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2 07: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要点
两个 学习 要点 这一时期(主要是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9、11课)
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0课)
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以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分离。
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因俗而治或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课题 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0课 《辽宋金元的政治》
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时序构建(三阶段)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南宋与金、西夏并立
元朝的统一
北宋:960~1127年
辽:916~1125年
西夏:1038~1227年
南宋:1127~1279年
金:1115~1234年
西夏:1038~1227年
元:1271~1368年
金灭辽、北宋
成吉思汗灭西夏、金
忽必烈灭南宋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3、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通过表格梳理,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通过合作探究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4、通过北宋和南宋亡国的教训,了解军事实力和改革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国家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01
新弊: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02
解蔽:王安石变法
03
循蔽:南宋的偏安
04
目录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先南后北
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
3、建立方式:陈桥驿兵变
4、定都:东京(开封)
黄袍不是寻常物,
谁信军中偶得之。
——明 · 敖英
“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卷436《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
方镇太重(内轻外重)、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阅读材料思考:宋以前政治统治存在着哪些弊端?
(一)背景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雪夜访普图》
赵匡胤
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特点:收权——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行政——削实权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财政——制钱谷
军事——收精兵
方镇太重
加强中央集权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削弱地方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措施二:分权
1、中央
君弱臣强
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分化相权:设三司、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财政权、行政权和军政权。
分化将权:枢密院和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皇帝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三司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军政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御前会议
政府
枢府
三司
三衙
殿前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调兵权
统兵权
宋代开创了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台官(御史大夫等)有了言事权,谏官(谏议大夫等)有了弹劾权。
二府三司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特点2: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唐朝的程序分工,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事任为主(事权分立)的运行方式
宋朝的分化事权,造成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地方
措施二:分权
(二)措施
在地方设置“四监司”、“通判”
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军务、治安
财政
司法
仓储
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特点2: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二)措施
措施三: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武将权重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好男不当兵。——宋代民间谚语
劝学文——宋真宗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不杀言官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时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特点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影响
53页史料阅读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二: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1、积极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影响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统治危机。
57页探究: 材料三: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材料四: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材料五: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2、消极
旧弊虽除,新弊又生
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
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积弱:边防压力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北宋与辽的对峙
北宋两次夺取燕云十六州失利。
“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兄弟相称,宋每年给辽“岁币”。
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北宋与西夏战争,屡战屡败。
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务,称为“岁赐”。
二、新弊---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冗二积局面的形成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宋辽双方)约定:  (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一)元昊对宋称臣,宋册元昊为夏国王;
  (二)宋每年赐西夏银72000两,绢153000匹,茶30000斤;
  (三)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1、积弱:边防压力
岁币
岁赐
探究: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教材P54页思考点)
不可取:屈辱求和,增加人民负担;
可取:经济受损有限,一定程度上缓解北宋面临的边疆军事困境。和议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这一做法有利有弊,综合以上两种看法。
——整理自《教材帮》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二、新弊---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积贫: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强兵篇》
募兵制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二、新弊---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重文轻武
分化事权
加强中央集权
集行政权:削实权
集财权:制钱谷
集军权:收精兵、更戍法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二、新弊---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1、背景
“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庆历新政失败,危机加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乎”。 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背景:缓和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措施:①改革文官升迁制;②严格恩荫制;③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
④慎选地方官;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熙宁变法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1045年)(了解)
2、目的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以富国强兵。
3、措施
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强兵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①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②均输法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在价格便宜的地区、离京师近的地区采购政府所需物资。
③市易法 政府设市易务,贱买贵卖。
强兵 ④保甲法(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剥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节省费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宋军的战斗力,但效果不佳,再败西夏。
课外拓展
富国之法 措 施 内容 意义
青 苗 法
募 役 法
农田水利法
均 输 法
市 易 法
方田均税法
地方官府每年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
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时;打击地主官僚特权。
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设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
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节约开支和成本,增加收入,减轻纳税户的负担;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安定生产和生活;增加了政府收入。
抑制了隐瞒和兼并土地的现象,保证了财政收入。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课外拓展
强兵之法 措 施 内容 意义
保 甲 法
保 马 法
将 兵 法
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
百姓自愿申请替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节省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
重编教科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设新学科。
择优录用,打破按资升迁成规,克服 “恩荫” 弊病。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改革;扩大统治基础。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在执行过程中,各地保守派纷纷变着法儿抵制新法。
熙宁七年(1074年), 京城安上门监门小吏郑侠画《流民图》敬献宋神宗,恳请皇帝罢除害民之法。并在国家近十月不雨的背景下,发下毒誓:“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新法一出台就遭到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
虽遭到各方的指责,但神宗依然坚持变法。
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但他仍推行新政直至去世。
4、结果:失败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4、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操之过急。
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5、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积极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消极
在发展农业方面,各地兴修的农田水利设施达1万余处,使36万余顷的土地获得灌溉之利…新法的推行还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一些限制,皇室、官僚减少了一些特权,农民减少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置将法虽在推行,将官仍多是庸才。在元丰四、五年,两次对西夏用兵,宋军仍遭失败,“积弱”局面没有改变。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辽宋夏金)》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变法)一二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刘挚《忠肃集》卷3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
王安石是11世纪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列宁
讨论:以上对于王安石评价有何不同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三、解蔽: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摘编自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摘编自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摘编自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摘编自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四、循蔽:南宋的偏安
(一)”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
1、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你好,宋徽宗》局部
图源:博物馆|看展览
宋高宗赵构
四、循蔽:南宋的偏安
(二)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1、岳飞抗金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取得局部胜利,但惨遭杀害。
四、循蔽:南宋的偏安
(二)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2、宋金议和
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合议。
内容
结果
南宋对金称臣,向金朝缴纳岁贡。
双方划定分界线: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
南北对峙局面相乘,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三)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 绍兴和议(南宋与金)
钱物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关系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我国内部民族间的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
四、循蔽:南宋的偏安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三字冤成莫须有,呜呼此勅终长负
二帝不返青城魂,诸君谁饮黄龙酒
岳飞之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示儿》
文人忧思:结合古诗词,总结归纳并体会南宋戍边将士、统治阶层、中原遗民的状态和心境。
戍边将士:踌躇满志、报国无门
统治阶层:莺歌燕舞、不思复国
中原移民:思辱含泪、渴望统一
四、循蔽:南宋的偏安
防弊之政
“强干弱枝”
祖宗家法
新弊渐生
“积贫积弱”
革除弊政
“富国强兵”
积弊难返偏安江南
南北对峙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小结】
祖宗家法未变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
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
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
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
(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本课所学
同课章节目录