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专题强化练3 耕地、粮食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专题强化练3 耕地、粮食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2 08: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
专题强化练3 耕地、粮食与国家安全               
  (2021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我国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黑土高产,同时也面临着肥力透支的问题。农安天下,种为基石。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因素。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势头向好,但很多种子仍大量依赖国际市场。下图为我国农作物种子2014—2019年进口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针对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当地农户探索出玉米秸秆还田覆盖种植法,该法能够(  )
①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②有效减轻低温冻害
③保持土壤墒情
④增加黑土层的厚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在当今国际贸易和技术保护的背景下,为保障我国粮食及农业安全,亟须(  )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
B.调整农业结构,丰富农产品供应
C.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加强科企合作
D.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收入
  (2023山东淄博模拟)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岩溶槽谷地貌发育,耕地资源少、质量差,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多,并且生态恢复措施较多,“非粮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82%。2018年9月,万山区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下图示意万山区不同类型“非粮化”耕地单因子探测结果(q值越大,影响程度越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符合未耕种型“非粮化”耕地特征的是(  )
A.距灌溉水源远、距宅基地远
B.平均高程大、平均坡度小
C.平均坡度大、距农村道路远
D.距农村道路近、距城镇远
4.推测万山区岩溶槽谷种植非粮食作物比重大的原因是(  )
A.农业结构调整      
B.实施生态恢复
C.交通设施落后      
D.农民弃种撂荒
  (2023山东名校联考)粮耕价值比即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值,其中耕地经济价值由耕地上粮食作物总产值与经济作物总产值共同构成。粮耕价值比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耕地利用中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揭示耕地“非粮化”的总态势。下图示意2004—2020年我国粮耕价值比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2004—2020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是因为(  )
①粮食作物产值降低       ②耕地经济价值降低
③种粮比较效益降低       ④经济作物产值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会导致(  )
A.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
B.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
C.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7.为提高粮耕价值比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粮食规模化生产
③增加种粮补贴      ④推广经济作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2023江苏盐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地区一直是我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其粮食自给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青藏地区粮食问题历来受到我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20世纪60年代的垦荒运动、20世纪70年代的商品粮基地建设、20世纪90年代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和青海东部农业综合开发及2000年黄河丘陵台地土地整治工程等,均是为了提高该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食物安全。到2020年该区域粮食缺口依然高达142.92万吨。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农业生产类型分布状况。
(1)试分析2020年青藏地区粮食缺口依然较大的原因。
(2)指出青藏地区的两大粮食生产中心,并分析两区域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
(3)从供给角度,据图指出青藏地区粮食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并为保证该地区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建议。
(4)青藏地区粮食是以自给为主还是依靠外地调运,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说出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观点①:粮食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力争粮食自给对青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观点②:青藏地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粮食自给,发展畜牧业比种植业更有前景。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2.C 3.C 4.B 5.D 6.A 7.B
1.B 玉米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还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玉米秸秆还田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墒情;秸秆还田可以遗留大量有机物残体,为黑土腐殖质层的积累提供条件,增加黑土层厚度;而冻害是指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玉米秸秆还田只覆盖地表,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弱,与题意不符。
2.C 我国种业发展势头向好,但科研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投入有限、基础薄弱,缺乏有效协作,技术、资源、人才向企业流动不畅。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加强科企合作,能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保障我国种业、粮食及农业安全。
3.C 读材料可知,q值越大,影响程度越大。读图可知,未耕种型“非粮化”耕地平均坡度、距农村道路距离两项指标q值最大,而距灌溉水源距离、距宅基地距离、平均高程、距城镇距离q值都较小,因此平均坡度、距农村道路距离是万山区未耕种型“非粮化”耕地的主要驱动因子,据此分析符合未耕种型“非粮化”耕地特征的是平均坡度大、距农村道路远,C正确。
4.B 根据材料“万山区岩溶槽谷地貌发育,耕地资源少、质量差,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多,并且生态恢复措施较多,‘非粮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82%”可知,该区域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因此实施生态恢复导致万山区岩溶槽谷种植非粮食作物比重大。
5.D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产值整体上升,①错误;耕地经济价值也明显呈整体上升趋势,②错误;经济作物产值高于粮食作物产值,且经济作物产值上升速度比粮食作物产值上升速度快,由此可知,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和经济作物产值上升导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③④正确。综上所述,选D。
6.A 粮耕价值比下降,说明种植粮食的效益降低,这样必然导致部分耕地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即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A正确;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不一定会导致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B、C错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主要与技术投入增大有关,与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关系不大,D错误。
7.B 由材料可知,粮耕价值比即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值。扩大耕地面积不一定能增加种粮收益,因此不一定能提高粮耕价值比,①错误;粮食规模化生产可以产生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粮耕价值比,②正确;增加种粮补贴同样可以提高粮耕价值比,③正确;推广经济作物会加大耕地“非粮化”,降低粮耕价值比,④错误。综上所述,选B。
8.答案 (1)农业县少,耕地面积小,产量低;海拔高,气温低,熟制为一年一熟,产量低。
(2)两大粮食生产中心: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有利条件:海拔较低,热量条件好;人口多,劳动力较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3)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青藏地区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牧业县和半农半牧县地区。
建议: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与交通物流体系;增大粮食存储量;适当进行垦荒运动。
(4)支持观点①: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可以减少青藏地区对外界的粮食依赖,有利于青藏地区稳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支持观点②:畜牧产品在青藏高原居民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畜牧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的消费需求,也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粮食购买力。
解析 (1)粮食生产主要依赖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青藏地区以牧业县为主,农业县少,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粮食产量低;青藏地区海拔高,积温低,热量不足,熟制为一年一熟,产量低。(2)材料信息显示,青藏地区粮食产区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青藏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热量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条件,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河谷地区靠近水源,农业灌溉水源充足;河谷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较充足。
(3)材料信息显示,农业县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位于青藏地区南部和东北部,所以青藏地区粮食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青藏地区中部、北部和西北部牧业县和半农半牧县地区。为解决该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可以提升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以及粮食流通和存储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土地性质,进行适度开垦来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完善运输和物流仓储系统,提升粮食的流通能力,从外界运粮。此外,还要增大粮食存储量。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若支持观点①,理由可描述为: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可以减少青藏地区对外界的粮食依赖,有利于青藏地区稳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若支持观点②,理由可描述为:畜牧产品在青藏高原居民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畜牧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的消费需求,也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粮食购买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