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2 08: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
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耕地资源的价值
1.世界耕地资源的特点包括(  )
①数量的稀缺性      
②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③空间分布的均衡性      
④利用的广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能体现耕地经济价值的是(  )
A.能生产大豆、橡胶等农产品
B.是农民生活、就业的依靠
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D.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
题组二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下图为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山地多,平原少
B.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C.人口众多
D.生态退耕工作显著
4.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小的直接原因有(  )
①人口增加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过度抽取地下水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下图为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6.近年来③地区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沙暴吞耕
题组三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23山东平邑一中月考改编)下图是2000—2015年我国不同分区耕地年均变化面积和变化速率统计图(正值为增加,负值为减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2000—2015年,我国耕地变化情况为(  )
A.东部地区耕地减少加速
B.中部地区耕地变化速率最高
C.西北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大
D.耕地分布重心整体向西偏移
8.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部地区—宜农荒地的开发
C.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D.全国—灾毁耕地的增加
题组四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2023山东德州一中期中改编)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确保粮食安全,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下图为我国2019年耕地质量等级构成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
A.扩大种植面积      B.提高耕地质量
C.提高机械化水平      D.培育优良品种
10.针对各区域实际问题,实现“藏粮于地”做法合理的是(  )
A.吉林—黑土肥力降低—建设防护林
B.江苏张家港—土壤污染—轮作休耕
C.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引淡淋盐
D.江西井冈山—土质黏重—增施生石灰
11.为了更好地做到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我们还应该(  )
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
②大力开发土地资源,提高粮食总产量
③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
④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2022山东潍坊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7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劳动力、科技和物质投入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1949—2016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
(1)简述1980—200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并说明该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上升趋势,简述我国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3)说明我国不能过度依赖粮食进口来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使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通过对某年重庆东南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以及重庆东北部的巫山县3地的12个比较典型的村庄调查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耕地撂荒情况严重。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形都是以丘陵、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生态脆弱,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下图分别为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分布示意图(图1)及四川盆地东部地貌景观图(图2)。
图1
图2
(1)从耕地资源的角度分析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耕地撂荒的原因。
(2)说明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耕地撂荒产生的影响。
(3)为缓解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耕地撂荒的现象,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耕地质量与人类活动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下面为黄淮海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黄淮海区耕地质量为一至三等地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该区的(  )
A.山麓平原      B.山东丘陵地区
C.滨海地区      D.冀鲁豫低洼平原
2.下列关于该区耕地质量等级为七至十等地耕地的特点,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土层浅薄,土壤养分不足
B.盐碱地广布,改良成本高
C.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D.土壤质地黏重,生产能力低下
3.该区在城市化过程中(  )
A.相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是人口的主要迁出区
B.因质量等级较低的耕地改造成本高,要尽量占用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
C.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可以采用条带式、团块式布局,尽量避让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
D.要守住耕地红线,亮剑违法占地,避免人地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题组二 我国耕地数量与粮食安全
  (2021河南八市联考)长江中游地区地形条件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近几年由于土地利用发生复杂变化,有限的耕地资源被不断侵蚀,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图1为不同地势起伏度下耕地数量转换特征图,图2为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图(正值为转入,负值为转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1
图2
4.1995—2000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转入率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
A.生态环境政策的实施      
B.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C.当地重点发展耕种业      
D.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5.关于两图,描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减少量在1995—2000年达到最大
B.耕地净减少量与地势起伏度呈正相关
C.耕地利用转型主要发生在起伏度较小的地形区
D.2000—2005年耕地转换为林地,生态环境改善
6.统计发现在耕地转换中平原区较集中,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平原区发展速度快      
B.平原区城市化水平高
C.平原区原有耕地较集中      
D.平原区产业转出
