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航天小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分析卷五年级科学学科

文档属性

名称 遵义航天小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分析卷五年级科学学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1 18:01:21

文档简介

遵义航天小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分析卷五年级科学学科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到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横线上;每空2分,共20分)
1.(2023五上·遵义期中)我们把自身能发光且   的物体称为光源。
2.(2023五上·遵义期中) 地球从外到内可分为    、   和    三个圈层。
3.(2023五上·遵义期中)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4.(2023五上·遵义期中) 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做   。
5.(2023五上·遵义期中) 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   转化成   ,让我们看到物体。
二、判断题:(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判断结果的方框涂黑;正确的涂“√”错误的涂“×”。每小题2分,共10分)
6.(2023五上·遵义期中)我们能看到试卷上的字,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射到了试卷上。(  )
7.(2023五上·遵义期中)白光既能被分散,也能合成。 (  )
8.(2023五上·遵义期中) 人类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很多难题,所以光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  )
9.(2023五上·遵义期中)地球最重要的光源是太阳。 (  )
10.(2023五上·遵义期中)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 (  )
三、选择题(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将正确答案序号的方框用2B铅笔准确填涂;每题2分,共36分)
11.(2023五上·遵义期中)我们用激光笔照射下列空心管子,光能从另一端射出的是( )。
A. B.
C. D.
12.(2023五上·遵义期中)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向湖泊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做(  )。
A.平原 B.三角洲 C.盆地 D.沙滩
13.(2023五上·遵义期中)如下图,当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A.
B.
C.
14.(2023五上·遵义期中)蘑菇石的形成原因可能跟(  )有关。
A.风的作用 B.火山喷发 C.地震
15.(2023五上·遵义期中)我们在制作潜望镜时,镜子摆放角度与水平面成( )放置。
A.60° B.45° C.90° D.180°
16.(2023五上·遵义期中)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 )。
A.洪水 B.地震 C.泥石流
17.(2023五上·遵义期中)筷子(  )进水中会发生折射。
A.斜射 B.垂直 C.都可以
18.(2023五上·遵义期中)科学家用( )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A.尺子 B.激光反射器 C.火箭 D.眼睛
19.(2023五上·遵义期中)用手电筒光束照射A4纸时,光是(  )穿过。
A.全部 B.部分 C.不能
20.(2023五上·遵义期中)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  )。
A.不能看到红苹果
B.眼睛适应一会儿能看见红苹果
C.眼睛适应了黑暗,能看见红苹果的影子
21.(2023五上·遵义期中)雷雨天气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发生的顺序是先闪电后打雷 B.眼睛长在耳朵前面
C.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D.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22.(2023五上·遵义期中)当光碰到镜面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光被(  )。
A.反射 B.折射 C. 色散
23.(2023五上·遵义期中)光的传播速度每秒(  )。
A.300万千米 B.30万千米 C.20万千米
24.(2023五上·遵义期中)用手电筒的光照射三棱镜后出现彩虹的颜色,是因为光发生(  )。
A.折射 B.反射 C.直线传播
25.(2023五上·遵义期中)在地形图上白色代表什么(  )。
A.积雪 B.海洋 C.高山
26.(2023五上·遵义期中)下列选项中,属于由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地形是( )。
A.平原 B.峡谷
C.海岸边的石 D.沙漠中的石柱
27.(2023五上·遵义期中)贵州的地形属于(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28.(2023五上·遵义期中)“滚滚长江东逝水”反映出我国地形的特点是(  )。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东西部差不多 D.南高北低
四、连线题 (每空2分,共10分)
29.(2023五上·遵义期中)将地形地貌与形成的原因连起来。
弯曲的岩层 火山喷发形成
长白山天池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水(降雨)的作用
五、实验探究题 (每空2分,共24分)
30.(2023五上·遵义期中)某科学小组想探索“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如图,他们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 洞,在盆里铺上石子、倒入土壤等,做成两种样本,再用喷水壶洒水。
甲 乙
(1)这是   (模拟或者对比)实验。
(2)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代表的是   。
(3)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   。
(4)实验发现甲的土壤流失更严重,说明(  )。(请涂在答题卡上2分)
A.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
B.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
C.雨水侵蚀土地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没有关系
31.(2023五上·遵义期中)为了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科学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
② 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
③ 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度稀释)
④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⑤ 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1)这是一个   实验。(填“对比”或“模拟”)(2分)
(2)酒精灯加热时用     加热。(2分)
(3)实验中,用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加热之后番茄酱喷 出来模拟   现象。(每空2分)
32.(2023五上·遵义期中)用一个长方体牙膏盒,在侧面的上端,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在它对面的下端,也开 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两面,和对角沿直线切开两个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 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如图所示, 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每空2分,共6分)
(1)请在图中用箭头线画出光的传播路线。(2分)
(2)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到     处的物体,而不被对方发觉。(2分)
(3)实验结论,潜望镜是根据光的     原理制成的。(2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在发光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
2.【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3.【答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硬壳,其范围从地表到莫霍面。 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4.【答案】侵蚀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侵蚀指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
5.【答案】光;电子信号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更短的紫外线,不能看到。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帮助人们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光遇到周围的物体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才看到了这个物体。我们能看到试卷上的字,是因为试卷上的字反射的光射到了眼睛里。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7.【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白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被分解的各种颜色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8.【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人类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很多难题,但是也会出现光污染等危害。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9.【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地球最重要的光源是太阳,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反射的程度不同。
11.【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我们用激光笔照射直的空心管子,光能从另一端射出;如果是弯曲的管子,光无法从另一端射出。
