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
专题强化练6 碳排放与碳减排
(2023山东乳山月考)进入“十四五”时期,各行各业都面临碳减排的现实挑战,尤其是钢铁企业急需变被动为主动,系统地对企业全流程进行碳排放核查,以此推动技术进步、管理优化,提高能源管理水平,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下图是某钢铁企业生产流程及碳排放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通过核算,该钢铁企业的碳排放量为( )
A.E1+E2+E3-E4+E5+E6
B.E2+E3+E4+E5+E6-E1
C.E1+E2+E3+E4-E5+E6
D.E2+E3+E4-E5+E6-E1
2.研究发现钢铁企业提高副产品利用率可以减少碳排放,比如( )
①用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代替部分天然气
②减少燃气锅炉发电量,增加外购电量
③减少固碳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④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循环再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由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类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固存的碳被称为蓝碳,它们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下图为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三类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单位:万吨)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 )
A.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
B.构成比例都较为均衡
C.取决于省级行政区岸线长度
D.北方省级行政区均小于南方
4.挖掘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
C.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D.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
(2021河北石家庄一模)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出的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日益增加。我国碳减排任重而道远,各省级行政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碳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下图示意2000—2015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B.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C.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D.产业转移力度增大
6.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山东省(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B.煤炭储量丰富
C.碳排放强度大
D.工业比重较大
7.对于河南和广东等人口大省,实现碳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增加宣传力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C.优化人口结构,鼓励人口大量外迁
D.推广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
“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表示意2010年我国某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 用地 未利 用地 排放 总量
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
8.2010年该地区碳源与碳汇的比值约为( )
A.31.52 B.0.03 C.30.42 D.0.96
9.为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可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C.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D.降低工业化发展速度
1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之一。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图为碳循环主要途径模式图。
(1)指出碳循环过程中主要的碳源和碳汇。
(2)简述全球变暖对沿海地区可能产生的危害。
(3)为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2.D 3.A 4.D 5.C 6.D 7.B 8.A
9.C
1.C 读图可知,只有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E5)是企业减少的排放,应予以扣除,其余均应相加。
2.D 用炼铁工序和炼钢工序产生的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代替部分天然气可以减少碳排放,①对;增加外购电量,既未提高副产品利用率,又会增加钢铁企业的碳排放,②错;固碳副产品可以减少钢铁企业的碳排放,减少固碳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会增加碳排放,③错;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循环再利用,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④对。故选D。
3.A 读图可知,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A正确;构成比例并不均衡,B错误;上海海岸线长度在各省区当中并不是最长的,但是其年固碳量却是最大的,因此年固碳量并非取决于省级行政区岸线长度,C错误;山东属于北方省级行政区,其年固碳量大于属于南方省级行政区的广西、海南等,D错误。
4.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研究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蓝碳资源有助于帮助我国恢复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其固碳能力,因此挖掘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D正确;挖掘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蓝碳资源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关系不大,A、C错误;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并非挖掘蓝碳资源的最主要目的,B错误。
拓展延伸 由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碳被形象地称为“蓝碳”,具体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据估算为40万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并且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
5.C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出的碳排放量。2000—2015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耗矿物能源量增加,但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C正确、B错误;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说明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不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A错误;产业转移力度对碳排放强度影响较小,D错误。
6.D 材料“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说明,碳排放量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山东省为工业大省,因此碳排放总量高,D正确;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与碳排放总量高关系不大,A错误;我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为山西省,因此煤炭储量丰富不是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的主要原因,B错误;没有信息表明山东省碳排放强度大,C错误。
7.B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鼓励人口大量外迁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A、C错误;推广清洁能源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但用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不现实,D错误;对于河南和广东等人口大省,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可以大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B正确。
8.A 据材料可知,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表中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属于碳汇,其和为39.13×104t;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表中耕地、建设用地属于碳源,其和为1 233.51×104t。因此,2010年该地区碳源与碳汇的比值约为1 233.51÷39.13≈31.52,A正确,B、C、D错误。
9.C 读表可知,耕地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A错误;建设用地碳排放量最大,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会增大建设用地面积,不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B错误;清洁能源碳排放少,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有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C正确;降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符合区域发展实际,D错误。
10.答案 (1)碳源: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动植物呼吸。碳汇:植物光合作用;海水溶解。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渔业。
(3)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解析 (1)由材料可知,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之一,所以碳源主要为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同时还有海洋、陆地动植物的呼吸。从图上可以看出碳汇主要是海洋和陆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海水溶解二氧化碳。
(2)全球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大量融化,使世界海平面升高,部分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同时会出现海水倒灌的情况,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沿海地区海平面升高还会导致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全球变暖会造成海水水温升高,从而影响沿海渔业。
(3)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全球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和大量汽车尾气排放等导致的,所以必须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此外,还应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