  (2023山东临沂沂水一中模拟)自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2021年12月6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八连丰”。近年来我国通过国际贸易利用海外农业市场和资源的步伐显著加快。下图为1949—2018年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我国从粮食净出口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约开始于(  )
A.1961年      B.1982年
C.2003年      D.2010年
8.进入21世纪我国粮食净出口量出现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A.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科技进步
C.人口增速减缓      D.市场需求增加
9.出于粮食安全考虑,除了提高粮食总产量外,我国还应(  )
A.加强国际合作,扩大粮食进口
B.实施惠农政策,扩大种粮面积
C.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建立粮食储备库,减少流通损耗
10.(2023山东齐鲁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非粮化是指利用耕地做除了种植粮食之外的事情。近年来,在自然和人文多重因素共同驱动下,我国部分地方耕地利用方式由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并存,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潜在风险。下图为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非粮化驱动与作用机理图。
(1)请从自然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中任选一个方面分析我国耕地非粮化的原因。
(2)从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生计安全三方面分析耕地非粮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3)请为遏制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A 3.A 4.C 5.D 6.A 7.D 8.A
9.B 10.C 11.D
1.A 世界耕地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的稀缺性,二是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2.A 选项中只有A项体现的是耕地的经济价值,B、C两项体现的是耕地的社会价值,D项体现的是耕地的生态价值。
3.A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是山地多,平原少,导致我国耕地比重小,A正确;农村建房乱占耕地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不是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B错误;人口众多是我国人均耕地少的原因,不是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C错误;生态退耕工作显著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不是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D错误。
4.C 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加直接导致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小,①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耕地,直接导致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小,④对;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盐碱化,使土地退化,直接导致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小,⑤对。草场普遍超载属于草地利用不当,②错。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水资源紧张,间接导致部分耕地无法被利用,故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属于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小的直接原因,③错。故选C。
5.D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地势平坦,气候湿润,水热搭配良好,适宜种植农作物,D正确。
6.A ③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该地区耕地不断减少,A正确;水蚀毁耕、生态退耕不是③地区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B、C错误;③地区沙暴少发,沙暴吞耕的情况较少,D错误。
7.D 读图可知,2000—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东部地区,C错误;耕地变化速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B错误;东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减少速度在减慢,A错误;东部、中部地区耕地减少,西北地区耕地增多,说明我国耕地分布重心整体向西移动,D正确。
8.A 东部地区耕地减少,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了大量耕地,A正确;中部地区耕地减少,是因为生态退耕的实施,B错误;西北地区耕地增加,是因为宜农荒地的开发,C错误;全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不是因为灾毁耕地的增加,D错误。
9.B 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后备耕地资源质量整体不高,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作用有限,且扩大种植面积可能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由图可知,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高等耕地占比较小,而提高耕地质量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这是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B正确;提高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对粮食增产作用不大,C错误;依靠科学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但这属于“藏粮于技”,D错误。
10.C 吉林黑土地因过度开发利用出现黑土肥力降低问题,应适度开垦,轮作休耕,适当补施肥料,以恢复黑土肥力,而建设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风沙侵袭,A错误;轮作休耕适用于土壤肥力下降的耕地,无治理土壤污染的作用,B错误;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引淡淋盐可以改良盐碱地,提高耕地质量,C正确;江西井冈山多红壤,土质黏重,应掺沙以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D错误。
11.D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选择最适宜的作物品种,可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品质,①正确;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质量较低,开发难度较大,大力开发土地资源可能造成土地退化,②错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持耕地生产力,可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③正确;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有利于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④正确。综上,选D。
12.答案 (1)变化趋势:总体呈减小趋势。
形成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受经济收益影响,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部分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小。
(2)增加科技、人力和物质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国际粮食市场贸易量有限,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粮食需求;国际形势动荡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产量和贸易市场。
解析 (1)由图可知,1980—200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大量占用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小;受农业收入的影响,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小;出于生态保护目的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小。
(2)我国为增加粮食总产量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产;等。