12.【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向湖泊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做三角洲。
13.【答案】A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处于月球的阴影中,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14.【答案】A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蘑菇石的形成原因可能跟风的作用有关。
15.【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
16.【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17.【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所以光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变;当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改变。所以筷子斜射进水中会发生折射。
1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家在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后,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反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19.【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A4纸属于半透明的物体,所以用手电筒光束照射A4纸时,光是部分穿过。
20.【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当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人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不能看到红苹果。
21.【答案】C
【知识点】速度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约是30万千米/秒。打雷的时候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先看到闪电,是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速度快。
22.【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3.【答案】B
【知识点】速度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万千米/秒;可近似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4.【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25.【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积雪。
26.【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平原、海岸边的石、沙漠中的石柱都是地表力量形成的。
27.【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
28.【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东部以山区、平原为主,所以才有“滚滚长江东逝水”。
29.【答案】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貌是多样的,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弯曲的岩层是地震作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水的作用(水流速度减慢等)形成的。
30.【答案】(1)对比
(2)降雨/雨水(意思相同即可)
(3)有无植被覆盖(意思相同即可)
(4)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图中是对比实验。
(2)在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模拟实验中,坡形土堆模拟土壤裸露的山坡;喷水器喷水模拟下雨;泥浆流淌模拟地面的径流;覆盖物模拟表植被;土堆上凹凸不平代表模拟上的沟壑。
(3)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植物,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不变。
(4)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实验发现甲的土壤流失更严重,说明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
31.【答案】(1)模拟
(2)外焰
(3)火山(或者地壳、岩层;岩浆;火山喷发(火山爆发)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题干中的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2)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由于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一般用外焰来加热。
(3)在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的实验材料中,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加热之后番茄酱喷出来模拟火山喷发现象。
32.【答案】(1)
(2)亮
(3)反射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1)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2)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途很大,比如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到亮处的物体,而不被对方发觉。
(3)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
1 / 1遵义航天小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分析卷五年级科学学科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到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横线上;每空2分,共20分)
1.(2023五上·遵义期中)我们把自身能发光且   的物体称为光源。
【答案】正在发光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
2.(2023五上·遵义期中) 地球从外到内可分为    、   和    三个圈层。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3.(2023五上·遵义期中)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答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硬壳,其范围从地表到莫霍面。 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4.(2023五上·遵义期中) 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做   。
【答案】侵蚀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侵蚀指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
5.(2023五上·遵义期中) 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   转化成   ,让我们看到物体。
【答案】光;电子信号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更短的紫外线,不能看到。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帮助人们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
二、判断题:(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判断结果的方框涂黑;正确的涂“√”错误的涂“×”。每小题2分,共10分)
6.(2023五上·遵义期中)我们能看到试卷上的字,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射到了试卷上。(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光遇到周围的物体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才看到了这个物体。我们能看到试卷上的字,是因为试卷上的字反射的光射到了眼睛里。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7.(2023五上·遵义期中)白光既能被分散,也能合成。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白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被分解的各种颜色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8.(2023五上·遵义期中) 人类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很多难题,所以光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人类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很多难题,但是也会出现光污染等危害。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9.(2023五上·遵义期中)地球最重要的光源是太阳。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地球最重要的光源是太阳,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0.(2023五上·遵义期中)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反射的程度不同。
三、选择题(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将正确答案序号的方框用2B铅笔准确填涂;每题2分,共36分)
11.(2023五上·遵义期中)我们用激光笔照射下列空心管子,光能从另一端射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我们用激光笔照射直的空心管子,光能从另一端射出;如果是弯曲的管子,光无法从另一端射出。
12.(2023五上·遵义期中)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向湖泊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做(  )。
A.平原 B.三角洲 C.盆地 D.沙滩
【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向湖泊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做三角洲。
