夜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和“渔火”都属于光源 B.“月落”是以月亮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
C.以“寺”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 D.能辨别出乌鸦在鸣叫,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8.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戏剧,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屏幕上便出现影子.下列现象中,与皮影戏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 B.空中彩虹 C.古代日晷 D.“弯折”筷子
9.如图是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反射角是
B.实验时应使纸板与平面镜垂直
C.将纸板NOF向后折叠,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D.若让光沿FO入射到平面镜上,则其对应的反射光会沿OE射出
10.炎炎夏日,汽车停在露天车场,若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留在车内,太阳光透过矿泉水瓶后可能把汽车内的易燃物引燃,这是因为这瓶水( )
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会聚光线 B.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发散光线
C.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会聚光线 D.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发散光线
二、多选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如图所示,让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静止的乒乓球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乒乓球由静止被弹开,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可传递信息
C.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表示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音叉的木质共鸣箱可以增大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12.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B.人向平面镜靠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变小
C.红花看上去是红的是因为红花反射了红光
D.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反光是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
13.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的速度始终是乙的速度的二倍 B.经过,甲在乙前面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14.如图所示,光线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则由图可知( )
A.入射光线为BO B.法线为MN C.入射角为 D.的右侧可能是空气
15.汉代《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图中装置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潜望镜,其中涉及的光学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高悬的大镜是平面镜 B.插秧人在大镜中成倒立的像
C.从水盆中看到四邻利用了光的反射 D.大镜悬挂越高所成的像越小
三、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21分)
16.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其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_____.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可以________________(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
17.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_______________声波产生;超声波能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______;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禁止室内装修和邻里噪声扰民,这是从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18.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树荫”和一个个“光斑”,其中“树荫”是光的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而“光斑”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像.
19.如图,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走向,可判断甲是________________镜,乙是________________镜.
20.二维码(如图)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条形码,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二维码______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实际是手机红外线探头抓取图形),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将光_____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白色部分将光_____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专门的解码器解码就可以获取网络相关信息.
2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甲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乙,一束激光从空气中以图示角度射入水中,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刚好垂直.请在乙图中画出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在丙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3个小题,每空1.5分,共39分)
22.图中的三幅图是学习声现象时同学们曾做过的小实验.回顾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甲,用鼓槌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在不断跳动,请你据此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________________;纸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你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玻璃钟罩内的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根据此现象可推理出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科学推理”或“理想实验”法,它是基于事实的推理,这里的事实是________________,推理是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拨动桌面上的钢尺,能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等大的力拨动钢尺,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____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__.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_____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_______,证实了“影与形无异”.
(3)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发现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___,用刻度尺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
(4)蜡烛A的像,是它发出的光经玻璃板反射而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像.若在玻璃板背面紧贴放置一块木板,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
(5)若实验时发现,在水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它与蜡烛A的像都无法完全重合,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4.用焦距为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小强发现用此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由此猜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小强点燃蜡烛,调整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________________、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小强将蜡烛放在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呈现一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将__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当小强的眼睛在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_______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
(6)小亮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但像与物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验证小亮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
(7)实验时,用直径相同但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移动光屏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则此时的像比原来的像________________(选填“大”“小”或“等大”).
五、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0分)
25.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空气中的声速取.求:
(1)在这段时间内声传播的距离;(2)该同学的身高.
26.小明假期由济南东站坐G6903次高铁到临淄来游玩,如图是当天他乘坐的G6903次高铁的运行时刻表.
(1)根据高铁运行时刻表计算,计算G6903次高铁由济南东站驶往临淄北站的平均速度.
站点 车站 天数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停留 运行时间 里程
1 济南东 1 始发站 07:47 - 0分 0
2 邹平 1 08:03 08:05 2分 16分 54
3 淄博北 1 08:16 08:18 2分 29分 82
4 临淄北 1 08:29 08:31 2分 42分 112
5 潍坊北 1 08:52 08:54 2分 1时5分 190
6 高密北 1 09:13 09:15 2分 1时26分 253
7 青岛北 1 09:48 终点站 - 2时1分 329
(2)小明到站后,搭乘一辆出租车去齐文化博物院,经过某十字路口时,小明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出租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前往齐文化博物院,最快需要几分钟?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三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D B D C A A
二、多选(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选错得0分、选不全得1分)
题目 11 12 13 14 15
答案 AC ACD AD BD AC
三、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21题5分,共21分)
16.A;;2.19(或2.20);减小
17.次;能量;声源处(写如“生源”“声原”等错别字的不得分)
18.直线传播;影子;太阳;实
19.凹透镜;凹透镜
20.不是;吸收;反射
21.答案如下,共5分:
甲图2分:辅助线和垂直符号1分,虚像1分(用实线连接像的,扣1分)
乙图2分:两条光线1分,两个角度1分
丙图1分:折射光线没有反向延长交于“F”点的扣1分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3个小题,每空1.5分,共39分)
22.(1)发声的鼓面在振动吗?(其余答案合理即给分);
放大鼓面的振动;
改变敲击鼓面的力度(或轻轻和重重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振动幅度.
(2)真空不能传声;
抽气后钟罩内的铃声减弱;
若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或:真空不能传声)
(3)低;
钢尺振动太慢,频率小于
23.(1)确定像的位置 (2)不点燃;相等(或:等大)
(3)垂直;相等 (4)虚;能
(5)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在桌面上(或: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24.(1)物距(或: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2)烛焰(写成“蜡烛”的不得分!);
同一高度(写成“同一直线”的不得分!);
使像完整成在光屏中央
(3)缩小 (4)右;变大 (5)正立
(6)向左轻吹烛焰,观察光屏上烛焰的摆动方向(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7)大
五、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2个小题,25题4分,26题6分,共10分)
25.解:路程:
身高:
26.解:(1)
(2)
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