(3)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国际粮食贸易量有限,难以保障我国粮食的稳定供给;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不确定因素多,可能出现粮食进口危机。因此我国不能过度依赖粮食进口来保障粮食安全。
13.答案 (1)耕地破碎,各地块分布较远,交通不便;耕地地块面积小,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坡度大,不利于耕作;多喀斯特地貌,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2)有利影响:耕地撂荒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气候。
不利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粮食产量大大降低。
(3)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在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情况下,由集体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土地整理、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解析 (1)注意题干要求从耕地资源的角度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且多喀斯特地貌,其耕地比较破碎,各地块分布较远,交通不便。读图可知,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的耕地地块面积比较小,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由材料信息可知,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坡度大,不利于耕作;多喀斯特地貌,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2)影响类试题,一般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回答。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耕地撂荒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回答,不利影响主要从经济角度回答。
(3)缓解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耕地撂荒现象的措施,要从解决当地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角度分析。
能力提升练
1.A 2.D 3.D 4.A 5.C 6.C 7.A 8.D
9.D
1.A 黄淮海区山麓平原属于山前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质量高,A正确;山东丘陵地区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层较为浅薄,耕地质量较低,B错误;滨海地区和冀鲁豫低洼平原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耕地质量较低,C、D错误。
2.D 该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偏少,土壤质地较为疏松,D分析不合理,符合题干要求。
3.D 该区相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区,A错误;该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故该区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守住耕地红线,亮剑违法占地,避免人地矛盾的进一步加剧,D正确;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免对耕地的占用,不仅仅是避让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B、C错误。
4.A 由图2可知,1995—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为耕地转入的主要来源,因此生态环境政策的实施可能是其原因,A项正确;该区域经济发展减缓不会使土地由城乡建设用地变为耕地,B项错误;当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不会重点发展耕种业,C项错误;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应主要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不会促进耕地转入,D项错误。
5.C 图2所示为土地利用转换率,由此不能得出耕地变化量,故不能进行比较,A项错误;耕地净减少量与地势起伏度呈负相关,B项错误;耕地净减少量在地势起伏度较小的地形区最大,C项正确;2000—2005年,耕地转入来源主要是林地,生态环境恶化,D项错误。
6.C 耕地转换在每个城市发展时期均会出现,与发展速度关系较小,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高不是最主要原因,B项错误;平原区原有耕地较为集中,转换也较为集中,C项正确;耕地转换与产业转出关系较小,D项错误。
7.A 当粮食净出口量由正值变为负值时,就是由粮食净出口转变为粮食净进口的时间。题干中“大约开始于”说明要选择最早出现的时间,读图可知,我国粮食净出口量开始出现负值大约在1961年,所以我国从粮食净出口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约开始于1961年。
8.D 读图可知,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净出口量一直为负值,且数值不断减小,说明该时期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不断增加。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增加主要和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的市场需求增加有关,D正确;粮食产量增加、农业科技进步可使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不断减少,A、B错误;人口增速减缓会使粮食需求量增长减慢,不会导致粮食净进口量快速上升,C错误。
9.D 注意题干问的是“除了提高粮食总产量外”的措施,扩大种粮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都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措施,B、C错误;出于粮食安全考虑,进口粮食要适度,扩大粮食进口会导致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升高,不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A错误;建立粮食储备库,减少流通过程中的粮食损耗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举措,D正确。
拓展延伸 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进行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0.答案 (1)自然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水资源短缺;风蚀、水蚀等强烈,使土壤肥力下降。
或制度环境: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使原来的耕地转为草地、林地、湿地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
或经济环境:城镇化发展,吸引年轻人进城,农村劳动力短缺;粮食贸易全球化增加了粮食进口量,冲击我国的粮食生产。
(2)资源安全:耕地非粮化会导致可耕作土地面积减少;有机质含量高的耕作层土壤大量流失,使耕地质量下降,粮食减产。生态安全:耕地非粮化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以及塑料薄膜等固体废弃物大量残留,危害生态环境。生计安全:耕地非粮化可能减少传统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其收入,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
(3)制定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解析 (1)自然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加重,土壤肥力下降,均使得耕作条件恶化,粮食产量下降。制度环境因子中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小。经济环境因子中贸易全球化、市场经济使粮食市场竞争加大;城镇化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粮食种植积极性下降。这种局势下,粮食总产量下降,我国需要防止耕地非粮化。
(2)耕地非粮化即耕地利用方式由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并存。从资源安全方面来看,耕地非粮化会导致粮食种植规模减小,造成粮食产量下降;从生态安全方面来看,耕地非粮化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加重土壤污染,造成农业废弃物残留;从生计安全方面来看,耕地非粮化会使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收入下降。
(3)遏制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的措施主要从政策、技术、种粮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措施为:制定政策,保护耕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状况;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