13.(2023五上·遵义期中)如下图,当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处于月球的阴影中,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14.(2023五上·遵义期中)蘑菇石的形成原因可能跟(  )有关。
A.风的作用 B.火山喷发 C.地震
【答案】A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蘑菇石的形成原因可能跟风的作用有关。
15.(2023五上·遵义期中)我们在制作潜望镜时,镜子摆放角度与水平面成( )放置。
A.60° B.45° C.90° D.180°
【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
16.(2023五上·遵义期中)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 )。
A.洪水 B.地震 C.泥石流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17.(2023五上·遵义期中)筷子(  )进水中会发生折射。
A.斜射 B.垂直 C.都可以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所以光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变;当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改变。所以筷子斜射进水中会发生折射。
18.(2023五上·遵义期中)科学家用( )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A.尺子 B.激光反射器 C.火箭 D.眼睛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家在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后,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反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19.(2023五上·遵义期中)用手电筒光束照射A4纸时,光是(  )穿过。
A.全部 B.部分 C.不能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A4纸属于半透明的物体,所以用手电筒光束照射A4纸时,光是部分穿过。
20.(2023五上·遵义期中)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  )。
A.不能看到红苹果
B.眼睛适应一会儿能看见红苹果
C.眼睛适应了黑暗,能看见红苹果的影子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当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人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不能看到红苹果。
21.(2023五上·遵义期中)雷雨天气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发生的顺序是先闪电后打雷 B.眼睛长在耳朵前面
C.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D.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答案】C
【知识点】速度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约是30万千米/秒。打雷的时候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先看到闪电,是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速度快。
22.(2023五上·遵义期中)当光碰到镜面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光被(  )。
A.反射 B.折射 C. 色散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3.(2023五上·遵义期中)光的传播速度每秒(  )。
A.300万千米 B.30万千米 C.20万千米
【答案】B
【知识点】速度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万千米/秒;可近似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4.(2023五上·遵义期中)用手电筒的光照射三棱镜后出现彩虹的颜色,是因为光发生(  )。
A.折射 B.反射 C.直线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25.(2023五上·遵义期中)在地形图上白色代表什么(  )。
A.积雪 B.海洋 C.高山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积雪。
26.(2023五上·遵义期中)下列选项中,属于由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地形是( )。
A.平原 B.峡谷
C.海岸边的石 D.沙漠中的石柱
【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平原、海岸边的石、沙漠中的石柱都是地表力量形成的。
27.(2023五上·遵义期中)贵州的地形属于(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
28.(2023五上·遵义期中)“滚滚长江东逝水”反映出我国地形的特点是(  )。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东西部差不多 D.南高北低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东部以山区、平原为主,所以才有“滚滚长江东逝水”。
四、连线题 (每空2分,共10分)
29.(2023五上·遵义期中)将地形地貌与形成的原因连起来。
弯曲的岩层 火山喷发形成
长白山天池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水(降雨)的作用
【答案】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貌是多样的,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弯曲的岩层是地震作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水的作用(水流速度减慢等)形成的。
五、实验探究题 (每空2分,共24分)
30.(2023五上·遵义期中)某科学小组想探索“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如图,他们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 洞,在盆里铺上石子、倒入土壤等,做成两种样本,再用喷水壶洒水。
甲 乙
(1)这是   (模拟或者对比)实验。
(2)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代表的是   。
(3)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   。
(4)实验发现甲的土壤流失更严重,说明(  )。(请涂在答题卡上2分)
A.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
B.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
C.雨水侵蚀土地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没有关系
【答案】(1)对比
(2)降雨/雨水(意思相同即可)
(3)有无植被覆盖(意思相同即可)
(4)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图中是对比实验。
(2)在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模拟实验中,坡形土堆模拟土壤裸露的山坡;喷水器喷水模拟下雨;泥浆流淌模拟地面的径流;覆盖物模拟表植被;土堆上凹凸不平代表模拟上的沟壑。
(3)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植物,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不变。
(4)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实验发现甲的土壤流失更严重,说明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
31.(2023五上·遵义期中)为了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科学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
② 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
③ 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度稀释)
④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⑤ 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1)这是一个   实验。(填“对比”或“模拟”)(2分)
(2)酒精灯加热时用     加热。(2分)
(3)实验中,用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加热之后番茄酱喷 出来模拟   现象。(每空2分)
【答案】(1)模拟
(2)外焰
(3)火山(或者地壳、岩层;岩浆;火山喷发(火山爆发)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题干中的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2)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由于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一般用外焰来加热。
(3)在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的实验材料中,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加热之后番茄酱喷出来模拟火山喷发现象。
32.(2023五上·遵义期中)用一个长方体牙膏盒,在侧面的上端,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在它对面的下端,也开 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两面,和对角沿直线切开两个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 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如图所示, 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每空2分,共6分)
(1)请在图中用箭头线画出光的传播路线。(2分)
(2)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到     处的物体,而不被对方发觉。(2分)
(3)实验结论,潜望镜是根据光的     原理制成的。(2分)
【答案】(1)
(2)亮
(3)反射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1)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2)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途很大,比如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到亮处的物体,而不被对方发觉。
(3)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