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21:2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大单元任务群教学) 授课人:
章节名称 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学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 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 欣赏能力, 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 流能力。
内 容 与 学 情 分 析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 与写作 ”任务群。单元以“ 自然情怀 ”为单元主题,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共 3 课 5 篇课文,其中前 3 课为现当代散文。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 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以及情 景交融、情理相合的手法;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其学习落脚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学生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学 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三篇文本在描写自然景物角度上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 都是选取故都中特有景物去表达内心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景物描写上都倾注 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而在情景交融手法表现上又有相异之处,《故都的 秋》是以情驭景,《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情随景迁。基于以上景与情关系 异同的比较,三篇文本很有群文阅读的价值和必要。 以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 为群文阅读的契入点能较好地完成散文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也为学会写作写 景状物散文做准备。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专门的散文单元,对散文的鉴赏技巧有 初步的了解,且通过学习《故都的秋》对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 ”的北国 之秋的秋色、秋味、秋意的描写和情感抒发也有了较为感性而细腻的体验。 因 此,本次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景与情 ”关系的鉴赏,探究文本 中蕴藏的文人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生命哲思,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 的鉴赏与创造。
重点 品味文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能够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难点 理解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世界。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课时,学会 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之美, 并运用在写景作文中。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课时,能把 握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学会分析 “景 ”与“情 ”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散文“形散神 聚 ”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
1
康的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文中蕴含的特 殊文人气质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1)诵读全文,反复诵读散文中写景的段落; (2)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习策略 诵读法, 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当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位散文大 师与北京邂逅时,他们与这座拥有三千多年 历史的古都有着怎样解不开的情缘呢?今 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寻找一下吧! 通过创设情 境,让学生走入 散文的世界。 通过情景化的导 入,能快速的将学生带 入文本中。
环节一 1、诵读课文:反复诵读写景的段落(预习任 务,课下完成) 2、再读课文:欣赏风物,感受自然之美 主问题:《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描写的是同一座城市的风景,在这三位作者 的笔下,这座城市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 示例: 以《荷塘月色》第 6 段为例 景物选取:树、杨柳、月光、远山、路灯、 蝉声与蛙声 形色声态:形:杨柳风姿;色:阴阴树色; 声:蝉声与蛙声;态:树围荷塘,惺忪灯光 氛围意境:幽静、朦胧、淡雅 (1)学生个读、 自由读、齐读课 文; (2)把握景物特 点,小组合作探 究并进行展示。 通过此环节,主要 让学生熟悉文章,整体 感知散文景色的特点。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 章的意识,语感意识和 强化散文学习时朗读 的重要性。
环节二 学习任务 与学习目 标相对应 涵泳咀嚼,体会语言之美 以《荷塘月色》第 4 段为例,体会语言艺术: 荷塘:突出广度(叠词) 荷叶:突出密度,动态美(叠词 比喻) 荷花:娇美姿态、含苞待放、晶莹剔透、忽 明忽暗、 纤尘不染(拟人 排比 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 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宁静(比喻 拟人) 小结: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描写的是同一座城市的风景,却呈现出各具 特色、摇曳多姿的美。《故都的秋》写尽了北 平秋天的清、静、悲凉,秋景中渗透着“雅 趣 ”与“物哀 ”之美;《荷塘月色》写活了清 华园中的荷姿月韵,夏景中笼罩着静谧、朦 胧与梦幻之美;《我与地坛》写绝了地坛的荒 芜与活力,寂静中显现生机活力、生生不息 之美。 小组合作, 自主品读、理解, 探讨鉴赏方法, 全班展示。 学生运用本节课 知识学会鉴赏散文的 语言,并能迁移运用到 写景的作文中。
环节三 学习任务 与学习目 标相对应 情味隽永,领悟作者情思 主问题: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故都的 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在观荷赏月的 过程中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史铁生在一 次次进入古园后心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颇不宁静 ”到“寻求宁静 ”再到“暂得 宁静 ”,最后这份愁绪无法排遣。 从进入地坛到亲近地坛,最后感悟地坛。 景色荒芜但不衰败,作者失去双腿但不颓废, 对生命价值有重新认识。 通过梳理作 者的情感线索, 感受作者真挚的 情感。 通过文字的魅力, 体悟作者对人生的思 考,完成文化熏陶层面 的教学。
补充资料 《荷塘月色》 中的朱自清: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 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 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 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 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 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 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 ’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3
课后作业 自然是文学永恒的母题, 围绕本单元“ 自然情怀 ”的人文主题,运用课上所学的写 景抒情方法, 以家乡的某一处景为话题写一个片断,400 字左右。
板书 设计 朱自清 时代
荷 塘 现实世界 理想世界 史铁生
个人
地 坛
暂时
彻底
寻求宁静 精神力量 生命涅槃
教学 反思 高中语文群文教学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找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我在前 期备课中做了大量工作,在研究教材单元教学任务后,找到了三篇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 的契合点:情景交融。本课时的教学安排,我从情景交融这一角度初步感知文本,进而 鉴赏了三篇散文的语言之美 。经过课前精心备课,研究学情,制作课件,确定教学活动 设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点拨、提升。 但在教学环节施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同学们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可以的, 对文本细节、感情存在把握不准确的问题,另外课上时间很紧张,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 力也有待加强。这就在备学情方面还需做得再扎实一些,课下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应 针对性再强一些,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时间,多引导学生去表达,训练学生敢说、会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